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形而上学》讲演录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0318714
  • 作      者:
    余纪元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余纪元:国际著名古希腊哲学专家、伦理学家。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后留学意、加、英等国,1994年获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英国牛津大学Wolfson学院研究员,美国国家人文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学会顾问委员会委员、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系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主席、《哲学史季刊》编委、《中国哲学杂志》编委,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美方委员会委员。曾获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优秀教师奖、杰出学者奖。研究领域包括古希腊哲学、德性伦理学、中国哲学与古希腊哲学比较、儒学等。
已出版《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合著,2001)、 The Sructure of Being in Aristotle’s Metaphysics (2003)、Rationality and Hapines: From the Ancients to the Early Medievals(co-ed., 2003) 、Uses and Abuses of the Clasics: Western Interpretations of Greek Philosophy (co-ed., 2004)、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Western Philosophy (co-authored, 2004)、The Ethics of Confucius and Aristotle: Mirors of Virtue (2007;中译本《德性之镜:孔子与亚里多德的伦理学》,2009)、《《理想国》讲演录》 (2009)、《亚里士多德伦理学》(2011)等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从总体看,该书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就依据而言,从文本出发。无论讲解什么问题,每一讲基本上都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原著出发,摘录出他自己汉译的相关章节,逐段乃至逐句地分析讲述,力图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品读亚里士多德。而且,在讨论某个问题时,把 《形而上学》 《范畴篇》 《物理学》《论生成与消灭》《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等相关文本结合起来分析。不过,考虑到听众的实际情况 (多数人不是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因而可能不懂古希腊文),他是从英译本转译为汉语的,很少直接源出于希腊文。
其次,就目标而言,从问题入手。按其本质来说,哲学其实就是问题学,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乃是哲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正因如此,纪元把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贯穿课堂始终的一条主线。纪元把亚里士多德主要地理解为问题型哲学家,先概括出他整个形而上学系统的主要问题,接着展现他如何 “挖井”或 “剥葱”(这是纪元经常使用的比喻)似的步步发掘,层层深入,然后指出他与柏拉图或其他前辈哲学家的复杂纠葛,剖析他到底提出了、解决了、留下了哪些问题。
再次,就方法而言,启发思考,训练学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提升他们的哲学思维能力,纪元不仅从问题入手,看亚里士多德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也像亚氏的师爷苏格拉底和师父柏拉图一样,不断地在课堂上设问、提问,甚至安排对话。此外,出于加强学生学术训练,拓展他们学术视野的考虑,纪元给学生印发了多篇学术范文和一些主要阅读书目,还以自己为案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做学术研究,怎样写研究论文,并多次穿插介绍西方学界若干著名专家的研究信息等相关情况,也以他在美国供职的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系为例,介绍他们是如何训练学生的。
最后,就风格而言,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与他亲自审定出版的 《<理想国>讲演录》《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相比,这本由晏玉荣女士整理的讲演录,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纪元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我虽然不是现场耳闻的听众,但读着他那些演讲的文字,一个活脱脱的余纪元就自然地出现在眼前。哲学是相当枯燥的,尤其是严谨呆板的亚里士多德,更尤其是亚氏最为艰涩难懂的形而上学,别说是50人教室的大课堂,即使是只有5人的小研讨,要让学生明白或大体上明白亚氏所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都相当困难。纪元的讲授,硬是挥洒自如地把 “高大上冷”的亚氏形而上学,和 “低小下热”的日常生活结合,并穿插进自己经历过的逸闻趣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大家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领悟思想,明白哲理,提升素养。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形而上学的著作、性质与方法
一、《形而上学》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整体
(一)《形而上学》著作及其生成情况
(二)《形而上学》的结构
(三)《形而上学》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整体
(四)《形而上学》研究的最新发展
二、形而上学的性质
(一)《形而上学》的第一句话
(二)几种认知能力
(三)形而上学的特征
(四)惊奇与哲学
三、形而上学的方法
(一)哲学是一项集体研究的活动
(二)形而上学对听众的要求
第二讲 范畴与beings
一、什么是being
(一)为什么being最让人困惑
(二)being的中文翻译问题
二、being的四种类型
(一)being的四种类型
(二)范畴的being与潜能/现实的being的区分
(三)亚里士多德研究世界的两种方式
三、《范畴篇》第一至四章
(一)第一章:“同名异义”、“同名同义”
与 “同源派生”
(二)第二章 :“内居于”与 “表述”
(三)第三章:种与属
(四)第四章:being的种类
四、《论题篇》第一卷第九章
(一)范畴与谓述的种类
(二)弗雷德的贡献
第三讲 本体与属性
一、《范畴篇》第五章
(一)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
(二)本质的谓述和偶性的谓述
(三)第一本体和主体
(四)第二本体和主体
(五)第二本体与 “内居于”
(六)第一本体的各种特征
二、《形而上学》第七卷第一、二章
(一)being的多种含义 :本体与属性
(二)“是什么”(tiesti)与 “这一个”
(todeti)
(三)其他范畴对本体的依赖性以及它们的
独特意义
(四)本体在三种意义上优先于其他范畴
(五)从 “什么是being”到 “什么是本体”
(六)与 《范畴篇》第五章的比较
第四讲 作为being的being
一、《形而上学》第四卷第一句话
(一)beingasbeing
(二)科学:特殊与普遍
(三)beingasbeing的属性
二、being的普遍科学如何可能
(一)《后分析篇》中的科学概念
(二)《后分析篇》对普遍科学的否定
(三)being不是一个种
(四)《形而上学》第三卷的前四个问题
三、中心含义
四、欧文的两个论点
五、关于欧文的第一个论点
六、关于欧文的第二个论点
七、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八、不矛盾律以及对它的辩护
(一)最确定的原则:存在中的定律还是思想中的
定律 (第三章)
(二)驳斥否定不矛盾的论点:赫拉克利特
与普罗泰戈拉 (第四章)
(三)对不矛盾律的论证:否定不矛盾律的
困难
九、对排中律的考察 (第五至八章)
第五讲 变化、本体与主体
一、《物理学》第一卷:形式与质料的引入
(一)《形而上学》第七卷第三章与 《物理学》
第一卷
(二)关于变化的理智思潮
(三)范畴理论与对巴门尼德的驳斥
(四)变化的三要素:日常语言的路径
(五)范畴与变化:两种类型的变化
(六)本体性的变化
(七)形式与质料的区分是如何得到的
(八)《论生成与消灭》:进一步区分两种类型的
变化
二、《形而上学》第七卷第三章
(一)两个列表
(二)本体的主体标准的问题
(三)对主体标准批评的含义
(四)第七卷第三章的结构
(五)形式问题的困惑
第六讲 本质和形式
一、本质与定义
(一)什么是本质
(二)本质和偶性复合体的区分
二、形式在本体论中的地位
(一)对 《范畴篇》与 《形而上学》第七卷的
关系的传统认识
(二)本体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三)分离和 “这一个”
三、“这一个”和分离之间的紧张
(一)两种尝试之间的矛盾
(二)《形而上学》第七卷的困境:三个前提
第七讲 形式因、自然与目的论
一、《形而上学》第七卷第十七章:一个新的开始
(一)作为形式因的本体
(二)关于原因和形式/质料的讨论
(三)为什么S是P
(四)第十七章与以往章节的不同
二、第七、八、九卷是一个统一体吗
(一)传统的观点
(二)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吗
(三)多种形式/质料的关系
(四)对第七、八、九卷的重新组合
三、亚里士多德的两条路径:范畴的being和潜能/
现实的being
四、自然与目的论
(一)自然
(二)原因:形式因和质料因
(三)目的论和必然性
第八讲 潜能和现实
一、对范畴的being和潜能/现实的being的回顾
(一)范畴的being与潜能/现实的being的差别
(二)《形而上学》第八、九卷与 《物理学》
二、《形而上学》第九卷的结构
三、两类潜能和现实
四、运动与现实的区分
五、本体性的潜能和现实
(一)人造物的潜能和现实
(二)自然物的本体性生成
(三)本体性活动
六、本体性的统一
七、现实先于潜能
第九讲 神学与形而上学的统一性
一、运动变化:从单个事物到整个世界
二、最终的原因:“不动的推动者”
三、不动的推动者如何推动事物
四、事物在欲望什么
(一)无机物的欲望
(二)有机物的欲望
(三)人的欲望
五、神和思辨
六、秩序和秩序的原因
七、《形而上学》第六卷第一章的结构
八、形而上学:两种概念
九、第七、八、九卷,神学与本体论之间的紧张
十、我的观点
附录
一、课程说明
二、讲课提纲 (英文)
TheNatureofWisdom
CategoriesandBeings
SubstanceandAttributes (othercategories)
BeingquaBeing
ChangeandForm/Matter
EssenceandForm
Meta.:TheOntologicalStatusofForm
FormalCause:vii.17andviii
Nature(Chs.1 2)
PotentialityandActuality
Theology:Metaphysics12
Meta.E(vi).1
三、总体阅读书目
四、各卷阅读论文
五、主要人物参照和介绍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