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制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807691
  • 作      者:
    马尚龙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马尚龙,生于上海,读书于上海,工作于上海,生活于上海,几乎所有的写作灵感都来自于“上海制造”。曾经出版过《与名人同窗》、《幽默应笑我》等杂文集,出版过《上海女人》、《上海男人》、《有些意思你从来不懂》等专著。2013年同时出版的两本专著是《上海制造》和《我爱相错论》。2014年出版《为什么是上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目前任上海《现代家庭》杂志主编,编审。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制造》是马尚龙先生继《上海女人》、《上海男人》之后,又一本新的上海题材散文集。对于“大上海大在哪里”和“海派格调”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展开
精彩书摘
  《上海制造》:
  茂名路地铁站一侧的季风书店,开了有些年头了,按照合同,它的租期到2008年底结束,随着淮海路房价地价的飞涨,新的租期将按照新的租金执行。和季风命运相同的是华亭伊势丹,这一家上海最早的外资商厦,因为租金谈不拢,在2008年年底从淮海路撤出。对于季风来讲,更承受不起新的租金,季风书店准备搬迁,却未曾想成为一起文化事件,不少文化人为它请命。
  季风凭什么唤起了读者对它的珍惜?季风何以让自己成为上海文化时尚热地?一个环境的时尚,与一个人的时尚差不多,时尚的元素总是在时尚的人身上汇聚和释放。季风开在地铁站一侧,有四个地面出口,巴黎春天,百盛,二百永新和国泰电影院(对面),这几乎是淮海路时尚的轴心,季风就在淮海路下面暗香涌动,大约是季风老板的先见之明。其实季风里面的书全部是公开出版的书,偏偏人家就喜欢它,实在显示的是书店在陈列书刊时重新梳理和选择的眼光,契合了读书人的爱好。
  上海人是善于创造品牌的,季风是一个品牌,季风不仅有别于外地,也有别于上海。沿着季风书架翻书,迪咯迪咯的脚步声正向你靠近,季风是所有书店中唯一可以清晰地听到脚步声的,你感觉到了这是一个丽人的脚步,走进书店的丽人,绝少浓妆艳抹,优雅中有一点高傲,不管有意与否,进季风的丽人,毫不掩饰甚至张扬着自己的职业和学历所延伸的气质。这位丽人在你的身边两三米开外驻足,用接近于精致的手势取下一《上海制造》,哈哈,正可谓英雄美女所见略同,她看的书正是你手中翻着的书,你便对她有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好感,想必她也是吧。浮动着的暗香抑或是书,也抑或是人。须臾,你或者她总有一人先离开,按照中国人的性格,很难借此机会演绎浪漫的序幕,至多就是微微一瞥而已。经过了几个书架十来分钟,没有任何预谋地,你走到了她的身边,虽然这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因为书店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地方,但是你的快意还是暗暗袭来,这就叫做志同道合啊,至少你和一位素昧平生的丽人有着相似的读书取向。
  有人夹了几《上海制造》出来,向左向右向前看,就感觉是在演绎孙燕姿蛮经典的《遇见》:“爱要拐几个弯才来;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我排着队拿着爱的号码牌……”这样的情景剧,好像只有在季风这个地铁车站才有了。
  这就是季风的价值,也是因为这一份价值,在2008年年底之前,终于传来了舒心的消息,业主降低了租金,在季风,仍将“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我排着队拿着爱的号码牌”。
  与季风异曲同工的是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店,它开得更早,许多人都不明白它到底是一家书店还是沙龙。中央电视台女主持人张越走进去也连连感叹,把自己一档节目就设置在汉源书店的店堂里。圆弧的书柜下几张桌椅,品茗聊天,像是在自家的书房,玻璃柜里几架最老式的德国蔡司照相机,显示了主人的品位和身份。主人是摄影家尔冬强。从来没有人问过尔冬强汉源的盈利情况,不用问,卖书本身肯定亏本的,可是尔冬强这一笔“蚀本生意”一直做到现在。
  在上海,书店开不下去而关闭的不少,贝塔斯曼开不下去了,明君书店关掉了,席殊书屋不知搬到了什么“吆泥角落头”(沪语,偏远小地方意),没有什么人怜香惜玉过,唯独开在地铁的季风书店的即将关闭,成为人们的一声叹息,不仅停留在叹息,更多的是呼吁,给予保留季风书店。除了季风,淮海路上还有两家规模不小的书店,如果季风关闭,完全不影响读者买书。季风是凭什么唤起了读者对它的珍惜?季风并不专卖时尚书,何以让自己成为上海文化时尚热地?因为季风已经自我确立起了上海的品牌,这一个品牌的意义超出了书店。有一些外地的文化人到了上海,就想去季风走走,潜意识里,是把季风当作了当下的名胜。于是季风就留下来了。
  ……
展开
目录
先做“小赤佬”
前言
大上海“大”在哪里?
城市的传世印章
两部机器扶梯的德比
霞飞路对南京路的温柔叫板
外滩的“海鸥”记事
海派格调
洁而精的经典老客人
对文化广场的个性化记忆
1980年代的眼界
苏杭是阿拉的天堂
上海有过三只角
苏北人
革命化的春节,烧头香的初一
下水道的味道
上海的性别
怎不忆江南
小人书描绘小人野史
先做“小赤佬”
轿车年月
单休日时代休息时断想
“建设储蓄”
飞越上海
狼狈和记忆都在里头
这座城市送别了“克勒”
一百零一家
绒线衫上的花样年华
玉佛寺外两条路
爱神花园
洋房里的苏州评弹
蝶来蝶去
妇女用品
长波浪,浪打浪
最奇怪的是名字
这里有旋木
从巴黎到巴黎
弄堂口的味蕾系统
边门的风
廊檐旧梦
天生一对
尖头皮鞋在奇美
开往地铁的春天
东湖路的门牌号
晚来风急
淮海路的英雄情结
第一代换客
……
常住户口
百业造影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