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
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不是由此及彼的线性逻辑,而是具有复杂的运行机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机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促进受教育者思想矛盾的转化,从而形成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运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遵循运行的一般流程,包括运行前提、运行要素、运行阶段三个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前提是主体与内容的相互作用;运行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构成要素;运行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过程与外化过程交替推进;运行阶段包括启动、内化、外化、反馈四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要遵从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内容的相互作用。离开主体,会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无所依”的孤立境地;离开内容,会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无所指”的尴尬处境。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两者的“先在性”谈起。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先在性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定历史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取加工的成果,是教育主体用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和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变化。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种先在性存在,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不是一蹴而就、信手拈来,需要经过复杂的加工过程,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均会受到限制。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身是一种加工成果,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加工成果的再加工。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是一种先在性存在,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会陷入“无所指”的盲目游离。
(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需要的客观性存在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施与的教育,受教育者因为社会性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主体需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社会、社会群体与其成员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从受教育者个体来说,为满足其需要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进行的,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从而使社会、社会群体认同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使其社会存在与发展有实现的可能性。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客观的主体需要,对于社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遵守,是其社会参与的前提条件,也是其进行社会实践的开始条件。受教育者的需要不仅要符合社会要求的基本底线,还会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其主观需要会存在不同的关注点,体现在个人的生存、爱好和心理等方面,由于受教育者个体的社会地位、文化素养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尽管这些需要在表现形式上是个体的主观愿望,但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要放在社会标准之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