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出国留学意味着申请者参与到全球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中去。如前文所述,成功获得境外优质大学录取的前提是,申请者既拥有优秀的学业记录,又有合格的托福、雅思、GRE等外语考试成绩,还熟悉国外高校的专业排名、项目设置,且能按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找准定位并按要求准备申请材料。在用资历兑换录取通知的环节中,漂亮的学分绩点与外语成绩、给招生委员会留下深刻印象的个人陈述和令人满意的英文写作通常是最重要的获胜筹码。另外还包含一些间接和隐性的要求,例如申请材料一般包含数位学术界资深人士的机密推荐信。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学业记录,还需要和多位教授建立比较个人化的良好关系,最好有参与学术研究项目的实践经历和境外大学的交流学习经历,并且有能力支付国外生活的开支。
国内升学则细分为两种渠道:一是通过推荐免试的方式直升研究生,二是考研。现行的推荐免试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国家为增加研究生的优质生源、加大拔尖人才培养力度而推出的一项政策举措。在该政策下,有推免资格的高校组织院系选拔并推荐优秀本科学生成为推荐免试生,而获得推荐名额的学生则毋须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只参加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作为一个惯例,院系分配推免名额的最重要的依据通常是学业成绩。相对而言,推免读研是最不需要学生在短期内专门准备的一个选项,因为所依据的学分绩点是由学生从大一到大三期间每学期的成绩汇总而成的结果。由于推免生的生源质量得到高校的普遍认可,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获得录取的概率很大。所以不难理解,推免直研已经成为研究型大学里许多学生国内升学的首选,也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升学需求。据范皑皑和杨钋课题组针对北京市高校的调查,985院校的本科生推免直研的比例可达40%以上。相比之下,通过考研来获得读研机会的风险和难度则大得多。要获得成功,不仅初试的单科成绩和总成绩要全部通过目标学校划定的分数线,还需要在差额录取的复试中有好的表现。由于研究生入学初试是选拔性考试,报考人数多、淘汰率高,况且名校分配给考研录取的名额一般也偏少,更是加大了获得录取的难度。因此,考研通常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专门准备所考科目的知识,花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者并不鲜见。为提高分数,学生还可能需要花钱参加考研相关的培训,甚至到目标学校旁听课程。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为应对考研失败的风险而做好多手准备。
求职对学生的要求与升学大相径庭。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应聘者,求职者需要满足用人单位对雇员的期待。学业表现仅仅是次重要的参考性要求,起关键作用的条件包括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有实习实践经历、良好的业务水平、对行业有深入的理解,并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等。如果家里拥有社会关系,有机会通过熟人推荐去应聘,则成功概率更大。对于体制内的用人单位而言,例如省市直机关选调生的遴选,党员身份和学生干部经历则是重要的条件。
总而言之,对于高年级的大学生来说,无论有没有清晰的目标,毕业出路都是一道难以回避的选择题。早做选择者将赢得优势。因为几条主要的毕业出路要求学生所做的准备各不相同,学生要想在毕业时获得满意的出路,往往需要从大三上学期甚至更早开始选定目标并着手准备。多手准备需要消耗很多精力,而完全没有准备的学生则会在毕业关头陷入被动。范皑皑和杨钋调查发现,除去一部分因锁定推免无需准备的学生,在声望越好的学校里,学生越倾向于选定一条出路去准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学生,越倾向于早做准备;而准备目标越明确者,职业成熟度越高。牛新春和郑雅君通过对某重点大学一届本科生历时三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涯定向的发展轨迹从大二暑期就开始发生分化——大二暑期之后,生涯定向清晰度高的学生对高影响力活动的投入呈现出愈发明确的方向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