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代表著作,心理学大师舒尔茨、墨菲等全力推荐
一部前所未*的经典,一次心理学与哲学、宗教的跨界联结。
从生死一念间,从梦境幻像里,从信仰或不信中获得勇气。
如果我是摩西,那你(荣格)就是约书亚,将要拥有精神医学的许诺之地,而我对此只能从远处眺望。——奥地利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荣格的观念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而且新颖,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乐观主义的概念,这种概念在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背离了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欢迎的变化。
——美国心理学教授 舒尔茨
弗洛伊德勇敢地对抗着一个异于宇宙的虽然宏大却凄凉萧瑟的力量,对于这个宇宙,人类只可能提出局部而有限度的防御;而荣格却是一位通往极富挑战性的世界的向导,在他看来,对于这个世界,人类是真正与之协调一致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墨菲
本书辑录了荣格的11篇文章,用比较均衡的笔墨,从相对平衡的视角,更好地讨论了心理学与东西方宗教的主题。本书的内容还涉及了哲学的范畴,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境界。时至今日,本书中对于东西方哲学和宗教的独到阐述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研究荣格思想的必读作品,对于心理学爱好者及对东西方宗教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均有较大参考价值。
第一章 心理学与宗教
本文英文初稿作于1937年,是耶鲁大学“科学与哲学之光中的宗教”系列讲座(Lectures on Religion in the Light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中的第15讲。此系列讲座由德怀特 哈林顿 特里基金(Dwight Harrington Terry Foundation)赞助,由耶鲁大学及牛津大学出版社于1938年出版。随后,费利西亚 弗罗博伊斯(Felicia Froboese)将其翻译成德文,由托尼 沃尔夫(Toni Wolff)校对,荣格教授加以扩充,并于1940年在苏黎世出版,名为《心理学与宗教》。此版基于英文初稿和德文译本,并对德文译本稍做修正和补充。
——英文编者注
一、无意识的自主性
特里讲座创办者的初衷是促进来自科学界、哲学界以及其他人类知识领域的学者们,来积极推动对于宗教这一永恒话题的讨论。此外,耶鲁大学赋予我这个殊荣来主持1937年的特里讲座,因此,我认为我的主要任务就是阐述心理学,特别是阐述我所代表的那个独特的医学心理学分支与宗教之间的理论和实践关系。既然宗教毫无争议地属于对人类心灵最早、最普遍的表达方式之一,那么,显然任何与人格的心理结构相关的心理学都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更是值得很多人密切关注的个人事务。
尽管我时常被称为哲学家,但我实际上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并且恪守着经验主义者所秉持的现象学立场。我相信,即使有人偶尔所做的反思不只限于对经验进行单纯的积累和分类,也不会与他那科学的经验主义原则相矛盾。事实上,我更加倾向于相信没有反思就没有所谓经验,因为“经验”恰恰就是一个吸收同化的过程,一个没有反思就不可能产生理解的过程。由此我想表明的是,我的心理学研究是基于科学而非哲学的立场。既然宗教具有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的一面,那么我就采取纯粹的经验主义观点来开展研究,也就是说,我的研究仅仅运用对现象的观察,而避免进行任何形而上的或哲学的考量。我并不是否认这类哲学考量的有效性,只是觉得我自己无法正确使用这类方法而已。
我知道,很多人认为他们对心理学知之甚多,因为他们觉得心理学不外乎是对自己的了解。然而在我看来,心理学远远不止于此。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并不大,但它却与许多经验事实(empirical facts)密切相关,只是普通人往往体验不到而已。我想为大家展示一二,看看实用心理学是如何解决宗教问题的。这个问题的涉及面十分庞杂,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解释具体细节,而这显然不是在三次讲座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我的第一次讲座主要是介绍实用心理学与宗教的问题,第二讲则通过心理事实来证明无意识中确实存在一种真实的宗教功能,第三讲则讨论无意识过程中的宗教象征。
由于我接下来的论述方式不同寻常,我不确定听众是否完全熟悉我所代表的心理学分支的研究方法与立场。该立场完全是现象学的,仅仅与事件、经验等事实相关。其真实性来自事实而非判断。例如,当提及处女生孩子这一母题(motif)时,心理学所关注的是存在这样一种观念的事实,而不是这一观念可能存在的真伪问题。该观念只要存在,就具有心理的真实性。如果某一观念仅仅发生在单个个体身上,那么该观念就是主观的;相反,如果该观念为某个社会所共有,成为代表普遍一致观念的公论民意(consensus gentium),那么它就是客观的。
这一立场与自然科学完全一致。正如动物学研究不同的动物种类一样,心理学研究观念以及其他的心理内容。一只大象因为存在而被视作“真实”的。这只大象既不是一种推论,也不是一种表述,更不是某个创造者的主观判断。它是一种现象。但是,我们却总是习惯于把心理事件视为随意任性的产物,甚至是人类生造出来的,因此我们很难摆脱这样一种偏见,会觉得凡是与心理相关的内容都是我们的主观臆造,是猜想与判断生成的幻象。然而,事实上某些观念存在范围之广、时间之久,使得这些观念可以脱离人类任何迁徙和传统的影响,而自成体系。这些观念并非由某个人创造出来的,只是碰巧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由这个人的意识表达出来而已。这并非柏拉图式的哲学,而是经验心理学。
谈到宗教,我必须首先厘清这一名词的概念。正如其拉丁词义所示,宗教是指对超自然状态,即鲁道夫 奥托(Rudolf Otto)所指称的灵秘状态(the numinosum),所进行的谨慎细致的观察。这种神圣的精神状态就像一种充满活力的介质或效果,不是任由人类的意志产生的;相反,它却能够摄取并控制人类本身。人类往往成为这种灵秘状态的接受者而不是创造者。无论灵秘状态是怎样形成的,它是主体不受自己意志影响的一种体验。面对各种事件时,宗教的教诲以及公论民意无时无处不将这种体验解释为外力所致。无论灵秘是属于某一有形物体的特性,还是来自某种无形在场的影响,都会对意识产生一种特殊的改变,而这是始终不变的总体规律。
第一章
心理学与宗教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第二章
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
Psychoanalysis and the Cure of Souls
第三章
克劳修士
Brother Klaus
第四章
心理治疗师还是牧师
Psychotherapists or the Clergy
第五章
瑜伽与西方
Yoga and the West
第六章
铃木大拙《禅宗入门》之序言
Foreword to Suzuki’s Introduction to Zen Buddhism
第七章
东方禅定的心理学
The Psychology of Eastern Meditation
第八章
《易经》前言
Foreword to the I Ching
第九章
对《西藏度亡经》的心理学评述
Psychological Commentary on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第十章
东西方思想的差异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Thinking
第十一章
分析心理学中的善与恶
Good and Evil in Analytical Psychology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