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重溯新文学精神之源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8165243
  • 作      者:
    李振声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晚清以降,中国知识者承受着巨大的时代危机的压力,他们在积极应对危机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驱策下,以一种蕞新获得的世界性眼光,对本土思想文化传统作出新的诠释、梳理和评价,视野的开阔和所涉及问题的错综复杂,为中国思想文化开辟出千年未遇之新局面。中国新文学最基本的精神品格即肇始于此。

中国新文学的基本精神品格,即在于它对中国社会严峻艰难的现代转型所伴随的巨大危机,始终保持前所未有的清醒意识和深刻敏感;在于其承受转型的痛苦,承受内心困惑、焦虑乃至分裂时的坚韧;在于其挣脱陈旧僵化的社会和文化体制,应对时代危机时所迸发出的强烈责任感和主动担当的意志;在于其激情飞逸的批判理性、充满本真的理想、世界性的眼光……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振声,1957年8月出生,江苏无锡人。武汉大学历史学学士(1982),复旦大学文学硕士(1985)、文学博士(1991)。1985年起执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度任教于日本国立信州大学等。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的学术论著主要有《季节轮换》《书架上的历史》《诗心不会老去》等;译著主要有《梦十夜及其他》《虞美人草》《江户艺术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突破以往对新文学的研究,对新文学史做出了不同理解。上溯其源,下沿其流,将中国新文学的精神源头重新追溯至晚清新思想学术运动,梳理阐述了晚清新思想学术运动如何为后来新文学基本精神品格的生成,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将中国新文学,尤其是其精神建构,重新纳入晚清以来最能代表中国思想学术水准的空间和视野,视其为晚清以来中国精神整体构架中的组成部分,打通其与晚清以来思想、学术之间彼此息息相关的关联。

重溯中国新文学由以生成的思想精神之源,也暗含了对什么是新文学精神内核和品格的重新思考,乃至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重新认识。与以往拘囿在文学的范围里谈论文学,谈到新文学的承传,只是去晚清文学那里去作搜讨的研究思路相比,更为切近新文学真实内在的精神源头。且同时从源头上提醒了当代中国文学,弥合其自19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与思想学术之间的裂隙,恢复其应有的思想敏锐程度、深度与高度。


展开
精彩书评

李振声老师这些年来所做的一项工作……对中国新文学的精神源头和思想资源作一个清理,把章太炎、刘师培等人的思想著述纳入新文学思想资源的框架里加以审视和谛听,力求对新文学的来龙去脉作更有历史根底的理解和阐释。同时还牵涉到,置身社会文化急骤转型时期,学问家何以对时代做出反应,何以自处,何以接洽已有的学术体系与完全不同的新的知识体系,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无法避免地会指向更根本的追问,学问究竟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问?如此等等。李老师跟我说,他要写的这些文字,一方面是在反刍历史,重新体验和追寻先人的内心经验,同时也想宽释自己心里的困惑和疑难。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张新颖


展开
精彩书摘

后  记


书稿的完成,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差不多用去了我十几年的时间,如此“旷日持久”,不免会觉得感慨。

促成这部书稿的最初动机,本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王德威先生提出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一说(先是长篇论文,后来扩展成专书),当时受其激发,便有了些想法,于是陆续写出,暂时积攒在手里,后来凑成书稿,算是对这一在学界广有影响的说法的一份侧面回应。德威先生惋惜“五四”新文学未能对晚清文学的“通俗性”持以必要的尊重,心浮气躁地看漏了它实际所包含的丰富的“现代”因素,而有意无意对之造成的“压抑”,致使自身本应达成的丰富和深刻,或者说广度和高度,都不免因此而有所受制。这一“后见之明”,虽确有所“见”,但可能在带来新“见”的同时,也带来些新的“不见”和“未明”之处。

我当时其实颇忧心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蔚为大观的“通俗”“世俗”或者“物质主义”的文学写作,有可能降低中国文学所应有的思想及精神水准,并将其与上述郑重致敬晚清“通俗文学”的“现代性”,惋惜“五四”新文学有意无意对其造成“压抑”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说去挂钩,认为后者对前者虽然未必有直接“责任关系”,但至少起有推波助澜作用,间接责任还是有的,所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者是也。现在看来,也许有些责之过苛。至于“压抑”云云,那也要看怎么说了。思想、学术,文化、文学,其发生、发展与生命元气的保存,都离不开自由多元的生存环境。“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诞生于北洋时期,属于周作人说过的“王纲解纽”时代,军阀纷争,自顾不暇,根本顾不上意识形态上的定于一尊,政局的糟糕自不待言,但思想、学术与文化、文学的环境,却是民国时期再也不曾有过的宽松,故而新文学之与晚清通俗文学一脉,应该是处在某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竞争关系之中,之间并无太多外在的政治权力的介入和干预,新文学不甘于承续晚清通俗文学的余绪,或者按“压抑”说,对晚清通俗文学一脉持以“压抑”的态度,并非是借助于外部某种“定于一尊”的政治力量的施压,不过是思想学术、文化文学之间,彼此相对公平的竞争、选择的结果。

而我随后也似乎越来越清楚,我当时的疑惑,可能更多的是源于参照视野上的差异,我可能多少嫌德威先生在视野上还拓得不够开,尽管他博览了数以千百种计的晚清小说,可讨论问题的视野,似乎始终未能越出晚清文学雷池的半步。

我何以要对“被压抑的现代性”说从一开始就会信疑参半呢?上面已说过,德威先生此说,事关如何恢复中国新文学所本应具有的丰富和包容,他认为新文学对晚清文学的“通俗性”的有意无意的压抑,实源于其对于晚清文学“通俗性”中所蕴含的丰富“现代性”的视而不见与无从理解,倘若这一面能为新文学所充分认可和接纳,并发愤踔厉,大而广之,则中国新文学的成就或许未可限量,至少要比后来它所形成的格局和气度大出许多,他因此而替已成定局的中国新文学觉得可惜。我觉得他说得没错,但又有不满意。不满意在哪里呢?不满意在他始终是在拿文学说事,始终拘囿在文学的范围里谈论文学,谈到新文学的承传,便只是去晚清文学那里搜讨,可问题是,晚清文学从精神气脉上讲,其实很孱弱,实在不足以支撑得起可以与后来的新文学相对应的精神视野与气度。

我觉得在讨论文学承传的问题上,我们不妨听从章太炎的建议,把边框彻底打开。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应当把文学放置在一个时代的总体的精神空间中去考量才是。精神自有精神的运作逻辑,其所遵循的规则,套用当今股票市场的说法,应该是“逢高吸纳”,也就是说,在精神的空间或平台上,惟有更好、更有高度、深度与宽度的精神,才有竞争力,才有可能对别人施展影响力,为人所接纳。但在晚清的精神空间里,足以拥有此番能量的精神活动,似乎并不在通俗文学。晚清民初,有高度、深度和宽度的精神活动,主要多由思想学术所承担,而非通俗文学。精神空间的逻辑与资本的逻辑有所不同:资本(逻辑)是逢低吸纳,高位抛出,以从中赚取差价为满足;精神则注定是往上走的;一个向上,一个向下。虽然T.S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里对此有过很辩证甚至很诡辩的说法,“向上的路与向下的路,是同一条路。”可我还是觉得不一样,它们毕竟是两条路。

既然书稿旨在将中国新文学,尤其是其精神建构,重新纳入晚清以来,最足以代表中国思想学术水准的空间和视野,视其为晚清以来中国思想精神整体构架中的组成部分,打通其与晚清以来思想、学术之间彼此息息相关的联系,而此一思路现时期尚少见有人采纳与尝试,因而所面临的问题和所将遭遇的困难,自然远比预想的繁多,关涉的学科层面与需要重新研读的资料,毫不夸张地说,增长之势几乎呈几何级数,当初的起意、构想,随视野与研读的拓展及延伸,也会在相应的迁延中改变一些方向,甚至推倒重来,以致一而再、再而三地延误了预定的结项日期,在此谨向该资助项目的有关部门及专家,对我的“拖延”始终报以“容忍”的雅量而深表感激。同时也觉得问心无愧,因为这些年,我确实是在不计时间和功效,做着自己想做的这件事,不想草草了了应付了事。

书稿中有关章太炎及钱玄同编纂《刘申叔先生遗书》部分,最初成稿于2000—2005年,我在位于日本长野松本的信州大学人文学部任教期间。与我谊兼师友的新颖教授,大概是最早看过它们的抽印本或电子文稿的,当即就得到了他的认可和鼓励。当时他也正好有一段时间在韩国釜山大学教书,本来说好会有一个赴东京一桥大学开会的机会,我准备前去看他,后来不知何故未能成行。早些年,我曾有幸担任他们这个班的班主任的时候,新颖就曾以他出众的悟性令我暗自惊喜过。承他有心,把他在釜山那一段跟我有过几次往还的电子书信留存了下来。他当时凭第一印象,对我刚上手的工作所说的一些话,再一次让我感到惊喜。我觉得他对这项研究的理解,甚至超过了我自己对它的理解。另外让我觉得惊喜的则是,他把一些时过境迁,后来几乎都已经让我忘干净了的,即当时起意、发凡的一些心理动机,也都在他的日记里替我一一留存了下来。我将它们引录在这里,一来是想借重新颖的话,替自己壮壮阵势(如果真有这样的阵势的话),二来呢,也是想借重这样的机会,多少向这本书的读者(我真心地谢谢你们!)交代一下当初我打算写作这本书的时候那点幽微的心路历程:


日记是2002年5月10日写的,当时我在韩国釜山大学,而李老师在日本信州大学已经好几年了。


反复读了几遍李振声老师的Email。

前些日子,我请李老师把他写的长文《钱玄同参与〈刘申叔先生遗书〉编纂始末发微》发来,读后我写信给他谈我的感受,同时也谈了我自己在学术上的困惑,向他求教。好几天没有回音。现在读到他的信:“这段时间日本过‘黄金周’,一直没上研究室,你的邮件还是刚刚看到的。谢谢你有耐心去读我那篇读起来肯定不会有什么快感的文章。年纪大了,文章写起来,连自己也觉得只是一味地在枯瘦下去,读你们的文字,可以是那样地腴润自如,心里非常羡慕,但也无可如何,只好这样了。你问我的那个问题实在太难了,我只能老实说,我也答不出。谁都有个或多或少受此类困扰纠缠的时候。我自己这么多年,便是稀里糊涂捱过来的,我在这方面一向比较糊涂,同时还有点固执,信服别人指点不如信服自己。人文这一行,说到底无非还是王国维、傅斯年他们早已说过不知道多少遍了的那老话,一是看你能不能找到新的材料,再就是你有没有新的看法。一种东西或环境太熟悉了,就有撤离的必要,除非你有了新看法,让原先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陌生起来,又能让你像打量一件陌生的东西那样重新打量它,这需要理论。”

我读振声老师的这篇长文,与去年读他的另一篇长文《作为新文学思想资源的章太炎》,感受略有不同。关于章太炎的文章,题目意思显豁;这篇谈钱玄同参与编纂《刘申叔先生遗书》始末的诸多繁杂事情,我一开始读就很紧张,因为我不知道阅读会被引向哪里。我就是一直怀着紧张的心情,看李老师非常耐心地考证和讲述种种细故。为什么钱玄同晚年会忍受着极大的病痛,以远远超出身心所能够承受的限度编校刘师培的遗著?读到这一问题提出,不禁怦然心动。“正是这样的一份工作,搅动了他对青年时代的记忆,使得那些早已成为他一生中最弥足珍贵的材料,那些昔日往事,都纷纷回到了他的心里……这件工作对他来说,实有特殊的意义。他似乎是在藉此确保自己可以自由地并富有尊严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并藉以寻求、清理和保持住自己真实的身份、感情和价值观有所归属。”文章后面的部分援引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里的看法,论述钱玄同对刘师培的学术评价与对历史危机时刻的刻骨铭心记忆息息相关。钱推重非纯粹学者时代的刘早年著述的学术价值,却看轻其后期执教国学院及北大时期的著述,与鲁迅临终对章太炎的评价可谓异曲同工。这是因为,他们所认同的,是在历史特定危机时刻展开的思想和学术,此时此刻的思想和学术或不“纯粹”,但因深深介入现实的危机情境中,使得原本被限制在经院和书面上的著述活动,绽放出与危机撞击下显得特别真实有力的生命活动直接相通的种种可能,从而透出其特有的精神光泽。刘师培遗著的整理和编纂,使晚年钱玄同再次重温并确认了自己之于危机时刻的思想学术精神的认同关系,并藉以重新理解和提出撰写一种有别于纯粹学究性模式的学术史的可能性。文章恰好结束于这高潮处。


日记里说到的两篇长文,是李振声老师这些年来所做的一项工作的部分成果,这项工作是,对中国新文学的精神源头和思想资源作一个清理,把章太炎、刘师培等人的思想著述纳入新文学思想资源的框架里加以审视和谛听,力求对新文学的来龙去脉作更有历史根底的理解和阐释。同时还牵涉,置身社会文化急骤转型时期,学问家何以对时代做出反应,何以自处,何以接洽已有的学术体系与完全不同的新的知识体系,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无法避免地会指向更根本的追问,学问究竟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问?如此等等。李老师跟我说,他要写的这些文字,一方面是在反刍历史,重新体验和追寻先人的内心经验,同时也想宽释自己心里的困惑和疑难。 


章太炎那篇随即便由与我同样谊兼师友的业松教授“自告奋勇”地拿去荐发于湖南的《书屋》。记得当时《书屋》正待被“整顿”,两期合并为一册,正好可以一次刊完这篇不短的文稿,得以让它就此结识了不少当时的年少新锐。康有为、梁启超部分的文字,曾刊发在陈思和、王德威先生担纲主编,金理教授负责编务的近年的《文学》季刊;王国维部分刊于复旦古籍所刊行的《薪火学刊》;还有一些初稿雏形,则曾相继刊发于《复旦学报》、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论丛》和《杭州师大学报》等;在此谨向师友们的慨允版面深致谢忱。

结稿之际,披览全文,抱憾之心远多于喜悦之情。这些文字与其说是对我这些年研读的一个了结,毋宁说是一个个新的开始,它们正在引发出诸多尚未来得及写进眼前这部书稿之中、却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写出的篇幅来看,刘师培的文论对于五四新文学家一代的影响尚未来得及好好涉及(而这种影响在鲁迅、周作人等人身上是真切地存在着的),就不能不说是个明显的缺憾。幸好我这些年指导过的狄霞晨博士,对中国文论近现代转型中刘师培所作的贡献颇有精到研究,我也便借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方便,商请得她同意,附录了她尚未出版的博士论文中的一节,以稍稍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另外,书稿第五章第五节,倘若没有她的襄助,这部分很可能至今还会以未成稿的方式继续搁置。我还记得,里边需要用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日本原田潜译述本《民约论覆义》及晚清留日学生杨廷栋据原田本所转译的《民约论》,我曾通过我在复旦图书馆的一位学生,商请北京的国家图书馆能匀得一份照相电子版,终因需要费用数千元而不得不咋舌敛手,后来也是她去想了其他办法,相对“便宜”地找来借我的。这些都是我要特别感铭她的。还有更多的比我年轻了整整一代或两代的同行友人,他们的关注和勉励,也是促成书稿最终没有因为我的迟钝以及时不时纯粹出于任性的怠惰而被耽误的重要原因,谨在此默默表达我的感谢。

还有其他诸多缺憾,都只能期待在日后的后续研究中去弥补了。


著者,记于2017年4月,2020年5月改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缘起1

二、 思路3

三、 困难与对策9

附录 必要的思想史参照:20世纪80年代中外思想、知识有关中国近代转型动力的一次交集11


第一章 晚期桐城“文”的“旧”中之“新”——吴汝纶、严复对“文”的突破性理解

一、 钱基博的提示29

二、 严译《天演论》吴序再解读32

三、 “文”的释义与“文化整体观”38

四、 严复的自辩43

五、 “身份的焦虑”?——晚期桐城“文”与新文学紧张关系的背后50


第二章 晚清政治想象图式与新文学的政治情怀——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中心

上 康有为篇53

一、 围绕《新学伪经考》,几个新文学家的态度57

二、 “世界主义”的视野72

三、 “悲天悯人”或“感时忧国”的情怀82

四、 对“原理”的热衷93

下 梁启超篇99

一、 今文经学路数的延展99

二、 致思特点:优长与限制106

三、 梁启超小说论与新文学中的梁启超因素116

四、 余论:文学观的前后期差异131


第三章 作为新文学思想资源的章太炎

一、 思想学术与生命实感135

二、 “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143

三、 “不齐而齐” 154

四、 “依自不依他”166

五、 钟情魏晋176

附录 中国新文学建构中的章太炎因素181


第四章 王国维:一份隐性的遗产

一、 精神个性与学术次第193

二、 对个体性主体的质疑201

三、 思辨功夫,何谓“影响”?205

四、 康德、叔本华、尼采,并非王国维非功利文艺观唯一思想来源212

五、 王国维之于新文学的意义219

六、 余论228


第五章 外来思想与本土资源如何转化为中国现代语境——以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为例

一、 学术定位233

二、 问题的提出236

三、 对一个反差现象的解释239

四、 刘师培所能读到的《民约论》译本243

五、 自西徂东的思想旅行:译本参读比较249

六、 若干余论275

附录 刘师培与章太炎的文质之争(狄霞晨)280


第六章 钱玄同参与《刘申叔先生遗书》编纂始末发微

一、 《遗书》版本分疏296

二、 刘师培与南桂馨298

三、 《遗书》编者301

四、 倾力编纂《遗书》的内在动机310

五、 另一种学术史观317


主要参考书目325

后记33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