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秘密: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哲学变革研究》:
德国古典哲学对前康德哲学的超越
前康德哲学使人们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认识由心理描述实在性向思维结构实在性转变,使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凸显,并使近代哲学的重心转向了德国哲学,康德哲学的产生就是标志。这在根本上是德国知识精英探索德意志崛起的理论表现,因为德国不能表现为英国的经济先进性,也不能表现为法国的政治先进性,只能表现为思维的先进性——德国哲学的形式。
第一节思维与存在逻辑统一的理论前提
前康德哲学的发展使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但是这种必然趋势不是必然地指向德国哲学,根源在于德国社会现实的理论探索迎合了近代哲学的发展趋势并引导了德国哲学发展的指向,康德哲学的产生使这种指向现实化。
一“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德国哲学给人以晦涩难懂的感受,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这是德意志崛起作为德国知识精英“总问题”①的委婉表现。德意志崛起在没有经济和政治宿主的情况下,只能以幽灵的形式飘荡于哲学家的头脑中,并呈现为思维能动性。这同时也是德国思想家以哲学的形式对启蒙精神的呼应,康德哲学就是典型的表现。
宗教改革促进了近代意义上独立国家的产生,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但宗教改革后的农民起义却把路德推进了封建阶级的怀抱,资产阶级软弱性的原罪打在了德国近代化初期宗教改革的脊背上。近代区别于中世纪的关键在于对宗教意识形态的解构,宗教改革是启蒙精神的策源地,而启蒙是近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宗教改革所产生的新教作为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没有被德国资产阶级利用,反而被德国封建阶级所掌控,成为德国封建阶层瓜分天主教财产的武器,这也是新教和天主教冲突的根源。加之德国之外的利益集团的干涉,使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德国的领土上进行。经济、文化的破坏对德国近代化产生了巨大的迟阻作用,德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渐地落后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强国。莱布尼茨作为德国哲学之父,他的“单子”理论及“预定和谐”思想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调和封建割据势力,这既是对现实的一种理论反思,也是寻求“统一”的一种理论尝试,他的理论终极诉求必然是德意志崛起的热忱。但是莱布尼茨时代,“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也仅仅是一个称呼而已,因为文艺复兴作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在德国只开花、未结果,宗教改革反而强化了“容克”贵族的专制统治,这对德国资产阶级来说不但意味着财富和权利机会的丧失,同时也意味着丧失自身发展强大的可能性,这根本上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在与封建阶级的依附性存在中的卑微地位。
任何社会中上升阶层的利益和主张均会不同程度地与落后阶层产生矛盾,最终在斗争、反复甚至妥协中达到平衡,从而实现其社会要求的基本满足。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典型的表现,前者基于英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后者基于法国一直以来的“战斗”特质,两个国家的国体性质虽然不同,但是资产阶级均确立了权利伸张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表面区别不能掩盖这一实质,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力量对比决定了二者对国家政权组织的参与程度。反观此阶段的德国,依然是组织松散的割据状态,只不过形成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强相争的局面,德意志崛起逐渐绑在了普鲁士的战车上,从第一个普鲁士国王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的170年(1701-1871年)历史中,普鲁士经历了三次改革,其中腓特烈二世改革和俾斯麦改革影响巨大,前者使普鲁士处于欧洲之巅,后者在排除奥地利的情况下使德意志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