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思想的多维透视(哲学理论创新与发展丛书)》:
可是,说一个人知行完全无关,这一点同样让人难以信服。决断论不能用逻辑的方式解释,那么如何才能进入决断的境域之中呢?只有本真此在才能决断,决断不遵照任何具体的因果性来选择,而是简单地说“不”,从知识角度看,决断指向“无”,《存在与时间》中描述本真状态的几个重要术语“畏”、“死”、“罪责”等都和“无”有密切关联。决断境域是一种关系到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交互发生的境域,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开篇便提出了他自己独特的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究竟为什么存在者在而不是无?这就是传统哲学中的充足理由律或根据律问题,所问的是最根本的存在者之存在、“有”的根据。维特根斯坦也曾说,“世界是怎样的这一点并不神秘,而世界存在着,这一点是神秘的”。要领悟其如此这般的“存在”,就必须关涉非存在或“无”,有无相生的境域超越了逻辑的领域和知性的把握能力,在知性视野中可能是非理性的。叔本华认为康德对物自体和现象的二分,本身就产生了本体作用于现象的自由因果性问题,而对自由意志的思考则打开了超经验或知识的领域,但康德仅仅给出了一个貌似理性,实则包含了更多意志内涵的形式化公式,“存在的根据”要到作为本体的意志中去寻找,对意志及其表象的直觉可以使我们进入一种超越知识和逻辑的境域之中。尼采把叔本华的理论表达为日神和酒神的冲突,用来解释希腊悲剧的起源,这就把悲剧本身形而上学化了,悲剧代表着意志冲动形成世界的形式,同时也是人最根本的生存方式,比日常知识性解释一建构世界的生存方式更本源。但这种意义上的悲剧之要义首先是有与无、生成与毁灭之间的斗争,壮观而惨烈,绝非沉迷于知识之可靠性的、生命力退化了的“末人”所能够或敢于领会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