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入分析葛浩文中国文学英语翻译的特点、翻译策略与技巧,充分论证中国文学在翻译过程中的再创造空间,并试图解决中国文学到底应该如何“走出去”的问题。
本书以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翻译为个案,以文化翻译为理论基础,探讨葛浩文中国文学英语翻译的特点、翻译策略与技巧和在文学系统外部的影响下其译作封面的文化因素,充分论证中国文学在翻译过程中的再创造空间,进而解决中国文学到底应该如何“走出去”的问题。通过分析以莫言小说为代表的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现状,来厘清中国文学翻译的未来发展方向,使中国学者摆脱以语言转换为主导的传统翻译观的思想局限。建立对于中国文学外国译者的鼓励机制,通过增加翻译奖项的颁发、增进国外译者与中国作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完善针对外国译者开展的项目资金和培训平台等方式,使更多热爱中国文学的外国译者积极地投入到中国文学的译介中,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发扬光大,完成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伟大复兴。
精彩片段一:
《红高粱》最初于1986 年在《人民文学》杂志问世,1987 年,包括中篇小说《红高粱》在内的五部中篇组成《红高粱家族》,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推出。1993 年,《红高粱家族》英译本Red Sorghum 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被美籍华裔学者刘绍铭称为“近年英译中国文学的一大盛事”。在葛浩文的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本中,无论是对大众读者,还是对文学界来说,《红高粱家族》都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十几年来一直没有绝版,销量也最大。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进入世界文学的版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听凭外国文学界的判断,尽管让国人感到无可奈何,却也是目前无法改变的事实。《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的出版拉近了中国当代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的距离,这部小说在海外传播的成功,也使其不仅成为莫言在国内的代表作,亦成为他在海外的标识性作品之一。葛浩文先生曾多次毫不隐讳地直言,莫言是他最喜欢的中国当代作家。在他翻译的中国作家中,莫言的作品最多,迄今已翻译了莫言的八部长篇小说。事实上,正是在葛浩文和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大力推荐之下,在各界人士的多方努力之下,莫言才终于在2012 年跻身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名单,继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此看来,莫言小说在域外的译介与接受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关重要。
继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于1993 年在欧美同时出版,并被《今日世界文学》评为“1993 年全球最佳小说”之后,莫言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连续多年在国际上获奖不断,国际文学界对他的认可也与日俱增。莫言于201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一时间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一百余年来,大多数获奖作家都是用西方语言写作的,因而,翻译也就成为非英语国家的作家通往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通道。德国汉学家顾彬也认为实际上中国还有很多更好的作家,他们之所以没有名气,是由于他们没有遇到葛浩文这样优秀的译者,因此,他们的作品还没有被翻译成英文。.这些评论并非否定莫言小说创新的功绩,而在于印证翻译在莫言作品走向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当然,即使已被广泛翻译的作品,其作者并不一定就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内在素质才是作家能够取得成功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然而,优秀的翻译家却可以使这些作家的作品在域外传播得更快更广,并可以被更多的读者接受和认可。
精彩片段二:
二、异质文化之间的误释与误译
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文化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很难做到不出现误译。然而,误译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意为之的误译,另一类则是疏忽造成的误译。有意误译是指译者在进入异质文化模式时,出于某种目的或受到某种限制,而故意采取非对等的方式进行的翻译。此外,译者通过有意误译的方式进行翻译,目的在于寄寓或传递接受语境的某种特定需要,这也是葛浩文时常提及的译者在作品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挣扎与妥协。在下面的例子中,葛浩文考虑到中西方对待动物的文化差异,做了省译处理:
他确实是饿极了,顾不上细细品味,吞了狗眼,吸了狗脑,嚼了狗舌,啃了狗腮,把一碗酒喝得罄尽。
It was delicious. And he was ravenously hungry, so he dug in, eating quickly until the head and the wine were gone.
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喜欢的一种宠物,甚至被当作家庭成员。对于吃狗肉,很多西方读者很难接受。在原著中关于余占鳌吃狗头过程的描写过于细致,在中国读者看来,这表现了余占鳌作为土匪的豪爽,但在西方读者眼中却是不忍直视的行为。为此,葛浩文将这部分信息予以省译。
目 录
摘要 …………………………………………………………………………………1
引言 …………………………………………………………………………………4
第一章 文化翻译与中国文学 10
第一节 研究缘起 11
一、文化翻译与文学翻译 12
二、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 14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一、文化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二、葛浩文译作研究现状 24
三、莫言小说国内外研究现状 29
第二章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36
第一节 文化转向的历史背景 37
一、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 37
二、中国译介学的形成与发展 40
三、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42
第二节 西方文化翻译与中国译介学的结合 45
一、译介学:中国翻译史上的文化转向 45
二、译介学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冲突 47
三、文化转向与全球化 50
第三节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代表人物 52
一、苏珊·巴斯奈特的比较文学已死论 54
二、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控论 57
三、劳伦斯﹒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论 60
四、谢天振的创造性叛逆论 63
第三章 葛浩文的中国文学情结及其文化翻译观 67
第一节 葛浩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 68
一、葛浩文的萧红情结 68
二、葛浩文对其他中国现代作家的译介 73
第二节 葛浩文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 74
一、葛浩文对中国大陆文学作品的译介 75
二、葛浩文对台湾文学作品的译介 80
第三节 葛浩文的文化翻译观 82
一、忠实原则 83
二、读者意识 85
三、创造性叛逆 87
第四章 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文化翻译策略 91
第一节 译者的显身 92
一、译者显身的必要性 94
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98
第二节 译著对原著的改写策略 102
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悖论 103
二、异质文化之间的误释与误译 105
三、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108
第三节 葛浩文英文译作封面的文化翻译 111
一、莫言三部长篇小说葛浩文译本封面对比 113
二、莫言其他小说葛浩文译本封面分析 117
第五章 中国文学翻译未来发展的自由空间 123
第一节 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关系 123
一、世界文学的重新定义 124
二、华语语系文学带来的挑战 127
三、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129
第二节 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 134
一、文化软实力说 135
二、翻译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136
第三节 中国文学外译的发展远景及其途径 138
一、外国译者与中国学者交流平台的建立 138
二、翻译奖项的颁发与翻译专项基金的配备 139
三、针对外国译者相关培训的开展 144
结 论 147
参考文献 151
附 录 159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167
后 记……………………………………………………………………………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