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儒学与中国社会十五讲(精)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1344002
  • 作      者:
    作者:干春松|责编:刘书广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的基础是干春松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儒学与中国社会”课程的讲义,共十五讲。作者致力于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书稿涉及“儒学的基本内容与演变”“儒学与传统政治”“儒学与中国地方秩序”乃至“儒学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等主题。其中许多论题体现出作者对儒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的独特认识,比如“儒家与经济”“儒家与宗教”等议题,会极大地拓展读者对儒家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了解。 在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已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重新理解儒学对于当下社会与个体生活的作用,理解儒家思想与西方各种思潮之间的关系,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关心中国文化复兴的社会大众所普遍关注的。本书通过探讨儒学的重要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中国,进而加深对当下中国问题的理解。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当为君子儒:儒家的自我定位和社会角色
一、孔子及其弟子的自我定位
二、作为诸子百家论敌的儒家
三、大一统格局下道统和政统之间的紧张
四、近现代学人是如何定位儒家与儒学的呢?
第二讲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
一、经典系统的形成
二、十三经略说
三、经典与解释
四、经学的发展阶段及后经学时代的经典
第三讲 儒学的古今之变:如何理解“儒学的第三期发展”
一、反儒家的“儒学史”
二、现代新儒家如何“叙述”儒学史
三、为什么不是四期?三期和四期有什么区别
四、从历史中拯救儒学
第四讲 我与他:儒家的自我意识和身体观念
一、人与己:儒家的自我意识
二、治气养心:身体是心的“羁绊”吗
三、礼仪与庄敬:社会化的身体
四、身体与忠孝:存身事亲和杀身成仁
五、身体复制所导致的问题:伦理的、自然的
第五讲 积善之家:宗法、家族与孝道
一、宗法与中国家族制度的演变
二、孝道:治家与治国
三、重思“三纲五常”:人伦与儒家的社会生活
第六讲 国家与天下
一、中国古代的国家观念
二、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
三、天下观念的“理想”和“现实”
四、“天下”何以可能:儒家天下观念的认知—心理基础
第七讲 儒家的财富观念与经济思想——以汉代的盐铁争论为例
一、儒家对待财富的态度以及财富分配理念
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
三、大一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管理:盐铁争议和王安石、司马光的争论
四、亚洲经济奇迹与儒家资本主义问题
第八讲 必也使无讼乎?——礼法合治与法律的儒家化
一、必也使无讼乎
二、礼乐刑政,秩序的四个支点
三、传统法典儒家化与礼法关系
第九讲 新旧法律转型过程中的“礼教”问题
一、倒逼的法制改革
二、《大清新刑律》编订过程中的礼法之争
三、家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之争
四、“殊途同归”的劳乃宣和杨度
第十讲 “礼尚往来”和“有仇不报非君子”:儒家经典与生活世界中的“复仇”
引子 “来而不往非礼也”:怎么理解儒家的“直”与“报”
一、儒家经典中的复仇
二、儒家的“爱”与“恨”:经典与法律的张力
三、唐宋时期的文人学士关于复仇的争论
第十一讲 神道设教:儒家的宗教性
一、儒家与中国宗教的特色
二、儒家与佛教、道教和基督教
三、近代以来孔教会的努力及其回响
第十二讲 科举、书院:贤能政治与儒家教育
一、选贤与能以及科举制度的建立、演化
二、科举与学校、书院
三、内外矛盾中摇摇欲坠的科举制度
四、废除科举之后
第十三讲 儒家与中国的审美文化
一、尽善尽美:孔子对美和善关系的认识
二、美与教化:以《礼记·乐记》和《荀子·乐论》为例
三、儒道互补与儒释道在审美观上的融合
第十四讲 进退之间:儒道互补的人生态度——孔子和庄子的梦的解析
一、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中国人生活态度的两个侧面
二、孔子梦周公和庄周梦蝶
三、不确定中,我们是随波浮沉还是去寻找确定性
第十五讲 “现代新儒学”:新在哪里
一、现代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家
二、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与梁漱溟的文化观
三、康有为与现代新儒家思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