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试译三味
导译
试译,换言之,试着翻译,即翻译试笔,拿翻译练笔,多半始于全译。影视试播、飞机试航、演员试镜 学译之初,也不妨试笔。从译学艺,套句话说:不试不知道,一试真奇妙。语言不同,思维有异,平时学外语或说汉语根本或很少考虑的种种差异或悄然而至,或兀然鲠喉,不去不快。通过试译,可发现双语特点,更见其异同,于转化中悟技巧,学方法,品艺术。
首课试译如同试验室,整部《汉俄双向全译实践教程》更是一块试验田,是深入学习俄语、检验汉语的试点,是走向工作岗位或今后从译的起点,毕业后从译则是更大的试验区。每一课试译都是新感觉,都只是所涉话题的起点:课前难得真刀真枪地训练;全译知识自成体系;全译窍门简明独到;话题知识是话题翻译的基本词汇;比读体悟是话题翻译的拓宽与延伸。入门固然重要,修行却更靠个人。试译亦是入门初阶,试点成功,打下基础,以后从译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和较高的起点。课堂只是有限的试验,通过课前练笔和课堂讨论尽可能地发现己译之优劣,发现翻译训练的盲点,逐一克服,提高和完善译能,走出校门从事翻译将更为驾轻就熟。
试译妙在试探。一是shita,即尝试探求解决译中问题,全译基本问题都能邂逅,只要用心,试着解决,寻觅方案,千头万绪,可训练发现方向,尝试理出一二;方案多样时,则可尝试定其优劣,历经这一过程,会产生由量到质的飞跃感。二是shian,即自己译出,以己之译去比同学之译和老师之译,借以了解同窗之间、师生之间的差异,以明己之长短;通过比较与反馈,以他译为镜,照亮自己的译途。
1课前练笔
1.1俄语教育
[1]俄语是世界上*优美的语言之一,俄语教育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俄语教育。在广大俄语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俄语教育在学科建设、培养模式、培养层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2]当前,中俄关系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两国的人文交流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教学与文化活动对增进两国人民传统友谊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巩固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刘利民.2011.新中国俄语教育60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2
1.3
1.4
2课前批评
2.1俄语教育史
俄语教育史
回顾我国俄语教育走过的60年,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训需要我们吸取。尽管历经坎坷,但在不同时期,俄语教育基本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俄语教育的指导思想都要有全局性、整体性和长远性,要充分结合时代背景,适应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我们相信,有全国俄语学人对俄语教育事业一贯秉承的执着和奉献,我国的俄语教育事业定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一生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你得抓紧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可以把生命中断。
(梅益译)
来源:唐松波.1988.俄语修辞与作文常识.北京:北京出版社.
3全译知识
3.1翻译
翻译是人或/和机器将甲符文化信息变化为乙符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智能活动和符际活动。
依动词的“主体+方式+行为+客体+目的+属性”义素可对其作出如下分析。
翻译主体即译者,主要指人,现在机器也成了翻译主体或其中的一部分。“人或/和机器”,表明翻译既可是人或机器独立也可是合作(如机助人译、人助机译等)的行为。
翻译方式即用译语或译符,指用译语或译符将原文或原符文化信息再次表达的过程,具有工具性。
翻译行为即变化。“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周礼 义疏》)“易”即“变化”,由“变”“化”构成。“变”,指因译语读者需求与原作之供的大矛盾而对原作施以“变通”,包括增、减、编、述、缩、并、改、仿等八大变通策略;“化”,指因原作内容与译语形式的小矛盾而转移原作内容,化解形义矛盾,包括对、增、减、移、换、分、合等七大化解策略。“七全八变”两大行为核心分别对应全译和变译两大翻译策略。
翻译客体原文,即原文或原符所表达的文化信息,而非原文的表达工具—原语。
翻译目的全译追求译前译后信息量的极似,变译追求译前译后信息量不同程度的相似,以达特定效果。二合一,构成了翻译的总目的,即求得译作与原作信息量相似。
翻译属性仍是一种人类活动,包括智能活动和符际活动。前者将人译与机译尽收其中,因为机器同人一样具有某些智慧和才能;后者不仅涉及语言符号,还涉及图表、音乐等其他符号,用“符际活动”更具概括性和普适性。
3.2全译
全译,细言之,指人或/和机器通过对、增、减、移、换、分、合七大策略用乙符转化甲符文化信息以求信息量极似的智能活动和符际活动。
全译,具言之,指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化为译语以求风格极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
全译,质言之,指完整性翻译,或译作相对原作力求完整的翻译活动。
全译,简言之,指译者用译语转化原作以求信息量极似的翻译活动。
以上是全译由繁至简的定义,不妨用*简单的译例予以证明。
[例1.1]
汉语人译Ⅰ:我是一个/名大学生。
汉语人译Ⅱ:我是个/名大学生。
汉语人译Ⅲ:我是大学生。
汉语人译Ⅳ:我是男生。
汉语人译Ⅴ:我男学生。
汉语人译Ⅵ:我学生。
汉语机译Ⅰ:我是一个/名学生。
汉语机译Ⅱ:我是个/名学生。
汉语机译Ⅲ:我是学生。
全译的主体、方式、客体、属性四者与“翻译”相同,特别之处有二。
第一,目的上求信息量极似,即尽*大努力地传达原作的信息,包括内容、形式及其统一体即风格。例中的机译已相当不错地传达了原作信息,“我是一个/名学生→我是个/名学生→我是学生”与原文越来越近似,由形似走向意似,*终走向风格似。
第二,行为上求转化。转化可分解为“转换”和“化解”,重在转换,转移原文内容,用译语更换原文形式,旨在求化。转换成功,即可求化。如例中的人译有超越机译之处:机译所能人译都能,人译还能根据语境由欧化走向汉化,由书面语走向口语,由共性走向性别;用汉语“代词+名词”表示判断,如“我学生”虽为口语,却含古汉语句法的味道。
3.3笔译实践
学习翻译,一般由俄汉全译入手,汉译俄或紧随其后,或同期进行,口译则略晚于笔译。
笔译实践就是要亲自动手翻译,或者利用电脑等工具练习人机互译。人类翻译*早始于口译,但笔译实践仍是传统的主要的翻译形式,是口译的基础。现在有种趋向,即不爱笔译爱口译,认为口译轻松,笔译辛苦。可是翻译之功重在笔译,有坚实的笔译功夫、训练良好的语言修养,再辅之以口语优势,将会如虎添翼。笔译是精益求精的翻译,笔译强,相应地,口译也会较强。如:
[例1.2]
晨风潮湿,微微吹拂,在大地上徘徊,吹到我的身上,我轻轻地打了个寒战,有些快意。
形容词、和后缀均说明,汉译将其变成性质,而后缀意义变成了动词“吹拂”的状语“微微”。是的方式状语,而描写生理,描写心理,汉译则需分说。此外,与之间的逻辑关系(风吹到身上,身体做出生理反应“寒战”),潜含文中,有必要提示,原文的句群因此而译作了汉语复句。
常言道,泳中学泳,不妨套用为“译中学译”。所谓学译,是指经过科班的全译教学系统地掌握全译之道。习译者必须首先实践,通过自译,历经语际转化之苦,由译生痛,痛定而乐,享受两种思维磨砺之乐;再通过课堂同窗交流、教师指点,体味语际转化的高妙,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系统训练,掌握全译基本知识,在习译与学译过程中领悟全译之道。
多译,熟译生巧。多思,悟译生智。
4全译窍门
4.1意一言多
从语际看,全译是“意一言多”的行为,即同一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用M指代意义,L指代语言,“意一言多”的行为如图1.1所示。如:
[例1.3]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
译文Ⅰ:
译文Ⅱ:
译文Ⅰ是俄译,译文Ⅱ是英译。俄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是亲属语言,两种译文句型虽然有别,但语序基本相同,几近对译,双双有别于原文,因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4.2意一形多
从语内来看,全译是“意一形多”的行为,即同一内容用同一语言的不同手段表达,从中选择*恰当的一种。用M指代意义,F指代形式,“意一形多”的行为如图1.2所示。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