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张祥龙文集第1卷)
0.00     定价 ¥ 17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12649
  • 作      者:
    张祥龙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在方法上具有重要的突破和创新,它融合了现象学、解释学与中国传统体道。尤其是在中国天道观的研究上,无论对其底蕴的发掘,还是对其永恒价值的评价,都显示出思想重构和富于诗意的精神。在这项高层面的研究中,作者不仅使中国近代以来的比较研究获得了新的深化,而且似乎为中西思想融通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展开
作者简介

张祥龙,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山大学(珠海)等。主要研究领域:现代西方欧洲大陆哲学(以现象学为主),儒家哲学,东西方哲学比较。主要著作:《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从现象学到孔夫子》《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张祥龙文集第1卷)》:
  正因为道只可理解为构成着的生存境域,真人的无梦之眠与世人的梦境就有气韵相通,两者之间并非形而上下的关系。梦的特点在于,它不是现实的经历,但却能让做梦者信其为真实的经历,因为其中有现实经历的一切体验要素和境遇。所以,它是形容人的境域式生存状态的一个绝好比喻。“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梦的奇妙之处在于,梦境生于人的意识之中,却有超溢出主体意识的境域构成机能。人在其中可以不亏一毫地经历任何可能经历的事情,因此自古被人认为具有神异的暗示力。它给深思者的启示是:人可以在自信绝对真实的境况中被从根底处愚弄,如果他能以某种方式被催眠入梦的话。笛卡尔的怀疑所针对的就可以被解释为一种由魔鬼导演的理智幻梦,尽管这位近代西方哲学之父与他的先导柏拉图一样,远不具备澄清这个问题的能力。弗洛伊德以人的潜意识和性力来解释梦,只不过是将一般的意识理论说不清者移到了一个可以任意杜撰的潜在世界中去。其基本的思想方法与主体论和反映论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都是用一个与人的意识无存在论关联的原则来解释意识中所发生者。庄子则将梦视为人的基本境况及其构成本性所难于摆脱的一种生存形态。从道的构成观点看,从来也不可能有一个现成的实在世界,以使我们能区别开在手边的现实与挥之则去的梦境。人的生存境域中的一切从存在论上讲都是构成的,具有实在论者强调的一切客观性、非观念性,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可被视为一种梦境,因为人还未自觉这构成的纯几微,所以总被某种异于生存本身的力量驱使,无法畅游于生存本身的意义境域。也就是说,梦中人并未充分化于此生存境域,被从出的幻境摆布而不知其幻。“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所以,与人的生存梦境相对的不是日常的清醒状态和时空世界,而是化人道境的无梦深眠,即游乎天地之一气的“大觉”态。解人于倒悬之苦的觉悟并不可能硬性地超越人生梦境,而是透入其幻化气机而得纯构成的势态。
  因此,与以前对于海德格尔的“非真正切己状态”思想的分析相应,我们可以将庄子心目中的人的生存梦境做三层来理解。第一,产生此梦境的机制也就是构成道境的几微,即人的生存境域本身。两者之间只有小大精粗、纯与不纯之别,并非现象与本体、多与一、恶魔与上帝的区别。说到底,梦是掺杂了体制因素的道境,不纯的道境。因此,第二,人生梦境的自觉就意味着接引到至道玄境中去。“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已含有道性;“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也是颇有体会之言。人们从来都用“梦幻”来抚慰人生,获得最终的和解,就如层云舒展于山峦沟壑,洒降甘霖。“混日子”与“混世”也是感受到了观念对之无可奈何的生存境域之后的生活态度。此“消极”中并非没有“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影子。人之生也柔弱,“草民”哪能只靠“奋发向上”过日子?这里蓄含了天然深沉的人道精神和自由平等识度,并不同于西方的“人道主义”。第三,梦中人可以“自以为觉”,形成各种基于现成状态的社会。在其中区分“君(主宰者)”和“牧(被主宰者)”、胜者与败者、强者与弱者。这种自以为清醒实在、孜孜于贵贱是非的状态最使人生痛苦不堪、易于夭折,因为它最硬性地对抗生存的本然势态。它在梦中,却没有梦境的滋润;它以体制手段求生,却因之失去了生存风味。这是无梦之梦(失眠),与真人的无梦之眠或大觉正相反对。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梦境和道境的最精致入微的一次融合和展现。“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只愿世人当那醉余睡醒之时,或避事消愁之际,把此一玩,不但是洗旧翻新,却也省了些寿命筋力,不更去谋虚逐妄了。”①将人生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描述得愈真,则其间的梦意也就愈浓,道境也就愈可能呈现。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海德格尔思想

第1章  海德格尔其人及其道缘

第2章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起点

第3章  海德格尔与古希腊哲学

第4章  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解释――先验想象力和时间纯象

第5章  《存在与时间》(一)

第6章  《存在与时间》(二)

第7章  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一)

第8章  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二)


第二部分  印度与中国古代思想

第9章  西方传统哲学与古代印度思想

第10章  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

第11 章  中国古代思想的特性

第12章  形而上之道还是势域之道

第13章  老子

第14章  庄子


第三部分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观的比较

第15章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的相通之处

第16章  海德格尔思想与天道观的区别和对话可能(一)

第17章  海德格尔思想与天道观的区别和对话可能(二)


结语

附录  海德格尔与“道”及东方思想

后记

修订版附记

人名索引

词汇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