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学视域下的陈炉耀州窑研究》以传承为主线,通过对耀州瓷烧制技艺传承历史、传承环境、传承内容、传承形式、传承现状与保护策略的研究,寻求耀州瓷烧制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剖析耀州瓷烧制技艺中传承何来、传承何在、传承何往等诸多问题及答案。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标准的耀州瓷制作场所,至少需要拉坯室与彩绘(刻花)室。前者是匠人们制作瓷坯的地方,后者则是上釉、彩绘以及刻花的车间。除此之外,还有斜坯窑以存放湿坯、素烧坯与烧成的瓷器。拉坯室又称“拉坯作坊”,以室内的一对石制转轮为显著标志。石轮一大一小,大的“水轮子”用于拉坯,小的“旋轮子”用于修坯,由皮带(或布条)连接两轮子的中部(彩插3-5)。在动机轮普及之前,石轮子必须靠人力带动旋转。匠人坐在轮子旁的瓷凳子上,手持木棍搅动几圈后趁着轮子转动的惯性修、拉坯。轮子的结构较为简单、合理,由砂石质地的轮盘、铁质传动器“角子”和“面子”、木质立轴和轮腿、瓷质轮钏以及围瓮等几个部分组成。熟练的匠人会让轮子保持水平且转动时间长,以实现省力的效果。尽管转
轮安装后已经很稳固,师傅仍担心徒弟拉坯时手笨碰掉轮子,因此必须待他们学艺满三年后才允许上手拉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