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帆满海天阔
◎建安
第一章 历史的抉择
一
平潭岛,千礁岛县,居中国东南沿海,东临台湾,毗邻港澳,有着“海蚀地貌甲天下,海滨沙滩冠九州”的美称。平潭岛是中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主岛海坛岛形似“麒麟”,最东端距台湾新竹南寮港仅68海里。
自古以来,闽台关系就相当密切,有“五缘”之亲: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一衣带水,同宗同源。 平潭岛一直为东南沿海对台贸易和海上通商的中转站,是我国面向亚太地区的主要窗口之一,也是太平洋西岸航线连接东海与南海海上航线的中枢,和台湾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古时为“闽省门户、浙粤冲途”,主岛海坛岛与台湾澎湖岛、广东南澳岛在明清时并称“海上三山之目”,具有“朝廷治忽之所关,东南大局之所系”的战略地位。清咸丰年间,被辟为福建省五个对台贸易的港口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平潭最早设立了台轮停泊点,对台小额贸易一度位居沿海各停泊点前列。
一位哲人说过:历史不是发动的,而是到来的。
平潭开放开发的大手笔、大举措、大布局,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再出发。
春风化雨,万木争荣。
2008年,两岸关系破冰前行。
2009年7月,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
2011年3月,“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1年11月1 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平潭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第21次登上岚岛考察,高瞻远瞩地指出,平潭发展面临的机遇,不是百年一遇,而是千年一遇。他强调,平潭综合实验区是“闽台合作的窗口,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平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14年12月28日,平潭被列入新一轮自由贸易区建设试点。
2015年4月21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片区正式揭牌。确定“共同家园+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定位,拥有了“实验区+自贸区”双重身份。
2016年9月,《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平潭朝着“一岛两窗三区”(国际旅游岛,闽台合作窗口、对外开放窗口,新兴产业区、高端服务区、宜居生活区)建设方向,浓墨重彩地书写着中国梦,一路高歌猛进。
有胆识、有气魄的领导人,必然具有远见卓识,善于把握局势和时机,不断推进改革的发展,不断拓展新的成果。
无疑,领导者的决策,在平潭大地绘制出一幅绚丽的图景。
二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海之博大在于集纳百川,平潭开放开发的建设,不仅需要政策、资金、技术、项目等支持,还需要优秀干部、专业人才的强力支撑。 2012年,福建省委适时启动实施“四个一千”人才工程(从全省选派1000名干部到平潭挂职,帮助平潭培养1000名干部,从全国引进1000名人才到平潭,从台湾引进1000名专才到平潭)。6年内,从全省各地先后选派了100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赴平潭挂职锻炼。
挂职干部肩负着省委的重托和全省人民的热切期望,带着责任和使命,带着青春和热血,带着经验和技术,从山城、沿海、省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汇聚成滚滚“人才潮”,穿越山高水长,奔赴改革开放的前沿。
第一批,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543名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干部,在平潭这片热土上贡献自己的智慧、实现自己的梦想。
大海无垠,水也滔滔,浪也滔滔。
2015年4月2日,这时节,万物竞发;这一天,春雨无声。
第二批132名挂职干部抵达平潭报到,实验区召开“欢迎省派挂职干部”座谈会。
时任实验区党工委书记李德金语重心长地寄予希望: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要融入平潭,当好平潭人;要勇于创新,主动作为;要勤政廉政,树好形象。
平实的语言、深情的寄托、殷切的期望,吹响了挂职征程的冲锋号角。
光荣的使命,鼓舞挂职干部振奋精神;
历史的重任,鞭策挂职干部敢于担当;
必胜的信念,激励挂职干部勇往直前。
至2018年4月,第二批挂职3年共559名干部,先后投入平潭区直各部门、4个片区、6个乡镇实现梦想。
显而易见,平潭的开放开发建设伟业急需大量人才,而平潭卓有成效的改革实践又给予人才空前的机遇,为人才提供了一个充分施展聪明才智的大舞台。
第二批挂职干部共计559名,有这样的构成:男498名,女61名;处级49名,科级257名;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65名,博士19名。
在平潭区直各部门中,挂职干部占一半以上,不少部门的主要技术力量都由挂职干部组成。
P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