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50堂经典哲学思维课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7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734683
  • 作      者:
    作者:郁喆隽|责编:夏宁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宗教学系副主任,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与宗教学,代表作有《神明与市民: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在飞速运转的当代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无意义的漩涡。 在信息爆炸的流量王国里,我们总被眼花缭乱的动态迷惑。 但是,会思考的人往往能辨清身处的环境,掌握应对挑战的能力,从容做自己。 而学习哲学,不是为了获得一个唯一的答案,而是学会思维的方式,让你勇于做出决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如何直面人生。 本书选取50个切中当代生活的大问题,带你重温50部哲学经典:你为何会成为“打工人”?“小确幸”有什么问题吗?人工智能为何无法取代人?你愿意生活在监控中吗?……在问题的背后,是50种历久弥坚的思维方式。通过每篇10分钟的短阅读,快速吸收智慧精华,对话哲学家的沉思人生,指引你向人类思维的边界不断探索。
展开
精彩书摘


37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小确幸”有什么问题吗?


引言


网络流行语“小确幸”来自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村上说,他把洗涤过的洁净内裤卷折好,整齐地放在抽屉中,就会获得一种微小而真确的幸福感。类似的情景还有在下雨天独自坐在咖啡馆里,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小确幸似乎表达了一种“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态度,物质生活上的日渐富足也似乎在向人们证明:这就是大家应该过的生活。然而,这片富庶祥和的景象是否掩盖了思想上的怠惰和对自由与创造力的抑制呢?小确幸得以成立的前提是什么呢?人在积累了很多小确幸之后,是否就会无欲无求了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就已进入了一种近似于小确幸的时代。然而当时不少年轻人并不满足于富足的物质生活,反而认为这种小确幸掩盖了一种真正的奴役,于是决定站出来抗争。而让这些年轻人开始反思安逸生活的正是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


Ⅰ 发达工业社会的“温水煮青蛙”


1968年5月,在法国以巴黎为中心爆发了一系列学生抗议、工人罢工、群众游行和示威活动,史称“五月风暴”。当时,学生们公开颂扬“3M”。这个3M可不是百洁布的牌子,而是三个人名的首字母—马克思、毛泽东和马尔库塞。前两位可谓是无人不晓,而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可能是一个令人陌生的名字,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名学者。法兰克福学派提倡的理论又叫作“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其每一代代表人物都是闻名遐迩的学者,例如第一代的本雅明、阿多诺、霍克海默、弗洛姆,第二代的哈贝马斯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西欧社会在经济上出现了腾飞,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分子们却深感担忧。他们忧虑的问题可以用本雅明的一句话很好地概括:“只是因为有了那么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马尔库塞把这句话写在了《单向度的人》全书的结尾处。《单向度的人》出版于1964年,其副标题是“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马尔库塞认为,人本来拥有很多的向度,但是在当代工业社会中很多维度都在无形中被压制,而人们对此竟毫无知觉。人们普遍觉得自己的生活是“越来越好的”,因此无法想象其他可能的生活方式,从而渐渐丧失了思想的批判力以及反抗现实的能力,成为“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中有一个核心观点:因为人类思想中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向度被压制了,所以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社会。过往社会中的极权都是依靠恐怖和暴力来达到统治的目的,而发达工业社会的极权却是一个温柔乡,它通过技术,尤其是媒体来“温水煮青蛙”—让人们在舒适与安逸之中渐渐丧失反抗的愿望。在这本书的开头,马尔库塞写道:


如果一个工人与他的老板欣赏同一个电视节目,游览同一胜地;如果一个打字员打扮得和她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如果黑人拥有一辆凯迪拉克牌汽车,如果他们都阅读同一种报纸,那么这种同化并不标志着阶级的消失,而是标志着现存制度下的全部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要和满足。


许多人认为,这说明物质丰富与技术进步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有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是马尔库塞对此十分担忧,因为他意识到在看似平等的表象背后,是日渐“进步”的奴役手段,“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马尔库塞并非杞人忧天,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拥有极为深刻的体悟:纳粹式的集权统治虽然在军事层面上被打败了,但在心理机制上依然存在,甚至可能通过消费文化和资本主义卷土重来。更可怕的是,新的极权很可能采取了非常温柔而美好的形式,让人难以察觉,也就更难摆脱和对抗。


Ⅱ 非理性的新控制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的“导言”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每个部分都是高度理性化的,但社会的总体是非理性的。这个判断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大家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很多人平时不得不坐在电脑前长达十几个小时,晒不到太阳,吹不到自然风;上下班像下水道的老鼠一样,穿梭在城市的地铁里;所有人逢年过节就像逃难一样地逃离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想要去郊外亲近大自然却又被堵在路上……如果单从个别的环节审视日常生活,人们并未感到任何不合理之处,然而一旦把方方面面统合到一起,各种好笑的矛盾将会开始凸显。

“我们社会的突出之处是,在压倒一切的效率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准这双重基础上,利用技术而不是恐怖去压服那些离心的社会力量。”马尔库塞的这句话一针见血。过去,工人们出于恐惧或者温饱而不得不去工作,而现在的人又迫于自己的KPI(关键绩效指标)而拼命;过去,工人如果不能完成工作就不能养家糊口,而现在的人如果完成不了KPI就买不起房子和车,没有办法出国旅游,过不上自己理想的生活。所以就算没有人拿着鞭子来抽你,你每天还是会乖乖地、自觉地去上班,然后试图用疯狂的消费弥补自己的疲惫和焦虑。

马尔库塞在书中分析的焦点是“发达工业社会”。他提出,在发达工业社会里,生产和分配的技术装备由于日益增加的自动化因素成为了一个系统。生产装备趋向于极权性,不仅可以决定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态度,还可以决定个人的需要和愿望。技术取代了权力成为控制社会和团结社会的更为有效、更令人愉快的形式。在这里,马尔库塞又提出了一个致命的判断:技术看似是中立的,却构成了一个统治系统,因而带有极权的特征,所以马尔库塞说:“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一方面,人类的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们不再挨饿受冻;另一方面,人类被物质所累,成为了一种被消费文化豢养的动物。人们像一群热爱美食的宠物一样,被主人豢养起来,因为吃惯了很好的宠物食品,害怕失去美味的宠物饼干而甘愿俯首称臣。这样的发展趋势可以遏制与之不同的社会制度,遮蔽生产发展的新方向和人类生存的新方式。发达工业社会的技术使得社会有能力同化所有发出不同声音的或者具有反抗性的人,从根本上消灭冲突。马尔库塞说:“工业社会是极权社会,压制了反对声音,产生了单向度的人和社会:缺乏否定、批判和有想象能力的人。”这就是发达而民主的工业社会中的奴役形式。


Ⅲ 被制造出来的虚假需要


《单向度的人》还区分了“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什么是“虚假的需要”呢?马尔库塞说:“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那什么需要是外部强加给个人的?难道每个人所需要的东西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吗?

马尔库塞和很多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都认为人的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以至于有时候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需要什么。“虚假的需要”是被工业和资本制造出来的幻象。这种幻象看上去十分美好,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根本不管每个人是谁,到底需要什么。例如,现代广告会展示一种生活方式,暗示消费者只有购买这辆汽车、买下这套房子,才能被认为是社会的成功人士;只有购买了这款减肥或健身产品,成为拥有八块腹肌的型男或者瓜子脸、“体重不过百”的美女,才能被大众接受。

马尔库塞说,满足这种需要或许会使个人感到十分高兴,但它终究是被强加在个人身上的虚假需求。个人并不是他自己真实需求的主宰者,反而无时无刻不处在被控制的状态,“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换言之,消费方式和技术本身成为另一种意识形态,是塑造一种单向度思想和行为的模具。

从欧洲的传统来说,左翼知识分子从来都不是“帮忙文人”,他们的任务是持续发现社会中的病症并提出挑战。这就意味着,左翼始终是一股反对的力量,却并不针对单个政党或者政府。他们反对的是整个社会和时代整体,就像牛虻一样叮咬着享受小确幸的社会肌体。马尔库塞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因此被称为“新左翼之父”。马尔库塞本人则开玩笑地说,人们不应叫他新左翼之父,而是应该喊他“新左翼的爷爷”。


延伸阅读


1.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年。 2. [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年。 3. 汪民安:《生产(第六辑):“五月风暴”四十年反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4. 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第三章,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


展开
目录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对存在的终极追问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万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可以理性地谈论信仰吗?

3.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为什说真理是主观的?

4.奥古斯丁《忏悔录》:恶是什么?

5.斯宾诺莎 《知性改进论》《伦理学》:人如何追求“至善”?

6.莱布尼茨 《单子论》:铁皮人如何获得自己的心?

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我们看世界的不同方式

7.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我思故我在”,什么才是无可怀疑的?

8.贝克莱 《人类知识原理》:存在就是被感知吗?

9.休谟 《人性论》:明天早上太阳一定会升起吗?

10.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为什么说客观性来自“我”?

1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存在即合理吗?

12.黑格尔《历史哲学》:历史有规律和目标吗?

13罗素 《逻辑与知识》:“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14.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做梦意味着什么?

15.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好好说话为什么这么难?

16.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为何也会发生革命?

17.约翰·塞尔《心灵、大脑和程序》:人工智能为何无法取代人?

18.丹尼尔·丹尼特《意识的解释》:你的头脑里有一个“小剧场”吗?

何为公平,何为幸福:我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19.柏拉图《理想国》:你想生活在什么样的城邦中?

20.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什么才是“幸福”生活?

21.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为什么领导要做“真小人”?

22.查尔斯·达尔文《物种起源》:“适者生存”究竟是什么意思?

23.霍布斯《利维坦》:人为何需要国家?

24.洛克《政府论》:政府的职责是什么?

25.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引论》:为何要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26.密尔《功利主义》:你想选莎士比亚还是啤酒?

27.卢梭《社会契约论》:为何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28.汉娜·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平庸者为何作恶?

29.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美好愿望为何会导致人间地狱?

30.罗尔斯《正义论》:怎么分蛋糕才算正义?

31.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梅西应该交更多的税吗?

正视矛盾,质疑常态:我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3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人生为何如钟摆?

33.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成为“超人”意味着什么?

3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你为何会成为“打工人”?

35.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科学可以处理一切难题吗?

3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你为什么不喜欢上班?

37.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小确幸”有什么问题吗?

38.福柯《规训与惩罚》:你愿意生活在监控中吗?

39.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理性只意味着能够发射卫星吗?

回归内心,发现自我:我们每个人该如何生活

40.苏格拉底《斐多篇》:人需要灵魂干什么?

41.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乱世之中如何寻求宁静?

42.塞内卡《论生命之短暂》:人生苦短夫复何求?

43.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如何避免生活中各种假象?

44.伏尔泰《哲学通信》:如何告别愚昧、野蛮和迷信?

45.帕斯卡《沉思录》:为什么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4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可以用酷刑折磨恐怖分子吗?

47.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为何自由是人的宿命?

48.加缪 《西西弗神话》:生活为何如此荒谬?

49.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人为何要思索“存在”?

50.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理解真的万岁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