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茅盾评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098758
  • 作      者:
    钟桂松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茅盾一生经历的事件几乎包括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中山舰事件、北伐战争、蒋介石上台、汪精卫叛变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对茅盾或多或少有过影响,而茅盾也是或近或远地在其历史的时空里穿行。新中国成立后茅盾身居高位,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满腔热情到后来的谨小慎微,历史地看,自有茅盾的道理,假如置形势、大局及复杂的文艺界于不顾,一味我行我素,恐怕连他晚年替人平反昭雪的机会都没有。茅盾在政坛上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一个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的政治智慧。有些学者以为茅盾的政治智慧是软弱的,言下之意似乎茅盾应该在“反右”时冲锋陷阵,在大跃进时拍案而起,方能显示学者认为的“骨气”,其实对历史的评判理应讲究置身于历史的时空里,这样才能看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新中国的茅盾的“守正”、“守己”也同样值得后人敬仰,“文革”前当文化部部长,去海南休息,所有开支竟自掏腰包。文化部部长的稿笺信纸自然不成问题,但节俭的茅盾常常把文章写在废纸的空白面。“文革”中来外调的人鱼龙混杂,茅盾为了准确表达,不让别有用心的人篡改记录,宁愿自己字斟句酌地写证明材料,但碰到骄横不可一世的人,瘦弱的茅盾也会义正词严,毫不示弱。
  1976年之后的茅盾是他心情最为舒畅的一个阶段,他那德高望重而又孜孜不倦的形象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他那仗义执言的“五四”风范让许多作家感动,他对自己信仰的矢志不移得到中共全党的敬重。晚年两份遗嘱闪耀着的光芒不光是政治上的也是人格上的,高尚与无私,伴随茅盾一生。中共中央给茅盾“中国文坛的巨星”、“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展开
精彩书摘
  3.热潮里的冷思考茅盾是人不是神,许多政治运动对茅盾这位文化部部长来说,都有一个认识过程。有些事能够事先觉察,有些事只有事后才醒悟。当他无力无奈时,他运用自己独特的政治智慧,尽自己的努力维护内心的安宁。
  50年代的不少热潮如大跃进运动,文化界也同样首当其冲,文艺创作的大跃进也影响到茅盾这位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还专门制定了文!工作大跃进的具体条例,茅盾也例行公事,参与讨论。其实,对文学创一规律茅盾岂能不知?如此为文学上的大跃进做规划,茅盾实在难以:受。1958年3月18日给作协办公室的信中,茅盾似乎气不打一处来,下属诉了一通“苦”。从信中可以看出,作协办公室在向他催大跃进年一的创作计划,于是,茅盾在信中说:收到三月十五日的通知了。现在写一点我个人的规划,可是规划是订下来了,能不能完成,要看有没有时间。这就希望领导上的帮助。帮助我什么呢?一、帮助我解除文化部部长的兼职,政协常委的兼职。
  二、帮助我解决《中国文学》和《译文》两个兼职。
  三、帮助我今年没有出国任务。要有点说明:上面一、二两条,是我不眠症的原因,因为,几年来我对于文化部、政协常委、《中国文学》和《译文》主编,实在荒弃职守,挂名不办事,夜里一想到,就很难过,就睡不着觉。我几次请求解除,尚未蒙批准。而且,尽管挂名不办事,会议还总得出席,外交宴会也不能不去,结果,人家看来我荒废职守,而我在三种“会”上花的时间,平均占每星期时间的五分之二……如果照上面所说,一面挂名兼职这样多,一面又不得不把每星期(七天算,我向来没有星期)的五分之二时间用在三种“会”上(三种即会议、酒会、晚会),那末,我只能作下列的计划:(一九五八年的)A.不写小说了,只写论文,篇数、长短、性质不一定,但字数可以约五万到七万(从四月份算起到年底)。
  这也要有点说明:为什么不能写小说呢?因为在上述挂名兼职,三“会”多的情况下,时间都被切得零零碎碎,写论文尚可,写小说则我这人太笨,实在办不到。
  B.整理旧作(即所谓《茅盾文集》),共计一二百万字罢。
  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催着办的。
  这也要有点说明:我本来不同意把旧作全部重印,出什么《文集》,我认为这是浪费;可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楼适夷同志再三来说,重印是使读者看到一个作家的发展……长期计划,我不敢订,因为怕开空头支票,因为我不知道明后年我还能不能拿笔。这不是我瞎想,因为最近病后医生(中医、西医)都已明白告诉我:“你衰老了,年龄到了,药不能奏功,只能养,慢慢地养罢!”换言之,这就是说,“你这人可以报废了,而且也只能报废了!”显然,一个作协主席在拟订创作计划时,会向自己属下写如此带情绪的信,只能是一种无奈之举。茅盾不愿因工作而搁置创作,但又无法回避,只好出此下策,以求清静。
  在各行各业热火朝天的建设中,茅盾发一通牢骚后,就带领中国作协李仲旺等人,去东北了解业余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在沈阳的座谈会上,茅盾像老师一样,专门给与会的作者讲什么是革命浪漫主义,并告诫大家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革命浪漫主义,不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长春工人文化宫大礼堂里,茅盾专门讲到文艺与劳动相结合的问题,因为茅盾浓重的乌镇口音,主办方还从吉林大学请了郑启幕、翁方颐两个浙江籍学生作记录。在黑龙江,茅盾与工农业余作者座谈;在长春,茅盾还专门就短篇小说问题作演讲。总之,东北之行,让茅盾看到了人们渴望发展的热情,也看到了业余作者存在的问题。所以,在1958年大跃进干劲冲天、不着边际的浮夸风中,茅盾却热中有冷,自己保持“不热”之余还处处宣传文艺创作的规律。从东北回北京,在9月11日的文化部部务会议上,茅盾专门作了题为《文艺大普及中的提高问题》的讲话,除了肯定东北文艺界的热情外,也指出了发展中辅导力量不足、发展不平衡及写作的技巧问题,以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如何结合的问题与青年理论队伍的培养和提高问题等等。从中可以看到茅盾指导思想上的成熟。他一方面赞美大跃进那种干劲——身居文化部部长之位使他不能不赞美;另一方面,他主观上尽量去校正冲天干劲中的那些谬误,让业余创作真正回归科学。当然,这种力量和声音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是微不足道的,是微弱的,但茅盾毕竟曾为之努力过。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江山之助
1.吴越文化的浸淫
2.水乡乌镇的滋养
3.平民的大家庭
4.在以母亲为中心的女性世界里
5.意犹未尽的回顾

第二章 从植材到北大
1.启蒙由父母做主
2.从“立志”到“植材”
3.有革命气象的中学
4.走进北大
5.天才来自勤奋

第三章 机缘与机遇
1.进商务印书馆崭露头角
2.擎新文化大旗
3.在革命的风口浪尖上
4.在“五卅”运动中
5.时代造就

第四章 投身时代
1.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
2.结束十年的商务生涯
3.大革命时代——从军校教官到报纸主笔
4.上山容易下山难
5.革命不容易

第五章 洛阳纸贵
1.闭门写作
2.洛阳纸贵
3.亡命日本
4.依然是一个值得探寻的课题

第六章 饮誉文坛
1.在左联的日子
2.《子夜》的诞生
3.都市视野的乡镇风情
4.与左翼文化并肩行走
5.大师的启示

第七章 奔波南北
1.在中共的抗战大旗下
2.在香港的《文艺阵地》上
3.度日如年的日子
4.延安的记忆
5.历练与升华

第八章 周旋共处
1.初进重庆
2.避走香港——开辟一个新阵线
3.文化转移与桂林春秋
4.重庆三年
5.无法忘怀的岁月

第九章 曙光在前
1.回到阔别的上海
2.访问苏联
3.再返香港
4.共襄大业
5.担当文化部长
6.在新旧交汇中显情怀

第十章 热情中的冷静
1.在准备不足的运动里
2.一九五七年前后
3.热潮里的冷思考
4.十年一觉
5.坎坷前行

第十一章 忍辱负重
1.文化使者
2.大连会议前后
3.两个批示与对电影《林家铺子》的批判
4.顾大局的忍辱负重
5.历练与升华

第八章 周旋共处
1.初进重庆
2.避走香港——开辟一个新阵线
3.文化转移与桂林春秋
4.重庆三年
5.无法忘怀的岁月

第九章 曙光在前
1.回到阔别的上海
2.访问苏联
3.再返香港
4.共襄大业
5.担当文化部长
6.在新旧交汇中显情怀

第十章 热情中的冷静
1.在准备不足的运动里
2.一九五七年前后
3.热潮里的冷思考
4.十年一觉
5.坎坷前行

第十一章 忍辱负重
1.文化使者
2.大连会议前后
3.两个批示与对电影《林家铺子》的批判
4.顾大局的忍辱负重

第十二章 “文革”十年
1.遭冲击又被保护的日子
2.遭诬告后的冷落
3.痛失亲人
4.闲居的日子
5.沉默中风范依旧

第十三章 晚霞满天
1.回忆录的公开发表
2.交道口南三条
3.战友情深
4.精神不死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