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体质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91886
  • 作      者:
    陈伯钧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陈伯钧,男,1962年5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急诊科主任。先后师承陈可冀院士、史载祥教授,为广东省中医院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广东省中医院名中医。现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急诊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冠心病专家组执行组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广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从事心血管病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主编、副主编专著6部,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体质学》主要介绍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及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及西医治疗综述,同时又基于流行病调查研究结果结合国内研究现状,以中医体质为切入点,重点阐述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体质分布、各类型体质患者临床表现,采用“辨质论治”指导不同体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药及饮食治疗,做到早期干预。《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体质学》基于中医“治未病”指导思想,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重点突出中医体质在动脉粥样硬化预防中的应用。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体质学》可供广大医学院校师生、临床医师及患者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体质学》:
  (四)结缔组织
  动脉壁的结缔组织包括弹性蛋白、胶原及基质(蛋白聚糖及其他糖蛋白)。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和EC都可合成其基膜部分。蛋白聚糖(PG)和其他糖蛋白如纤粘连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等均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如HSPG带有较多负电荷能控制离子的通透性,低密度脂蛋白(LDL)与动脉壁某些PG结合后,可影响其结构,从而促进SMC摄取以至脂质沉积,另外还可使LDL对过氧化的敏感性增高。过氧化LDL易为巨噬细胞摄取。细胞外基质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能调控及受控于血管修复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细胞反应。另外,HSPG还可调控细胞黏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时,蛋白聚糖的合成与正常不同,如病变中硫酸皮肤素蛋白聚糖(DSPG)含量增加。
  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可发生于弹力型动脉和大、中等肌型动脉如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有位于动脉交叉处、始于内皮细胞功能改变、平滑肌细胞为主要病变细胞和胆固醇是主要的病变脂质等特点。
  动脉粥样硬化的经典分型为脂纹、纤维斑块及复合病变3种。这种分型未包括脂纹前期的病变,因而有的作者又增加了弥散性内膜增厚和局灶性内膜水肿(胶样病变)两种。胎儿期主动脉EC紧贴在内弹力膜上,几乎无内皮下间隙,出生前后,中膜的SMC通过内弹力膜上的小孔或断裂口进入内膜并增生,同时合成并分泌结缔组织,细胞内偶有脂质。此种增生虽呈弥散性,但邻近动脉分叉处增厚更明显,该处为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故有研究认为内膜增厚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的早期过程之一,也有研究认为属年龄性改变,即随年龄增长、血压渐升等导致动脉内膜损伤所引起的。局灶性内膜水肿仅波及内膜表面或深至内弹力膜,细胞外及SMC中可有脂滴。有研究认为此种病变为纤维斑块的前身。脂纹多见于内膜腔面,内膜中有少量SMC,胞内外可有脂质。脂纹可消退、维持不变或发展为纤维斑块。一般认为脂纹为纤维斑块的前身,但也发现在主动脉两者的发生部位不同,少年脂纹多在升主动脉,随年龄增长可消失,而纤维斑块则多见于腹主动脉。纤维斑块已涉及动脉壁的三层,除内膜增厚外,紧挨斑块的中膜变薄,可能由于较硬纤维斑块的“夹板作用”及与其中SMC迁移到内膜有关。在外膜有新生血管形成和淋巴细胞浸润,后者可能由于斑块中脂质过氧化物的免疫刺激作用。纤维斑块可发展为不同程度钙化的复合病变,如出血、栓塞、溃疡。
  上述病变中的脂质主要来自血浆,为胆固醇及其酯化物(以油酸酯为多),血浆脂质进入细胞后,先水解然后再酯化而堆积。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动脉粥样硬化现代医学认识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第四节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特点
第五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
第六节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研究进展
第七节 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第八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治疗进展
第九节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学认识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名认识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候研究
第四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动脉粥样硬化体质分布及临床表现
第一节 气虚质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
第二节 气虚痰瘀质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
第三节 气虚血瘀质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
第四节 阳虚质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
第五节 阴虚质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
第六节 痰湿质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
第七节 湿热质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
第八节 血瘀质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
第九节 气郁质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
第十节 动脉粥样硬化体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辨质论治”
第一节 气虚质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辨质论治”
第二节 气虚痰瘀质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辨质论治”
第三节 气虚血瘀质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辨质论治”
第四节 阳虚质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辨质论治”
第五节 阴虚质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辨质论治”
第六节 痰湿质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辨质论治”
第七节 湿热质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辨质论治”
第八节 血瘀质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辨质论治”
第九节 气郁质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辨质论治”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动脉粥样硬化“辨质论食”
第一节 气虚质动脉粥样硬化“辨质论食”
第二节 气虚痰瘀质动脉粥样硬化“辨质论食”
第三节 气虚血瘀质动脉粥样硬化“辨质论食”
第四节 阳虚质动脉粥样硬化“辨质论食”
第五节 阴虚质动脉粥样硬化“辨质论食”
第六节 痰湿质动脉粥样硬化“辨质论食”
第七节 湿热质动脉粥样硬化“辨质论食”
第八节 血瘀质动脉粥样硬化“辨质论食”
第九节 气郁质动脉粥样硬化“辨质论食”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