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纳米毒理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361506
  • 作      者:
    张英鸽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英鸽,1958年生,医学博士,北京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药学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张英鸽研究员从1997年开始探索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中的应用,2000年开始以纳米药理毒理学为研究方向培养研究生。2004年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纳米药理毒理学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2005年成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协作实验室。张英鸽研究员受教育背景为药理学。纳米技术的兴起及其在生物医药学中的应用,使其对纳米材料和纳米粒子的特殊性质可能对疾病所具有的治疗效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的药物载体,其生物安全性是首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而且药理效应和毒理效应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他认为,物质毒性可以是治疗效应,药物的药理作用的不正确使用,则可以是毒性作用。纳米材料或纳米粒子也是如此,可以同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生物效应,其关键看其用法是否合理。十余年来,张英鸽研究员已完成与纳米技术相关的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国家863专项课题,一项军队十五规划科研基金重点课题和一项北京市研发攻关课题;目前承担有两项国家973课题,一项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一项重大新药创制课题。目前已发表相关科研论文120多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两项,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各两项,申请国家专利4项,已获得授权3项。通过这些课题的实施及深入的潜心研究,张英鸽研究员在纳米材料的药理毒理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系统观点和实践方法。
展开
内容介绍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二十六章。上篇九章为纳米毒理学绪论部分,介绍或讨论了为理解纳米毒理学所需要了解的一些预备知识,对《纳米毒理学》所遵循的粒子的观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将基本粒子、化学性粒子及纳米粒子与物质问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对生物组织损伤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中篇十一章是对目前为止的对纳米粒子对人体及生物体毒性作用研究资料或观察到的毒理现象的介绍。下篇六章则是对纳米生物安全性中目前的热点.粒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的探讨,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气环境中粒子的毒性及毒理问题,并介绍了经典毒理学中关于气载粒子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医疗处理方法。
展开
精彩书摘
  纳米医药技术是纳米科技研究的热点之一。美、日、德等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纳米结构的植入材料,用于医药、诊断和高效定位的生物导弹。波士顿大学化学家制备出由78个原子构成的分子马达,可用作生物导弹和体内纳米机器的驱动器。按照新理念构造的医用纳米材料不断被制造出来,一些无机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用途也不断地被发现。一些药物(如胎盘,SOD)经超微化装置制成纳米粒,可全部经皮肤吸收。纳米钙制剂有效吸收率可达98%。纳米金粒子定位治疗可降低副作用。西方科学家设想可以氨基酸为原料制造分子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在血液中循环,对身体各部进行检测、诊断,同时实施特殊治疗:分离病变细胞,疏通血管血栓,清除血管壁上的脂肪沉积,吞噬病毒,猎杀癌细胞。纳米陶瓷不会碎,可切削,用来作牙齿,关节等仿生材料。药物吸附于纳米管中,通过病原酶触发机制释放药物,可实现药物可控释放。
  我国对于纳米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当快,90年代初期步人世界先进行列。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信息、微电子、材料科学等领域与先进国家比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化工医药方面也取得不少研究和产业化的成果。华中科技大学徐碧辉等提出了“纳米中药”的概念,递交了国内第一个纳米中药技术的专利申请。华中创业投资公司为此进行风险投资500万元人民币,以建立纳米中药的产业化实体。国家超细粉末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内非金属纳米技术的产业化单位,产品有碳酸钙特细粉体、纳米生物粉末、超细磁粉、高氯化聚乙烯树脂等,市场前景广阔。上海博纳维来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开发出纳米功能材料系列产品:抗菌防霉粉体、抗紫外防老化粉体、补强粉体、远红外粉体、抗静电防辐射粉体等,年产2500吨。西安量维生物纳米科技股份公司利用专利技术《一种微胶囊植物素的生产工艺》对植物生理活性成分和有效部位进行提取,并以超音速喷雾干燥制备成纳米级包囊。经JEM一2000电子显微镜检测,微胶囊中药微粒的粒径为22nm。本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复方中药的提纯、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功能食品及酶制剂等行业,具有年加工纳米级中药100吨的设备。
  纳米级制造技术和药物原料的纳米技术处理,在制药工业中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创新手段。例如,环孢菌素纳米胶体、脂质体已制成注射剂,正在临床实验中。抗癌药多柔比星纳米微粒、喜树碱纳米微粒、干扰素纳米胶囊、包埋性胰岛素、透皮吸收胰岛素纳米制剂等一批代表医药界实力的基础研究,产品研究的成果正在各有关研究院形成。
展开
目录
上篇纳米毒理学绪论
第一章 纳米毒理学的学科形成
1.1 经典毒理学
1.2 纳米毒理学

第二章 纳米毒理学相关概念
2.1 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
2.2 毒理学(toxicology)术语
2.3 测量和分析技术

第三章 纳米毒理学原理
3.1 纳米毒理学的3个主要研究领域
3.2 纳米毒理学剂量问题
3.3 描述性毒性实验
3.4 机制毒理学实验
3.5 毒性发生过程

第四章 物质粒子
4.1 物质的粒子性质
4.2 科学粒子观

第五章 基本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5.1 基本粒子的损伤作用
5.2 影响辐射生物学的主要因素
5.3 基本粒子损伤的类型
5.4 器官组织放射性损伤
5.5 基本粒子诱发恶性肿瘤
5.6 电离辐射远后效应
5.7 纳米粒子对基本粒子源的载体作用

第六章 化学性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6.1 化学粒子的危害
6.2 化学粒子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方式
6.3 化学性损伤

第七章 纳米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7.1 纳米粒子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方式
7.2 纳米粒子的分类
7.3 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
7.4 纳米粒子损伤的特点
7.5 纳米病理学

第八章 纳米毒理学的生物结构基础
8.1 体内漫游
8.2 位置导航
8.3 功能巡航
8.4 细胞导航
8.5 体外导航

中篇一般纳米毒理学
第九章 纳米粒子的体内分布
9.1 大粒子的运动
9.2 血载纳米粒子的几何性捕获
9.3 纳米粒子体内分布与侵入途径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 纳米粒子的体内转运
10.1 粒子自无血液组织或间隙的清除
10.2 淋巴系统粒子的清除
10.3 血液中粒子的清除

第十一章 纳米粒子的细胞吞噬
11.1 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和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
11.2 血载粒子的吞噬
11.3 吞噬作用的避免和逃离

第十二章 纳米材料的免疫反应性
12.1 传统医疗植入材料
12.2 与植人材料表面的粘附性作用
12.3 纳米粒子的免疫反应性
12.4 全身和非特异性炎症
12.5 过敏和其他敏感性反应

第十三章 纳米粒子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13.1 血液凝固概述
13.2 凝血因子与抗凝血成分
13.3 凝血途径
13.4 纳米粒子或纳米表面对凝血过程的影响
13.5 纳米材料的抗凝血
13.6 调节控制

第十四章 纳米粒子的组织增生性反应
14.1 异物性肉芽肿反应
14.2 纳米粒子的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第十五章 纳米粒子的机械性损伤
15.1 食人纳米粒子的机械性损伤
15.2 吸入纳米粒子的机械性损伤
15.3 纳米粒子与人体上皮的相互作用
15.4 纳米粒子与血管的机械相容性
15.5 细胞外基质和组织细胞的机械相容性
15.6 非组织细胞的机械相容性
15.7 细胞膜和细胞内容物的机械相容性
15.8 纳米粒子和纳米机器人本身之间的机械相容性

第十六章 纳米粒子化学性损伤
16.1 金刚石
16.2 碳富勒烯和纳米碳管
16.3 其他形体碳
16.4 Tenon
16.5 蓝宝石、红宝石和铝
16.6 其他医用材料
16.7 纳米尺度物质与神经系统
16.8 血管内堵塞的化学
16.9 纳米排出物和漏出物

第十七章 纳米粒子的物理性损伤
17.1 纳米粒子与生物体间的热交换
17.2 纳米粒子电相容性
17.3 腐蚀降解效应

第十八章 纳米粒子的容积性损伤
18.1 躯体增容
18.2 血流增容
18.3 细胞增容
18.4 技术性增容

第十九章 纳米粒子其他病理性反应
19.1 致喷嚏作用
19.2 致恶心呕吐效应
19.3 前庭系统
19.4 更高级的中枢神经系统
19.5 化学感受区(CTZ)
19.6 纳米休克
19.7 纳米热

下篇纳米粒子环境毒理学
第二十章 粒子与大气复合污染
20.1 大气复合污染中的纳米粒子
20.2 纳米粒子在大气复合污染中的作用
20.3 气载纳米粒子的监测
20.4 粒子表面多相反应
20.5 颗粒物的健康效应
20.6 大气复合污染的调控原理
20.7 城市群大气污染

第二十一章 气溶胶粒子
21.1 大气颗粒物组成特征
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3 颗粒物来源解析
21.4 我国空气颗粒物中烃类物质来源
21.5 运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推测大气颗粒物中的PAHs
21.6 室内颗粒物暴露的来源解析
21.7 颗粒物与霾

第二十二章 自由基与颗粒物毒性
22.1 自由基
22.2 自由基与颗粒物的致病作用
22.3 Fenton反应与金属致损伤机制

第二十三章 粉尘粒子损伤及致病作用
23.1 粉尘来源
23.2 生产性粉尘的分类
23.3 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影响
23.4 肺组织对粉尘的清除机制
23.5 粉尘致病作用的影响因素
23.6 粉尘粒子的致病机制

第二十四章 常见粉尘粒子损伤
24.1 石英粉尘
24.2 煤矿粉尘
24.3 石棉

第二十五章 其他无机粉尘粒子损伤
25.1 滑石粉尘粒子
25.2 水泥粉尘
25.3 云母粉尘粒子
25.4 石墨粉尘粒子
25.5 炭黑粉尘粒子
25.6 陶瓷粉尘粒子
25.7 铸造粉尘粒子
25.8 含铝粉尘粒子
25.9 电焊烟尘粒子
25.10 金属粉尘粒子
25.11 人造矿物纤维

第二十六章 有机粉尘粒子损伤
26.1 有机粉尘来源
26.2 有机粉尘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26.3 有机粉尘对健康的影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