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审讯心理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207037
  • 作      者:
    吴克利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吴克利,男,1957年出生,安徽省明光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国家一级检察官,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兼职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诉讼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自20世纪80年代调入检察机关以来,一直从事侦查工作,近二十年来参加过许多重大疑难案件的侦查审讯,曾参加过中纪委的“谈话”以及国家和省级大要案的审讯,因成绩突出多次立功获奖。
    作者酷爱侦审工作,潜心钻研审讯的奥妙,成功地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审讯方法,并于2000年4月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了《贪污贿赂案件审讯技巧》一书,该书在2001年9月荣获了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金鼎奖”。2004年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的《审讯心理攻略》一书,荣获了安徽省优秀科研成果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审讯心理学(修订版)》“沉默”的心理行为表现;抗拒心理行为的沉默。思考状态下的沉默-话语条件下的沉默激情状态下的沉默。惊讶,恐惧、悲伤心理状态下的沉默,隐瞒心理状态下的沉默,对讯问人不满状态下的沉默;语塞的沉默。
    审讯是一种古老的查明案件事实的方法。尽管目前司法证明已经进入了“科学证据”时代,但审讯仍然是犯罪侦查或刑事案件调查的一种基本手段。本书作者借鉴现代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全面论述了犯罪嫌疑人从对抗审讯到交代犯罪事实的全部过程,并且以科学的方法论,提出了实战性的审讯技巧。
展开
精彩书摘
  审讯人员积极的攻击性是深挖犯罪的重要条件,没有审讯人员积极的攻击性,就不可能达到深挖犯罪的目的。从犯罪的特点来看,尤其“惯犯”,在他们被抓获以后,暴露出来的犯罪事实仅仅是被抓获时的犯罪情节,该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其他的犯罪你并不清楚。从惯犯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第一次作案就被抓获的,他在数次作案后被抓的只有最后一次,因此犯罪嫌疑人总是千方百计地隐瞒那些没有被发现的犯罪。如何把那些隐瞒的犯罪挖出来,是我们审讯的重要任务,因而深挖不仅要立足于已经暴露的原发案件,而且更重要的是继续深挖案中案、案外案,达到强化审讯侦查的侦破功能。这样就必然要求审讯人员在审讯的全过程中要积极地、主动地保持进攻的攻击状态。
  审讯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活动,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是复杂的取证过程。审讯在很多的情况下是审讯人员向犯罪嫌疑人索要犯罪证据的活动。犯罪嫌疑人在实施了犯罪行为以后,由于这种犯罪行为是社会禁止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所以犯罪嫌疑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促成了审讯人员的讯问要有攻击性。
  在对抗相持阶段如何通过审讯人员的攻击性,来把握审讯活动的主动权?审讯人员为了制伏犯罪,在审讯活动中所需要的只有进攻没有防守。攻击性本身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它表现了审讯人员勇往直前的精神,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心,以及犯罪嫌疑人必须要交代犯罪事实的态势。这里所说的强制方法就是审讯人员对选择的目标如何进行攻击。犯罪嫌疑人的防卫阵地需要攻击才会放弃才能被摧毁。审讯人员必须全身心地带着攻击性才能产生对犯罪嫌疑人强制的效果。在审讯活动中的攻击性和主动性,并不是永远属于审讯人员,如果审讯人员把握不好自己的优势地位,就有可能变主动为被动。通常犯罪嫌疑人把审讯人员推向被动地位的原因是被动的“话题”引发的。例如,在某地发生了一起重大强奸、杀人、焚尸案件。案发现场是卫生进修学校的女学生宿舍,女学生A某某被人勒颈部窒息死亡。经过法医检查,该学生处女膜严重破裂,但是没有发现精液,尸体被点燃的被褥焚烧,现场被破坏得非常严重,勘查结果没有提取到犯罪分子的足迹、指纹、精液。经过摸底排查发现案发的女学生宿舍每天晚上都有副校长负责锁门,并且由他一人掌管该楼的全部钥匙,他有作案的条件。经过走访该副校长周围的邻居证实,在发案的当天凌晨1时左右听到该副校长家的防盗门开关的声音,这一情况表明他有作案时间。另外该校长平时生活作风败坏,多次与该学校老师发生两性关系,并且对被害人的姿色经常在老师们中间评论,夸其姿色如何的漂亮,有作案的心理基础。这个案件可以看出我们没有掌握直接相关的证据,这在审讯过程中就是我们的被动“话题”。当我们的审讯人员把这位副校长请进审讯室时,他表现出了很强的“侥幸心理”,声称自己是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人大代表,怎么能干这种事情呢?当审讯人员说:我们的办案原则是不轻信“口供”重“证据”。这时该副校长就像发现了救命稻草,大声嚷道:你们说这件事是我干的,既然你们说到证据,那就请你们拿出证据来,只要你们有证据证明是我干的,我无话可说,你们也不要跟我绕圈子了,我也不想再回答你们什么问题了,你们认为我有罪你们就定,希望你们不要再问我了!审讯人员抛出的这一话题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可是他抛出来的这一话题却把自己推向了被动的地位。这时审讯人员的主要精力只能去应付如何回答对方提问,其思维活动处在如何回答对方提问的被动的思维状态下,其语言的表达也反映出被动的回答状态。可见这一规律使得审讯人员自然丧失了主动的攻击性。所以在审讯中审讯人员应该时刻注意抛弃被动的“话题”,选择主动的“话题”。如何选择主动的“话题”?通常是以犯罪嫌疑人的薄弱环节为“话题”展开攻击。在审讯过程中如果发现或者遇见可能出现的被动“话题”,应当立即阻止其出现或者中途打断被动的“话题”,或者设法避开被动“话题”找出主动的“话题”来把握主动性。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审讯心理学的概念
第二节 审讯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第三节 审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
第四节 职务犯罪侦查讯问的科学发展

第二章 审讯人员的心理基础
第一节 审讯人员的心理准备
第二节 审讯人员心理的攻击状态
第三节 审讯人员对犯罪目标紧迫深挖的侦查意识
第四节 审讯人员的坚强意志和应变能力
第五节 审讯人员如何使用自己的眼睛
第六节 审讯人员如何使用自己的耳朵
第七节 审讯人员的思维导向
第八节 审讯人员自我形象的树立
第九节 审讯人员消极心理的克服
第十节 刑讯逼供的心理基础及矫正

第三章 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抗拒心理形成的原因
第四节 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质
第五节 个案特征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影响
第六节 个体特征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影响
第七节 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事实"与"客观事实"
第八节 犯罪嫌疑人"心理证据"的转换
第九节 犯罪嫌疑人供述动机形成的基本特点
第十节 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心理特征
第十一节 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支点"与"退路"构筑的抗审心理体系

第四章 犯罪嫌疑人抗审的三大心理因素
第一节 对抗利益关系的心理冲突与平衡
第二节 抗审的对抗条件的得失
第三节 人格特征反映的抗审行为

第五章 审讯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节 审讯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审讯过程中初始阶段的任务和审讯方法
第三节 审讯过程中对抗相持阶段的任务和审讯方法
第四节 审讯过程中反复动摇阶段的任务和审讯方法
第五节 审讯过程中供述交罪阶段的任务和审讯方法

第六章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下的侦查讯问攻略
第一节 树立职务犯罪侦查活动中的人权保障理念
第二节 人权保障规则下的侦查讯问攻略
第三节 "阳光"监督条件下的讯问语用行为技巧

第七章 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的六大基本规律
第一节 犯罪事实暴露的心理误区
第二节 解脱心理限制的困境
第三节 趋利避害的交换条件
第四节 意识经验的习惯反应
第五节 "人格"道德系数的满足
第六节 "需要"的基本属性

第八章 犯罪嫌疑人谎言抗审的把握与讯问方法的运用
第一节 谎言抗审的行为表现
第二节 谎言的识别
第三节 谎言的捕捉
第四节 谎言的对策

第九章 沉默对抗行为的把握与讯问方法的运用
第一节 "沉默"的心理行为基础
第二节 "沉默"的心理行为表现
第三节 "沉默"行为的讯问方法

第十章 认知误区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第一节 错觉讯问法
第二节 结果讯问法
第三节 动机讯问法
第四节 假设讯问法
第五节 离间讯问法
第六节 借助讯问法
第七节 模拟情景讯问法
第八节 概率讯问法
第九节 间隔讯问法
第十节 "造势"讯问法

第十一章 心理限制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第一节 矛盾讯问法
第二节 导谎法
第三节 测谎(心理测试)的配合
第四节 定向攻击法
第五节 特情证明法

第十二章 心理置换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第一节 心理置换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亲情置换法
第三节 求生置换法
第四节 利弊置换法
第五节 教育置换法
第六节 观念置换法
第七节 疏通置换法
第八节 "十二轮置换讯问法"的运用

第十三章 意识经验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第一节 经验规律
第二节 惯性规律
第三节 粘连规律
第四节 分解经验
第五节 记忆经验
第六节 空间经验
第七节 联想经验
第八节 阻止经验

第十四章 人格倾向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第一节 人格倾向讯问法
第二节 结构倾向讯问法
第三节 性别特征讯问法
第四节 身份特征讯问法
第五节 信念纠治讯问法

第十五章 "需要"理论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第一节 协调理论讯问法
第二节 反向挤兑讯问法
第三节 审托比对讯问法
第四节 调整品质讯问法
第五节 心理脱敏讯问法
第六节 心理弱点讯问法
第七节 情感需要讯问法
第八节 激发需要讯问法
第九节 条件需要讯问法
第十节 利益需要讯问法
第十一节 沟通讯问法

第十六章 证人的心理特征及询问方法
第一节 证人证言的特征
第二节 证人证言的形成
第三节 证人拒绝作证的心态表现
第四节 询问证人的方法

第十七章 被害人的心理特征及询问方法
第一节 被害人控告心理的形成
第二节 影响被害人对事实陈述的因素
第三节 诬告、错告、不告的心理状态
第四节 询问被害人的方法

第十八章 讯问活动中的语用行为特点与技巧
第一节 讯问语言的三大基本特征
第二节 审讯语言的信息基础
第三节 认知条件下的语用行为技巧
第四节 心理限制的语用行为
第五节 意识经验的语用行为
第六节 趋利避害的语用行为
第七节 需要属性的语用行为
第八节 人格特征的语用行为
附:我的审讯日志因玩忽职守导致嫌疑人坠楼死亡案件的审讯实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