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学巨擘:王龙溪哲学思想研究:studies on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of Wang Longxi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93532
  • 作      者:
    李丕洋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李丕洋,男,1971年生,山东省昌邑市人,200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江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志存天人之际,力探性命之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先后出版《王阳明修道哲学概论》《王阳明》(历史小说)、《罗汝芳哲学思想研究》《陆王心学中的教育哲学研究》等四部专著;发表论文、散文四十余篇。两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别为“罗汝芳哲学思想研究”“明代心学巨擘王龙溪哲学思想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心学巨擘:王龙溪哲学思想研究》是以明代心学思想家王龙溪(1498-1583年)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史专著,不仅介绍了王龙溪的生平行迹及其与学侣门人的交往,而且系统地阐述了龙溪心学的思想主旨、本体论、工夫论、养生理论、生死智慧、经世哲学等内容,尤其重在展现其灵动、深邃、简易的心性工夫论,揭示了王龙溪在明代心学发展史上的独到贡献和重要地位,澄清了许多关于王龙溪的历史误解。《心学巨擘;王龙溪哲学思想研究》对于深化宋明理学史的思想研究,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心学巨擘:王龙溪哲学思想研究》:
  类似的话语还有很多,兹不赘述。仅从这些语录中已可见王龙溪率先说出了李颙想要表达的思想。如果再用今天通用的语言文字来梳理一下,那么,“无善无恶”与“至善”的辩证关系大致如下:
  心之本体,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无间的先天状态,在这种恬静无欲的浑然状态中,人心会自然地萌发一种灵明之智,对于身边的人和事物随时随地都会产生恰当的反应,用王龙溪的话来讲,就叫作“天然自有之中”。在这种先天原本的心体中,并没有什么善恶是非之类二元对立的观念,人们只要按照自己良知的觉照和指引,做出来的任何事情,都合乎本心,也不存在侵犯他人利益的问题①,因此,这种无善无恶的心之本体恰恰是一种至善状态。然而,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由于私有制的兴起,人们的欲望开始膨胀,关于名利的纷争逐渐增加,由此,是非善恶等道德评判成为一种调节社会利益的必要机制,传统儒家特别重视社会的道德生活和伦理秩序,因此,历来强调是非善恶的评价问题,这是儒家一贯的思想特色。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善恶问题有时候是很难评判的,在不同时间、地点以及社会环境中,人们所持的善恶观念千差万别,有时甚至迥然不同,即使是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的儒家圣贤,做出来的事情也不可能满足人人的意愿,很可能遭到他人的指责和非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后天的善恶观念无法满足人们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的需要,许多人因此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陷入一定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重围”中不能自拔。面对这种现实的道德纠结,颖悟超卓的心学大师以其深邃的体悟,告诉世人:不必在这种“形而下”的具体善恶问题上纠缠不已,应该返还自己“明莹无滞”②的先天本心,按照良知本体的指引而行事,那样,人们不但能够恰当应用现有的道德规范,还可以超越其上,真正合乎“天然自有之中”。这种看似无善无恶的心体,因其是先天本心的自然发露流行,所以才堪称“至善”,如果恢复、达到了这一“至善”境界,人们一切根据自己的先天良知而行事,日用常行所为,就像大自然中“自动化的程序”一样,不需要人为地设定,一切都会自然而然、不着痕迹地完成,在诸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状态。
  正因为超越善恶对立的“至善”心体又呈现出无善无恶的自然状态,有时候,王龙溪也将“无善无恶”称为“至善无恶”,在他心中,这两种说法其实是名异而实同。例如:他在答复吴悟斋的信中说:“故日:至善无恶者,心之体也;有善有恶者,意之动也;知善知恶者,良知也;为善去恶者,格物也。……”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以为抓住了王龙溪的把柄,认为“此其说已不能归一矣”。殊不知这正是他囿于文字之见,没有真正理解王龙溪“无善无恶”说的内涵。王龙溪素以颖悟超卓、妙笔胜舌著称,口误尚有可能,绝不会糊涂到给友人的信中把自己多年来所持的观点完全推翻的地步。
  这样一来,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哲学固有的“言不尽意”的理念。因为我们在此看到了两种形态的“无善无恶”,一种是后天的麻木不仁、混淆是非甚至圆滑折中;另一种却是心体光明、廓然无碍,内心没有善恶观念的纠缠烦扰,一切按自己的本心良知行事。两者在本质上截然不同,在地位上有着天壤之别。同样,如果将伦理学之“善”与中国哲学之“至善”进行贯通比较,大致而言,后者对前者是一种超越与包容的关系,即“四句教”所揭示的心体“无善无恶”,超越了一般伦理学所讲的善恶层面,返还到了人心先天本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既能遵循社会伦理规范的基本要求,同时不为所囿,保持了精神的自由自在,用王龙溪的话讲,就是:“良知无善无恶,谓之至善;良知知善知恶,谓之真知。”反之,如果我们执守一定的道德规范而不知变通,那么,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将被这些伦理规范困缚住手脚,最终变得举步维艰,甚至像古代许多愚忠的贤良之士一样遭受悲剧的下场,因此,王龙溪所说的“无善无恶”,绝不是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而是依于良知本心的自然发露流行。凡觉悟良知之人,有事来临,以本心应之,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无论事情结果如何,只要自己心安理得即是;凡觉悟良知之人,心如太虚,明莹无滞,事既已过,心随而空,不会存有任何挂碍。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王龙溪的生平行迹与学术生涯
引言
第一节 王龙溪的生平行迹
一 师从王阳明
二 捍卫师门
三 仕宦生涯
四 讲学终身
五 临终表现
第二节 关于王龙溪生平与家世的几点考辨
一 龙溪如何进入阳明门下
二 “在官干请”之辨
三 王龙溪的妻室与儿孙

第二章 王龙溪的学侣与门人之考辨
第一节 学侣之考辨
一 浙中同门钱德洪
二 江右同门邹守益
三 南中挚友唐顺之
四 同年挚友戚贤
五 同年好友林春
六 知己之交万鹿园
七 江右道友罗洪先
八 晚年道友徐阶
九 其他学侣简述
第二节 门人之考辨
一 周怡
二 张元忭
三 张元益
四 丁宾
五 陆光宅
六 贡安国
七 沈宠
八 赵锦
九 周梦秀
十 梅守德
十一 查铎
十二 邓以攒

第三章 王龙溪哲学的思想主旨
第一节 为学的根本目的
一 学者,觉也
二 学者,学为圣人也
三 人生一世,只有这件事
第二节 王龙溪哲学思想主旨的心学特色
一 夫学,心学也
二 所谓问学,乃现在日履
三 先天之学不容说

第四章 王龙溪哲学的本体论
第一节 性命之奥——良知本体论
一 良知范畴的道德内涵
二 良知范畴的本体论内涵
三 仁体与良知
第二节 良知本体的直观特性
一 静者心之本体
二 乐者心之本体
三 知者心之本体
四 虚寂者,心之本体
五 直是心之本体
六 淡是性体
七 微是心之本体
第三节 “四句教”与“四无说”之辨
一 “天泉证道”与“四句教”的由来
二 “无善无恶”与“至善”之辨
三 本体与工夫之辨

第五章 王龙溪哲学的工夫论
第一节 君子之学,贵于得悟
一 悟的重要意义
二 解悟、证悟和彻悟
三 有真修,然后有实悟
第二节 千古圣学,惟在理会性情
一 君子之学,在于理会性情
二 以良知为诀
三 慎于一念之微
四 以无欲为至,以寡欲为功
第三节 动静合一论
一 静坐涵养是宋明理学惯用的修道方法
二 圣门动静合一之旨
三 对于诸儒修道方法的评判
第四节 王龙溪哲学工夫论的其他要领
一 学在变化气质
二 朋友交修之益
三 直从易简示工夫
四 智虽顿悟,行则渐修
第五节 王龙溪哲学工夫论的若干疑难辨析
一 先天正心之学与后天诚意之学
二 未发和已发之辨
三 戒慎与洒脱之辨

第六章 王龙溪的养生思想与生死智慧
第一节 王龙溪的养生理论与思想特色
一 性命合一论
二 养德养生,原无二学
三 寡欲之功不可忽
四 论息之功
五 其他的养生思想与行迹
第二节 王龙溪的生死智慧
一 一生死,通昼夜
二 任生死与超生死
三 王龙溪的临终表现

第七章 王龙溪对陆王心学的继承与弘扬
第一节 王龙溪的格物致知论
一 朱熹的格物致知论
二 宋明诸儒对于朱子格物说的质疑
三 王阳明的格物新解
四 王龙溪对格物致知论的阐发
第二节 回、赐之学的辨析
一 回、赐之学的区分
二 颜子没而圣学亡
三 致其固有德性之知
第三节 王龙溪补记的王阳明语录
一 王龙溪所记阳明语录的历史价值
二 涉及王阳明生平历程的语录
三 王龙溪所记述的王阳明论学之语
第四节 对陆王心学继承和阐发的其他表现
一 评价陆象山
二 破功利之见
三 对待经典和书籍的态度
四 王龙溪与宋儒朱熹解经之异

第八章 王龙溪哲学与释道思想的关联和区别
第一节 会通三教的大儒
一 与道家思想的会通
二 与佛教思想的会通
三 公允地看待三教的地位
第二节 圣学与佛老之辨
一 修齐治平,一以贯之
二 非专在蒲团上讨活计
三 未修仙道、先修人道

第九章 王龙溪的经世哲学
第一节 儒者之学,以经世为用
一 儒者之学,务于经世
二 君子之政,其必由学
第二节 王龙溪和《中鉴录》
一 编撰《中鉴录》的动机
二 《中鉴录》的思想内容
三 王龙溪对《中鉴录》的推广介绍
四 《中鉴录》的影响和评价
第三节 致力于教育
一 四民异业而同道
二 与俗儒之学的区别
三 阳明心学的宗传(chuan)之念

第十章 龙溪、心斋与晚明士风关系的辨析
第一节 “青藤道人”徐渭
一 徐渭的坎坷一生
二 徐渭与王龙溪及其门人的交往
三 王龙溪与徐渭思想的根本差异
第二节 “狂者之尤”李贽
一 李贽的生平及其与王龙溪的交往
二 李贽对王龙溪的推崇与评价
三 李贽与王龙溪思想的形同实异之处
第三节 “儒侠”颜钧与泰州学派
一 颜钧的生平简述
二 颜钧与泰州学派的师承关系和儒侠风范
三 颜钧思想与王艮的异同
第四节 晚明空疏学风的形成和历史反思
一 晚明空疏学风的由来
二 晚明空疏学风的表现与批判
三 晚明狂放士风与空疏学风的历史反思
结语 王龙溪哲学的思想特色与历史意义
一 真实“为己”的人生哲学
二 超凡入圣的儒者之学
三 会通三教的性命之学
四 传承中国文化的精神慧命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