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经济伦理学研究
(二)主要的前沿问题、观点和争论
下面拟就五方面的前沿问题作些分析和评论。这些问题具有如下特点:1.持续讨论迄今仍在发生的问题,如学科框架问题;2.发生争论但与经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相关的问题,如道德生产力、道德资本的问题;3.2009年以来占据经济伦理学理论前沿“头条”的重要研究,如金融危机的伦理研究。
1.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及其框架问题
经济伦理学基本理论研究,包括对象、方法、作用、关系、框架、原则规范等。1994年,王小锡在《经济伦理学论纲》中提出,“经济伦理学研究的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善恶趋向及其应该不应该的经济行为规定”,研究的门类“除研究一般经济伦理原理外,还应该研究实践性较强的部门伦理问题”,他列出了:劳动伦理、企业管理伦理、经营伦理、分配伦理、消费伦理。王小锡.经济伦理学论纲[J].江苏社会科学,1994,(1).1998年,陆晓禾在《论经济伦理的框架和特征》中,对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区别作了初步的阐述,她提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领域中的道德现象。它包括三大行动层次所有方面、关系等一切同道德有关的问题、行为、决策、法令、政策、规范、惯例等。”这三大行动层次,即宏观经济制度、中观经济组织和微观经济行为者个人。对中观经济组织层次,她认为,“尽管国内公司的伦理问题,如公司的性质问题,也适用于跨国公司,但跨国经营,提出的伦理问题较国内公司在许多方面都不同,故需特别列出。”因此把“国际商务伦理问题”也补充到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框架中。陆晓禾.论经济伦理的框架和特征[J].学术季刊,1998,(4).并参见陆晓禾.经济伦理学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69.2000年,夏伟东在《什么是经济伦理学》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从道德和广义的经济活动的特殊关系角度审视,经济伦理学带有经济哲学的色彩,甚至带有政治经济学的色彩,因此经济伦理学不能绝对纳入应用伦理学的范畴,不能绝对同其他应用伦理学平起平坐,而是占据了更高一层的位置,其本身还可以分层次,分为道德哲学的层次和应用伦理学的层次,探讨道德和经济相互关系一般规律的内容,可以纳入经济道德哲学的层次,那些属于探讨道德和经济相关关系特殊规律的内容,可以纳入经济应用伦理学层次;二是,他认为,经济伦理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因此经济伦理学应当以这四个领域的道德现象来确定学科总框架的基本依据,而不赞成按宏观中观微观层次来建立学科框架,认为这些只有相对的意义,主张以四环节领域为框架把这些层次上的伦理问题作为重要内容来研究。夏伟东.什么是经济伦理学[M].江苏社会科学,2000,(3).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罗国杰教授在为汪荣有《当代中国经济伦理论》写的序中,是按四个层次的学科框架来概括的。他写道,“伴随着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化,经济伦理学的社会作用日益显现出来。无论在宏观经济制度和体制层面上对公平和效率等问题的探讨,还是在中国经济组织层面上对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政策经济秩序等问题的研究,或者在微观经济个体层面上对确立现代经济人各种问题的思索,以及在国际经济层面上对全球化挑战等问题的分析,都可以看到经济伦理学的渗透。”罗国杰.序[A].载汪荣有.当代经济伦理论[M].人民出版社,2004:1—2.框架问题,涉及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基础、研究方法、规范原则,经济伦理的行为人等,因而涉及学科的理论化、体系化的程度。较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哲学伦理学层次上关于经济与道德关系的讨论,这种讨论还是在哲学原理的“关系”范围内,并不进入具体的经济伦理问题研究中,因而并不以特殊的经济领域中的伦理道德为研究对象,也不需要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和方法,不需要了解经济领域中的具体的行为人所面临的具体的伦理挑战及其所承担的伦理责任。从这些年发表的经济伦理学著作和教材看,在经济伦理学的学科框架或研究框架方面,如前面所论及的,有种种不同的概括和调整,但也表现出一些纠结或缺失,例如,有的经济伦理学框架中,缺乏特别在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制度和体制层面,许多在论述不同经济领域或环节的伦理问题和规范时,却缺乏对这些经济主体或经济行为者的基本分析,也因此在论述领域或环节伦理问题时,往往只见规范不见人,因此这些规范只是从著作者自己的论证或者从其他文献的转引中提出,而没有从经济主体及其所处的伦理难题出发。这些问题表明了,有关经济伦理学的学科框架或体系问题,还有很大的研究余地和发展空间。
2.经济伦理学基本问题以及有关“道德生产力”和“道德资本”的争论
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有它的基本问题。关于经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已有一些著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1998年,陆晓禾在《论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一文中提出,“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作为一门新学科的经济伦理学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对伦理学开放的经济学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实践中经济活动主体无法回避的问题。”依据她“对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基础,从而一般价值基础的探讨,提出一种‘相关和谐模式’即以经济价值为中心、受伦理价值等支持的经济价值中心模式。”陆晓禾.论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J].毛泽东邓小平思想研究,1998,(1).2000年,万俊人在《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中提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即“市场经济本身的道德性及其理解”问题,认为这一问题至少涉及两个方面,“其基本方面是,作为现代人类经济生活和行为的基本模式,市场经济是否有其内在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尺度?”,亦即“市场经济本身的合道德性”问题,另一个直接相关的方面是,“如何确立和理解这种特殊的道德考量标准和道德规范?”,亦即“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文化资源和价值支持体系”问题。万教授对这两方面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并指出,这两方面问题也就是要求研究:作为市场经济生活内在支持的“道德理由”和“对市场经济生活的价值评价和道德规范”。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章海山教授虽然没有用“基本问题”这个概念,但他认为,“经济伦理,简单说来就是要研究和解决经济活动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章海山.经济伦理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2.这期间以及此后出版的许多经济伦理学著述,尽管对经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都作了不同的理解、表述或细化,但大都倾向于同意经济与伦理或道德是经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参见王露璐,汪洁.经济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2014.1994年以来,王小锡教授先后提出了“道德生产力”和“道德资本”概念,并在此后的20年中,在因此引起的关注和争议中,发表了三论“道德生产力”和七论“道德资本”。王小锡.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王小锡自选集[M].人民出版社,2009,《经济伦理学论纲和第三篇道德生产力与道德资本》,以下有关王小锡的引文,如无特别注出,均出自他的这本自选集,并将页码放入随后的括号中。尽管学术界对他的这两个概念特别是“道德资本”概念,仍存在很大的异议,笔者认为,他的这些概念的提出和相关问题的争议,有助于深化经济伦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经济伦理学的父母学科伦理学和经济学对“道德”和“资本”基本概念的思考。因此这里有必要简要概述他的主要观点以及最近有关道德资本的争论。
1994年,王小锡提出,道德是生产力,而且是动力生产力,因为人是生产力的核心或决定性因素,而人的道德素质是人的基础性素质和核心素质,因此生产力的解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取决于人的道德素质,道德在这里不仅是生产力,而是动力生产力。王小锡.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王小锡自选集[M].人民出版社,2009:4—5.1998年、2001年和2008年,王小锡教授又发表了3篇论道德生产力的论文,也回应了1997年及以后周荣华等学者对道德是生产力观点的质疑。周荣华的基本观点是,道德对生产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动力生产力,如果把生产力中的人与物的关系归结为道德关系,由此得出只能用道德来调节人的精神活动,这样就会出现用道德规范取代经济规则和无视经济规律,最终导致生产力发展的停滞。周荣华.论道德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与王小锡同志商榷[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7,(4);道德是生产力吗?——答王小锡教授[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3).王小锡教授在道德生产力的第一论中,主要从道德在精神生产力的意义上论证了道德是生产力的观点,提出,“精神生产力是作为科学的一般生产力,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中包括道德和道德科学,因此道德也是精神生产力,推而广之,道德也是生产力。”(117)他在第二和第三论中,进一步从“道德是生产力的精神要素”、“道德是生产力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要素”的角度阐释了他的“道德生产力”概念。(114—138)2000年,王小锡教授又提出了“道德资本”概念,认为,“就经济运行过程来看,道德是而且必然会是投入生产过程的重要资本。”(139)同时指出,“道德在生产过程中成为资本,它一定是科学的道德。”(140)还就道德作为资本投入生产过程的作用、道德资本价值的实现作了阐述。(143—148)他在随后的六论中,又就道德资本概念及其功能和作用、道德资本的依附性和独立性、道德资本的经济学解读、道德资本概念与功能的历史界说与当代理念、道德资本的基本形态研究以及对西班牙学者的《领导者的道德资本》的评论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道德资本理论。2012年,高兆明教授在“‘道德资本’概念质疑”中提出了观点鲜明的尖锐批评。高教授基于对以下四点质疑的分析,认为“道德资本”概念本身有诸多理论讹误:(1)是否任何一种道德都能为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活动带来经济价值,成为经济活动中的“资本”?(2)道德在根本意义上是否可以在工具理性意义上被把握?(3)“道德资本”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还是一种规范性价值要求?(4)西方经济学将道德因素引入经济活动,是以“道德”的样式呈现,还是以制度正义的方式存在?高教授最后说明,“应当从理论上澄清道德资本概念,明晰道德不能作为资本,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道德在全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只不过是反对道德工具主义的庸俗化立场与理解。”高兆明.道德资本概念质疑[J].哲学动态,2012,(11).2013年,王小锡教授在《“道德资本”何以可能:对有关质疑的回应》文中,从五个方面作了针锋相对的回应:(1)“道德资本”与马克思提出的“资本”的本性有着本质区别;(2)“道德资本”与道德资本化没有逻辑联系;(3)“道德资本”概念的提出会使道德工具化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4)“道德资本”逻辑地内含资本要讲道德,因此不会使得资本更加肆无忌惮;(5)“道德资本”的“规范性价值要求应该是追求和主张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普遍性,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王教授最后总结说,“趋善意义上的道德能够以其特殊功能帮助经济活动获得更高效率或更多利润。既然道德有助于获得更高效率或更多利润,那‘道德资本’就应该有其充分的存在依据和可能。”王小锡.“道德资本”何以可能[J].哲学动态,2013,(3).万俊人教授在《道德之维》书中指出,伦理学界对市场经济的道德批判,往往偏执于经济与道德的异质性,因此这种批判原则上还是外在的,与此相似,经济学对经济伦理的讨论往往由于夸大经济与道德的异质性,而割断了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联系。万教授关于“市场经济本身的合道德性”研究,或者陆晓禾关于“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相关和谐模式”的探讨,可以理解为是要克服他所说的对于经济与道德的异质性的偏执或夸大,但并没有根本取消这种异质性。在笔者看来,王小锡教授的道德生产力特别是道德资本的提出,其深刻性从而争议性也就在于,这种异质性是否或应否完全成为同质性,由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性,因此“道德资本”这个命题今后仍将可能不仅是经济伦理学而且是伦理学继续关注和争议的一个问题。
3.对金融危机的伦理研究以及资本、财富和金融伦理研究的兴起
2009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突出地成为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成为研讨会、媒体、期刊、著述、课题的热门话题。首先是研讨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较早举办了这方面的研讨会。2009年4月和10月,中心先后主办了两届“经济伦理国际论坛”,主题分别是“金融危机与经济伦理:教训与契机”和“美国与中国:金融危机与经济伦理”。从经济伦理学角度,将金融危机教训作为发展经济伦理的契机,并从美国与中国的观点,对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暴露的问题以及经济伦理在应对中的作用展开了讨论。参见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经济伦理国际论坛之九”、“经济伦理国际论坛之十”。http://www2.sass.org.cn/cbes/more.jsp?sort=751&sortid=2494.2010年10月,中心与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市经济学会、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美国圣托马斯大学联合举行的第三届上海经济伦理国际研讨会,主题是“危机中的资本、信用和责任:未来财富创造需要什么样的概念、制度和伦理?”。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挪威、瑞士、比利时、荷兰、南非、日本和我国香港和内地70多位知名学者和企业家出席了这次研讨会。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举行了八大专场包括一场企业家论坛,从经济伦理学角度,不仅对资本、信用、责任与金融危机的发生作了深入的分析,而且对未来财富创造所需要的概念、制度和伦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财富、资本与伦理、财富创造、公民社会与民生幸福、财富创造与企业责任、财富创造与经济伦理学科以及中国的财富创造与中国经济伦理的发展等议题,提交了50多篇论文,作了40多个专题讲演,展开了深入和热烈的讨论。参见陆晓禾主编.危机中的资本信用和责任——未来财富创造需要什么样的概念/制度和伦理[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2009年和2010年,上海财经大学也举办了两场有关金融危机的重要研讨会。一场是2009年11月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市伦理学会联合举行的“金融危机的伦理反思”全国学术研讨会,有30多位经济伦理学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出发,在经济伦理反思的总体框架下,对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及其防范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参见卜祥记,祛蔽.金融危机认识幻象的伦理追问——“金融危机的伦理反思”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2).另一场是2016年6月举行的全国财富哲学高级研讨会,主题是“财富:社会存在本体论追问”,来自全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对财富概念及其社会本质、马克思的财富观及其当代意义、虚拟经济和虚拟财富等进行了讨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刊登了笔谈文章,《哲学动态》等媒体代表也发表了有关会议的综述或报道。郝云,陶国富.金融危机反思的伦理向度——金融危机的伦理反思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10,(2).此外,这两年间举行的各种研讨会许多都以议题或分论坛的方式来讨论金融危机,例如,2009年,武汉大学的“跨文化对话:媒介伦理与新闻专业主义”研讨会中,就有“新闻媒体与金融危机”议题;2010年,以金融危机为背景举行的全国财富哲学高级研讨会中,就有“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透析”专题。董必荣.财富:社会存在本体论追问——全国财富哲学高级研讨会述评[A].载张雄,鲁品越主编.新时代哲学探索(上卷)[M].人民出版社,2014:592.首先以研讨会推动的金融危机研究前沿,很快就以期刊、立项最后是著作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2009年,最初一批集中论述金融危机的笔谈文章就是提交给研讨会的论文。2010年,上海经济伦理国际研讨会的论文,许多都在《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以及国内多种期刊上刊发,媒体发表了有关这些研讨会的报道或综述,这些期刊也都以开辟栏目、专题论坛等形式刊登有关金融危机的研究论文。此外,即是出版会议论文集,如笔者主编的关于金融危机的国际研讨会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危机问题的研究,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视,如2010年彭定光获得的重点项目“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政府的道德责任及其限度研究”。相比研讨会、论文和论文集,作为重点项目成果的研究专著需要较长时间的系统研究,这也表明了这个前沿研究仍需要延续下去,需要形成具有长期价值的研究成果。而且从我们下面要概述的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来看,这个有关已经过去5年的金融危机事件的研究,由于学者们由此而获得了新的观察和观点,并由这种观察和观点而生成了新的学科可能性,从而显示出新的研究趋向。因此可以说,我们不是在概述过去,而是在提示未来。
从经济伦理学来看,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研究表现为从金融危机的伦理学研究到财富伦理学的建设研究。前一种表现为对事件或案例的伦理学研究,后一种表现为研究领域的拓展的学科发展研究。以下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观点,主要请见两部论文集:1.张雄,鲁品越主编.新时代哲学探索[M].人民出版社,2014,上卷第三部分,经济伦理与当代世界相关论文;2.陆晓禾主编.危机中的资本,信用和责任——未来财富创造需要什么样的概念/制度和伦理[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对第一种研究。主要取得三方面的认识。(1)认识到金融危机对伦理的呼唤,对经济伦理、金融伦理的呼唤,如《实级与虚级:全球金融危机下的经济伦理沉思》(李宝玉)、《全球性金融危机呼唤经济伦理》(徐大建)等;这种对伦理的呼唤,就是要求伦理学者研究、分析金融危机的原因,从伦理上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有的学者还采用了道德救援的性质,如《金融道德风险的转嫁及其道德救援》(李兰芬);学者们通过“金融危机的伦理反思”等研讨会、通过撰文著述,来回应这种呼唤。(2)对金融危机的原因作了相当全面和深入的分析:①金融创新、经济过渡金融化引发了道德风险,政府的监管没有跟上金融创新,如徐大建、郝云、任重道等论文所阐述的;②根本制度原因,如陆晓禾认为,把社会资本作为私人生产来进行,是造成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③消费主义原因,如周中之认为,消费主义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文化土壤;④主流经济学问题,社会价值标准偏离问题,如赵修义指出,危机的思想根源是自由放任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如马涛认为,是因为主流经济学出现了危机,GDP主义,价值观错位;⑤企业认识幻象原因,如王小锡认为,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利己主义思维方式、经济私有模式、企业中心主义私有模式有关等。(3)如何具有前瞻性地加强防范,因为对危机原因的认识不同,防范的方案也有不同。主要有几种方案。①伦理方案。如,有的提出,对金融机构的伦理冲突要进行伦理治理、伦理诊治,对后危机时代要加强伦理建设,对危机造成的道德缺失要进行伦理救援,中国也要吸取教训,对中国传统金融伦理理念及其现代价值要进行再造等。②制度方案。提出要改变交换正义的背景性安排的社会结构及其制度;要充分认识资本社会化和资本自由化的副作用,加强监管;要限度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和金融的脱嵌性质。③责任方案。提出要将责任落实到金融机构及其管理者身上,同时社会公众也有责任维护公众利益监督金融机构及其管理者的责任。
在对金融危机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满足于对经济伦理、金融伦理的一般呼唤,而进一步拓展到财富伦理,提出了财富伦理研究或财富伦理学的概念。唐凯麟教授发表了《财富伦理引论》,探讨了财富伦理的研究对象、基本内涵、重要意义等。向玉乔、王泽应、郝云和高慧珠也就财富伦理是财富的自在之理等观点和问题作了阐述。2009年,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的“全国财富哲学高级研讨会”上,俞吾金、余源培、张彦、韩庆祥等对财富在马克思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的考察和论述,有助于财富作为学科研究对象的确定性,有助于对财富伦理的系统思考。由金融危机研究而向学科发展的财富伦理研究,目前还在兴起阶段。特别是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的教授们最近一两年发表了多篇论文。如,《当今中国社会需要财富伦理导航》《财富伦理: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论马克思财富观的理论渊源及其当代意义》《中西财富观与慈善伦理》《财富的分配正义与共享性增长研究》《论财富公正之间的互补与均衡原则》《分支展开:财富创造者的伦理尊严》《财富伦理的慈善向度》《财富观从“物本”向“人本”嬗变的伦理审视》《财富生产根本问题的马克思伦理之思》等,呈现出财富伦理研究的体系化发展。
如果我们比较金融危机伦理研究前后的相关学科研究情况,也是有意思的。可以看到:首先是发生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改变:之前就有的金融伦理研究,在金融危机后突出了金融信用、金融监管、金融人的美德建设,如:《论金融信用与伦理责任》《金融市场秩序、伦理规制与有效监管》和《金融发展的伦理规则:金融伦理研究》等。所以,我们看到,首先是对金融行业和职业伦理的推进,同时,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也有“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政府的道德责任及其限度研究”等课题的立项。其次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的研究成果专著,例如最近出版的孙迎联的专著《财富分配正义:当代社会财富分配伦理研究》,孙迎联.财富分配正义——当代社会财富分配伦理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以及上述体系化发展有关财富伦理的研究论文。
经济与伦理的关系问题,是经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金融危机后,对经济与伦理的关系,聚焦到金融与伦理、财富与伦理的关系问题上,后者是比经济与伦理、金融与伦理更一般的关系,笔者认为,之所以要上升到这种更一般的研究,可以理解是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和把握特殊的财富伦理关系,现实的财富伦理关系是资本伦理关系,因此,有关财富与伦理的关系研究,最后还是要落实到现实的财富伦理关系,落实到资本伦理关系问题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