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思维新论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3075
  • 作      者:
    李小平,程平,李忆辛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精彩书摘
**章 创新思维的历史演进
  创新思维的历史演进体现了人类关于创造性认识的思想历程。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创造性的理解不尽相同。从文化发展的历史看,人类的创造观念经历了几次重大思想革命,这些演进历史体现在早期的神话、宗教和不断发展的哲学思想及文化形态之中。从历史角度考察人类创造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演变进程,对于正确理解人的创造性本质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类早期文化与创造性意识的起源
  创造性是指向改变和至臻完善的品质,是人为了更加完善而超越不完善现状的能力或特性。当人的实际境遇与其内心追求完善的冲动有差距时,人就寻求超越式的改变,打破常规,追求新颖,这就是人的创造性本性。在人类早期文化中,古老传说、神话、宗教等都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初期认识,也反照出人自身寻求超越的原始冲动。现代语境下“创造”一词的基本语义正是源自这些早期文化意识。
  (一)**个创造主体:拟人化的神
  人类关于创造的观念*早显现于远古神话、宗教和以此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中。早期的东西方神话和宗教都与创造有关,这些神话与宗教都*先描述天地万物有一个造物主存在。这个造物主创造并主宰一切,其实际上是人们心目中的创造者,具有人性与人情特征,即古希腊文化中的所谓“神人同形”(anthropomorphism)的人格神。可以说,人们对于创造性的*早认识和*基本的含义就起源于这种神话和宗教。
  在中国文化中,也有大量关于神创造天地万物的传说,以神为本的文化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据记载,殷代就出现了“帝”的观念,如“帝其令风”(殷墟文字乙编?3092片)、“帝其令雨”(殷墟文字乙编?6951片)等。“帝”能决定风雨变化、年成好坏、战争胜负、行动吉凶等。可见,“帝”在当时的中国文化中相当于西方的上帝或神,主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殷墟卜辞表明,在商代,人们对天神的崇拜几乎支配着一切思想和重大行为?a,《礼记 表记》也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的记载。这种以神为主流的文化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不过,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意识并没有像在西方那样统治人们的思想达十多个世纪之久。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的人本文化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这种文化没有十分清晰的宗教情结和鬼神意识。
  由于中国哲学“既不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b,孔子也说“敬鬼神而远之”(《论语 雍也》),因而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并没有人格神这样的创造者。如果在孔子的哲学里要找一个类似于“神”的存在的话,那就是“天”或者“天命”。但是“天”不是完全人格化的,相当于自然规律的化身,“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在中国文化中,“天”没有被看作拟人化的创造者。然而,自汉代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实际上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创造者和超越者。“圣人”虽然不是无所不为、无所不能的,但是具有常人不具备的“神性”,*显著的就是“生而知之”(《论语 述而》)。“生而知之”就超越了常人的人力,因而“圣人”具有超越性,这种人是人群中的极少数,而且大都是遥远的古人。
  在西方,古希腊传说中有大量神创世界的故事,西方古代、中世纪和近代,都有哲学家认为人是由某种超自然力量创造的。古希腊神话描述了各种各样具有人格的神,这些神可以超越自然的力量而进行创造。《圣经》更是系统地描述了基督神创造世界和创造人类的历程,并认为神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创造者。在基督教里,神也是有人格的,是**个拟人化的创造者。但是,这种神已经不像古希腊神话中的那些神,而是超凡脱俗的万物主宰,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创造者,与人有着根本的分离,其存在于人类不能企及的彼岸世界。比如,《圣经》中认为神是绝对的创造者,神创造了人,而且人生来有罪,即“原罪”,人作为被创造者,永远不能达到完美的神性,更不能变为上帝,因而必须服从神意、信仰上帝,才能使灵魂超越原罪而得到救赎。到中世纪,基督教成为西欧社会主要的意识形态而达到极致,神权占主导地位,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几乎都要遵照神的旨意。按照这个逻辑,人实际上无超越性可言,人永远被创造、服从、信仰,至多是模仿神。人要想得到超越,就必须否定自己,靠上帝的启示实现超越。
  (二)创造性的基本意蕴:超越和赋予存在
  当人类处于文化的“童年”(即神话和宗教阶段)时,人们就已经形成对创造性的初步认识。在这个文化时期,人们用创造来表征那种“赋予存在”,也就是使虚无变为实体的创举,而这种创举不同于常规的人类行为,它是一种非凡的超越,而实现这种超越的根本力量就是“创造性”。
  当然,在那时人们的头脑中,对于创造性的认识是无意识的或朦胧的,并且以一种朦胧的传说、神话等形式体现出来。这一点可以从人类的文化史反映出来:世界各地和各民族尽管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生态气候等生存条件差距甚大,但有类似的神性文化现象,即对于造物主“赋予存在”的超越性举动的赞颂,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创造性朦胧的认识。正是这种朦胧的认识成为之后人类创造性观念形成的基础。
  那么,谁拥有这种创造性?在先民看来,具有这种超越万物之品性和能力的主体是其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神或者神性的化身。西方从古希腊至中世纪的文化中,这种意识十分清晰,神作为万物的创造者,能在虚无中“赋予存在”,能超越一切,是唯一拟人化的创造主体,而人不具备这种能“赋予存在”和超越常规的创造性。因而创造性就成了神性的代名词。将创造性视为神性是人类创造观念的初期状态,这一时期虽然人没有被视为具有创造性,但是人们关于“创造”和“创造性”的观念却从朦胧走向清晰。
  在古希腊语中,“创造”与“神”是同义词。拟人化的神是人类关于创造的观念意识中**个创造主体,也就是能实现超越的主体。不过,在神性文化中,这种超越具有特定的内涵:从外部现象看,是超越自然物质上的“无”,赋予世界万物“有”的存在;从内在本质看,是对人的生存中感觉的、有限的、暂时的、具体的事物的否定而实现生存的无形、无限、永恒和本原。
  其实,这种神话文化中“超越”的观念实际上反映了人类潜藏在无意识深处的超越愿望,是人的超越本性或创造本性在无意识想象中的流露和表现,他们只不过是以拟人化的神性的超越映照所向往的人性的超越。正是在对神的创造性与创造过程的分析探究中,在对宇宙万物形成和演化的探究中,在对超越机制的探究中,人类的思想先行者奠定了关于创造性理论的根基。
  神话传说和宗教中关于上帝或神对世界和人的创造过程的描述,是人类关于创造性认识的起源,也隐含着人类关于创造性认识的基本意蕴。在以后的文化和理论中,随着对自然和自身认识的加深,人们关于人的创造性的认识的描述不断深化,都是在此认识基础上的演变。例如,从创造性的主体方面,随着文化、科技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人们将作为神性的创造性逐渐转变为人的属性,人成为创造性的主体;创造活动的领域由宇宙自然万物和人的诞生演变为文化、科技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人类关于创造性的观念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但是这种神话中所体现的关于创造性的*基本含义,即超越现状、打破常规、追求非凡等,始终作为创造性的基本要义。
  (三)超越性:人的创造性生存意识的潜在映照
  神话传说中神的创造是人类自身寻求超越的本能冲动意识的一种象征性投射。神话传说中的神与宗教中上帝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其实反映了人类自身的超越性及创造性的潜意识感知,是人的本能的超越性冲动在人类早期意识中的反映。
  人的生存中存在巨大的矛盾和困惑,这种矛盾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肉体层面的自然生命生存上的困惑,即人的自然生命不如动物完善,不能像动物那样依靠自然的本能和环境而生存,这就需要人摆脱自然世界和自然环境的束缚;二是人的精神生命追求中的困惑,即人面临存在的二重性分裂,例如,肉体生命的有限和精神追求的无限之间的矛盾、生存的理想意识与现实事实(即“应是”与“是”)之间的矛盾等,这就需要人从精神上超越有限的生命而赋予生命意义,超越现实,向着可能性发展。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人类为消除这种生存困惑而进行超越的过程。
  从人类文化发展史看,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人对于自然和自身的反思和超越,以及对于自身生存方式的不断追问,它指向“向善”的超越性追求。“哲学是我们透过内在活动而籍以认识‘存有’本身的一种思想,或者更确切地说,哲学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为超越性铺路而念念不忘超越性,并且在*高境界时完成超越本身而作为整个人类的一种思想活动。”?c如果说哲学主要是人类对于自身精神困惑的反思和超越的话,与此紧密相连的科学活动则是人类超越自然、超越外在物质生存困惑的充分体现,科学的发展历史和成就不断验证人类在早期神话和宗教中潜在表现的对于自然的超越梦想,不断脱离人类生存的物质、自然困境,它体现了人类“求真”的超越性行为。文学艺术则主要表达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生存的情感体验,体现着人类“臻美”的超越性体验。总之,人类文化的发展是受人类的超越性本能意识驱使的,也体现了这种超越性本能,而这种超越性的本能意识恰恰是人的创造性的本原,它在人类*早期的神话、宗教文化形态中就已表现出来。
  因而,人的超越意识在人类产生之初就以“集体潜意识”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原始意识之中,不断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外化为人的实践活动,并贯穿人类发展的始终。人的生存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超越性生存、创造性生存,也就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只有拓展人自己的力量,过生产性(创造性)的生活,人才能使自己的生存富有价值意义”?d。
二、早期哲学关于创造性的理性探索及其意义
  人类对于创造性的认识与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在文化整体中起主导作用的。科学、文学、艺术、教育等等莫不受哲学思想的引导和影响”?e。所以,早期哲学是我们考察人类关于创造性认识的重要渊源,西方古希腊哲学和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创造性的理性思考,对后来人们的创造观念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哲学起源于惊奇,是对宇宙万物溯本追源的结晶,它的理论建立在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之上。早期希腊哲学体系和我国先秦哲学已经不像各自民族祖先的宗教及神话那样以想象的方式看待世界,而是以思辨的、理性的方式探究自然和自身。这些哲学思想中蕴含着朦胧、丰富的关于人的创造性、超越性生存的思想和智慧。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我国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哲学也成为中国哲学的根基,因而这些早期哲学思想关于创造性的理性反思对东西方文化中关于创造性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过,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科学创造活动十分贫乏,因而关于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的论述主要集中于思辨的形而上学领域。然而,这一时期对于人的创造性的探索,形成了对于人的创造性本质的基本理性认识,也形成了东西方关于人的创造性研究的不同思维方式、研究路径和风格。
  (一)古希腊自然哲学与“外部超越”意识的萌芽
  古希腊哲学对自然和理智的推崇和探索,实际上都围绕人如何超越这个问题。自然哲学家对自然的探究实际上是想通过认识和超越人外部的自然世界解除生存困境、实现人的完善。在这些自然哲学家看来,人的超越所凭借的应该是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对自然的驾驭,这是一种“外部超越”。而偏重理智的哲学家想通过对人内在心灵的探究实现人的超越和完善,通过自身精神的超越,实现人对于外部自然的超越,这种超越所依赖的是人的理智,这是一种“内在超越”。这样看来,古希腊哲学隐含着这样两种创造性思想:一种是将人的创造性寄希望于人对自然世界的外部力量,另一种则将人的创造性寄希望于人对自身精神的内部力量。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家没有去探讨神话和宗教中的神及拟人化的神谱关系系统,而是将神存而不论,以不依赖外力生长、变化的自然为思考对象,探讨和解释万物何以生成。他们*先探索的是构成自然物的*后因素,而不是谁创造了它,并提出了“本原”这一哲学范畴。“本原”就是创造万物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创新思维的历史演进 1
一、人类早期文化与创造性意识的起源 1
二、早期哲学关于创造性的理性探索及其意义 5
三、由“创造性的发现”到“创造性的物性化” 16
第二章 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 28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8
二、道家哲学中蕴含的创新思维 35
三、创新思维的心理学基础 38
第三章 创新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67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界定 68
二、创新思维的内涵理解 70
三、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72
四、创新思维的案例分析 76
第四章 创新思维的构成要素 81
一、联想:观念的连接 81
二、想象:形象的塑造 84
三、灵感:“顿悟”、突发的认识 87
四、直觉:非渐进、非逻辑的洞察 90
第五章 创新思维认识的视角拓展 93
一、人的本质视角 93
二、人的生存状态视角 96
三、哲学史的视角 99
四、人类种系演进与个体发展视角 101
第六章 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与机理 103
一、关于创新思维形成过程的不同观点 103
二、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分析 106
三、创新思维的典型机理 108
第七章 创新思维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 112
一、知识因素 112
二、智力因素 116
三、情感因素 122
四、人格因素 126
五、动机因素 142
六、环境因素 146
第八章 创造技法 156
一、创造技法概论 156
二、头脑风暴法 164
三、集思法 173
四、检核目录法 186
五、其他创造技法 191
第九章 创新思维的方法论思想 197
一、德波诺的思维训练观 197
二、奥斯本的创造力激发思想 202
三、戈顿的创新思维开发思想 206
第十章 创新思维发展的理论分析 210
一、创新思维发展的基本目标 210
二、创新思维的新颖*特品性 216
三、创新思维的“双重超越” 218
四、创新思维发展的基本要求 221
五、“创造性人格”的人文意蕴 222
第十一章 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反思 231
一、创新思维培养的人文性偏差 231
二、创新思维培养的认识前提 234
三、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关键 238
四、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路径 240
参考文献 25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