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理学与文献探研(哲学理论创新与发展丛书)》:
另一方面,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张载说:“有天生性美,则或能孝友廉节者,不美者纵恶而已,性元不曾识磨砺。”(《经学理窟·礼乐》,第264页)“天生性美”,指后天之性善;“不美”,指后天之性恶,都属气质之性。由于“天资美不足为功”(《经学理窟·气质》,第271页),故气质之善虽与超越之善相通,但它仍然不能作为道德的超越根据;又由于气质之善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殊异,故它也不能作为道德的普遍根据。由以上两点所决定,因而应当把超越的普遍的永恒的本体之善或天地之性作为人性的本原和根据,而后天的、殊异的、有限的气质之善,则不能作为道德何以可能的超越和普遍根据。这是张载人性论和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和前提。
与张载一样,许衡也清醒地看到了“本然之性”和“气禀之性”的区别,是与作为道德价值观念的善、恶相关联的。许衡明确指出:“为恶者是气,为善者是性。”他还说:“天赋与万物无不尽善”,故主张人应当“顺性一于为善,此是乐天者也。乐天者,乐性中之善也。”因此,在许衡看来,“乐天”就是“乐善”。其实这也就是认为,应当以源于天的善为道德的根据。故许衡说:“圣贤以理为主,常人以气为主。”他又认为,气应当“服于理,一切顺理而行。”对于许衡而言,“性”是万物生成的本原,此处“理”亦即“性”,所说仍是道德的根据问题。可见,许衡十分明确地认识到“气”是“恶”的根源,而“性”(指“本然之性”或“天地之性”)则是“善”的根源。从张载到许衡,理学家都是以性(本然之性)作为道德根据的,而从未以气作为道德根据。其实,这里的性、气关系问题,也就是张载常常言及的德、气关系问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