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看,该书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就依据而言,从文本出发。无论讲解什么问题,每一讲基本上都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原著出发,摘录出他自己汉译的相关章节,逐段乃至逐句地分析讲述,力图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品读亚里士多德。而且,在讨论某个问题时,把 《形而上学》 《范畴篇》 《物理学》《论生成与消灭》《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等相关文本结合起来分析。不过,考虑到听众的实际情况 (多数人不是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因而可能不懂古希腊文),他是从英译本转译为汉语的,很少直接源出于希腊文。
其次,就目标而言,从问题入手。按其本质来说,哲学其实就是问题学,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乃是哲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正因如此,纪元把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贯穿课堂始终的一条主线。纪元把亚里士多德主要地理解为问题型哲学家,先概括出他整个形而上学系统的主要问题,接着展现他如何 “挖井”或 “剥葱”(这是纪元经常使用的比喻)似的步步发掘,层层深入,然后指出他与柏拉图或其他前辈哲学家的复杂纠葛,剖析他到底提出了、解决了、留下了哪些问题。
再次,就方法而言,启发思考,训练学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提升他们的哲学思维能力,纪元不仅从问题入手,看亚里士多德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也像亚氏的师爷苏格拉底和师父柏拉图一样,不断地在课堂上设问、提问,甚至安排对话。此外,出于加强学生学术训练,拓展他们学术视野的考虑,纪元给学生印发了多篇学术范文和一些主要阅读书目,还以自己为案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做学术研究,怎样写研究论文,并多次穿插介绍西方学界若干著名专家的研究信息等相关情况,也以他在美国供职的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系为例,介绍他们是如何训练学生的。
最后,就风格而言,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与他亲自审定出版的 《<理想国>讲演录》《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相比,这本由晏玉荣女士整理的讲演录,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纪元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我虽然不是现场耳闻的听众,但读着他那些演讲的文字,一个活脱脱的余纪元就自然地出现在眼前。哲学是相当枯燥的,尤其是严谨呆板的亚里士多德,更尤其是亚氏最为艰涩难懂的形而上学,别说是50人教室的大课堂,即使是只有5人的小研讨,要让学生明白或大体上明白亚氏所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都相当困难。纪元的讲授,硬是挥洒自如地把 “高大上冷”的亚氏形而上学,和 “低小下热”的日常生活结合,并穿插进自己经历过的逸闻趣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大家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领悟思想,明白哲理,提升素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