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三年我出版了十几本的书,一来是自己的身体有些状况,二来是已经没有什么压箱底了,所以告诉自己不要再写书了。没想到一个机缘,又答应写《文字学家的甲骨学研究室》。台湾“商务印书馆”的前任总编辑李进文先生,找我写五篇十五分钟的视频脚本,我估计两三千字就可以做出十五分钟的视频,五篇也不过一万多字,就答应了。没想到写了两三篇,计划变更,要我延伸为七万字的一本书。既然已经答应了,只得硬着头皮写下去。但是我已经没有新花招了,只好学厨师,把同样的材料煮出新菜色来。
心中盘算,如何写这本书,先找出十三个题目分章论述。文章的对象因为是一般读者,而不是甲骨学的研究者,所以第1堂课应该先谈甲骨文的发现。这是很多人都能写的题目,但是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依序介绍甲骨发现的时间、甲骨文的性质、书写的工具,顺便介绍相关的甲骨文字创意,解释商代一般的书写是用毛笔写在竹简上,以及为何会形成自上而下、由右往左的书写行列的习惯。第2堂课,中国文字有多少年的历史,这是常常被提及的问题,从“郭”字与“酒”字的创意所反映出来的,至少是四千多年前的景观,表明甲骨文确有超过千年的进化。再介绍四千年自序
前大汶口文化中大口陶缸上的刻画,是目前所知文字最早的遗存,并以纳西族的经书来佐证甲骨文是有至少近千年的历史文字系统了。
第3堂课来谈我与一位博士后在加拿大所做的实验——解开甲骨占卜的千年秘密。甲骨占卜是以裂纹来回答人们的疑问,但是不知道秘密的人,怎样也不能把甲骨烧裂,只有巫师才能显现他们的魔力。我会在文中说明如何以科学的观点来探讨这个问题。这个世界只有两个人参与这项探索,所以要写出来,算是新食材的新料理,只有本书的读者才能享用!第4堂课,如何理解甲骨卜辞,这算是我个人研究甲骨近六十年的心得,介绍给关心或好奇的读者。甲骨文的句子和一般的文书不一样,有些是发生了某事,请求对策;有些是还未发生,想做某事,请甲骨给予意见。如果不了解其特殊的格式,就可能产生很大的误会。
第5堂课,占卜是巫师的工作,所以要介绍一下巫职。本章主要介绍巫自远古以来,以占卜替人解决疑虑。求雨也是巫的主要职责,以火焚烧巫师来求雨,巫可能丧命,因此死后接受祭祀。看病也是巫的职责,商代也使用药物治病。此外,巫师还会利用能在黑暗里发光的磷矿制作道具,眩惑信众。第6堂课,创造文字的史官。书中会举两个例子说明中国文字的创造有一定的原则与一致性,其恐怕是某个集团的传承,因为最需要复杂的文字体系的是负责做纪录的史官。从而谈到中国很早就进入农业阶段,管理田籍与赋税需要有书写能力的人,所以形成文官体制的社会。
第7堂课,演戏与军事有什么关系?中国自古以来戏剧是在高台上演出,军队的指挥官也在高台上发号施令,所以“司令台”也称为“戏台”。从“戏”字可推知古代已在高台上演出戏剧,但其何以与军事有关?将详细说明。第8堂课,商代可能行三年守丧之礼。这是一道新食材与新料理。儒家提倡三年之丧,但很有可能不是为了报答父母亲在小孩出生后怀抱、背负三年的养育恩情,而是因为古代要等待尸体化成白骨大约需要三年,捡骨之后才算真正的死亡。从甲骨卜辞表现的几种现象,推测商代至少在贵族间已有守丧的习惯。
第9堂课,捡骨风俗的源流。接续前章,从某些甲骨文字,推论丧俗演变的过程。打死老人以求解除经济的负担,但因不忍心的缘故,变成送老人上山等其死去,再捡骨回来埋葬,进化到用有高床的棺木埋葬,以及点主和盖水被习俗的背后原因。第10堂课,介绍甲骨文反映的先进产业。从文字创意中可以了解未见于记载的炼金术和造船业的先进技术,以及青铜器要在深坑中铸造的科学原因,和“朕”字所反映出的使用木板联结的技术。
第11堂课,商代的歌舞表演。商代祭神的乐奏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反映乐曲创作的丰富。奏的形式还包含使用道具,可能乐奏外还要有舞的动作。舞也有多种名目,主要是求雨的仪式。武舞是扮演祖先军事与经营政治上的成就,是王者才能施行的礼仪。
第12堂课,甲骨文如何断代。我个人在一些演讲的场合经常遇到读者提问:何以能肯定某片甲骨是属于某王时代的卜辞,但诸如西周青铜器的铭文就不能肯定是某王的时代?所以本书最后将以较多的篇幅介绍甲骨文断代研究的进展,发生了哪些争论,我如何发现钻凿的形态可以作为断代的标准并解决纷争,以及如何被证实。接着五期各举两例,除断代的标准以外,还解释甲骨的不同格式以及刻辞的内容。这章看似也是人人都能写作,但其具体表现了我研究甲骨近六十年的体验,希望也有可供学者参考的地方。
第13堂课,创意探讨的重要。研究古文字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文字的创意为何?二是文字使用的意义为何?大致分三节来谈论文字创意的重要性。一、意义的理解:举几个例子说明从甲骨字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有些字的本义一向是被误解的。二、错认形声字导致声韵通转的谬误:《说文解字》是学者拟订先秦古音的主要依据,但是通过字形的分析,往往把表意的字误会为形声字,而且是声类不协的,举出十几例有可能被学者引以为声韵通转的依据。甚至以此说某音是某音的旁转,导致轻易假设某字可以旁转当作某个字讲。三、《说文解字》古文字形的利用:举实例说明《说文解字》虽然对于文字的创意经常有不正确的解说,但也保存了一些古文字形,可作为了解表意字演变成形声字之间的桥梁。
这本书应该是我撰写的最后一本书,不知道能否对非专业的读者增加一点有关商代甲骨文的认识有所帮助,期待往后陆续出现通俗著作,让甲骨学的推广能更普及。最后感谢老哥曾永义教授为本书作序。
——台湾著名戏曲学、民俗学学者 曾永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