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培育的新探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44059
  • 作      者:
    方创琳,毛其智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城市群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也是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主要承载地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阵地,城市群的发展主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更主导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未来。但中国城市群在选择与培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从科学的角度提出推进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技术路径和科学方案。基于这一意图,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14年12月20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
  《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培育的新探索》收集了论坛上近40多位在国际国内研究城市群方面最权威专家的学术观点与争论,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辨识了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基本标准、空间范围的识别方法、形成发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发展格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公共财政制度、综合协调机制、保障对策措施以及不同空间尺度城市群的发展重点,提出了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科学选择和分级梯度发展中国城市群的基本方案与对策建议,提出了重点建设5个国家级特大城市群、9个区域性中等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微小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设想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培育的新探索》:
  对我国城市发展而言,原有的低基础设施条件、初期工业化水平,大城市的发展空间必然选择摊大饼城市发展模式,这是符合我国城市发展和中国国情的经济增长规律的。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人口扩张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幸的是,京津冀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的摊大饼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导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重超载,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形成了交通拥堵、住房短缺、雾霾天气、水环境污染、区域发展失衡等诸多城市问题集中爆发的局面。当今社会由于城市的生产性功能不断弱化,服务和消费性功能逐步强化,于是在传统城市区域外围的郊区或半农业化区域、大城市高速公路交叉口、新形成的集商业、购物、娱乐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被称为边缘城市,一些注重科研、教育、创新活动,增长潜力不受制于城市规模而与弹性相关的网络城市等应运而生。同时,信息技术推进全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格局进一步形成,全球市场建立,世界产业结构发生重构与转移,形成新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化空间,呈现出“多中心一网络化一功能区一通道脊”的空间结构特征。毫无疑问,京津冀地区,特大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已经到了不得不向这两种空间结构转变的时候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和规模经济促进的集聚发展,必然要求我们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将有限的资源和发展动力投入到新型城市发展区上,这就是建设边缘城、自立新城,当然主要是指第三代、第四代“新城”。所谓第三波新城,就是以信息技术发育的知识经济为基础,从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性城市转向基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服务性城市,例如公司总部城市、创新中心、养老基地、后福特主义城市、边缘城市、网络城市和休闲旅游城市等。所谓第四波新城,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广泛的经济转型和空间转移、权力下放,将人力资本和全球一地方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新型城市,如文化城市、创意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科技城市、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等。对传统城市,需要从激化活力,提升抵御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能力,重构城市的恢复力和弹性力,表现为弹性城市(resilient city)的建设。基于这些认识,政府监管和遵循的原则就比较简单了,传统制造业和普通城镇遵循“路径依赖”发展就可以了,政府主要支持新产业、新空间、新类型的新城和新区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整个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也就耳目一新,可持续发展了。
  三、进行“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的城市化
  传统和创新是一个交互过程,我们不应该说“新型城镇化从顶层设计到下层建筑”导致一个阵痛过程,从发展的视角看,可以认为是“新常态”。创新推进发展,发展为主维持一个稳定时期,大家认为发展乏力了需要创新,走到一个新的发展周期。据此,我认为,只要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不变,这种变革会持续到我国基本实现城镇化和现代化,具体说城市化水平达到75%的时候。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根源是严重的出口导向性经济结构支撑体系、进城不进人的半城市化状态和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生态和城市病问题,必须改变这样的城镇化机制,走“内需拉动+空间转移发展”新型城镇化道路,打破条块分隔,系统分隔的限制,市场和政府同时发挥作用,将“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城镇化引到到“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的城市化,所有的障碍应该都可以被清除。
  四、京津冀一体化首要的就是要解决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不平衡
  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但是我不认为“京津冀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因为它要比伦敦、柏林、纽约、东京和洛杉矶都有更好的区域水资源基础和国家政治制度保障,建设北京世界城市不能因所谓的“水资源”而半途而废。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给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水环境保护分属三个主管部门,城建部门管辖的给水工程成为弱势部门,至今只是建立了水源保护区并未建设水源涵养区,只注重了利用没有注重涵养,很多水在没有成为资源时就已经白白浪费了。出现了水源短缺,有采取长距离调水,打破了国家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京津冀一体化首要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解决北京和天津的水资源问题,国家就曾协同京津冀三省市建设了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在一段时间内,实现了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为京津冀三个省市供水。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北京水资源需求量迅速增长,密云水库不再向河北和天津供水,河北省放弃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每年9亿立方米的用水分享权,还因1983年引滦人津工程启动后每年向严重缺水的天津供水10亿立方米,同时受水源保护区影响限制区域产业和经济布局,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慢于一般地区500/0以上,逐渐形成了环首都圈贫困带。
  ……
展开
目录
前言
城市群发展需要从复杂性科学视角吸纳众智
城市群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
在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在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在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在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开幕上的讲话
京津冀大城市群各部分功能定位及其协调发展
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精细化确定与淮海城市群建设
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四大合理性
发展城市群应推动全国城填化的健康发展
城市群发展要兼顾地区平衡和产业升级
城市群不可作为一种特定的利益主体
进行“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的城市化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使命与责任
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群的主体形态地位与空间科学组织
城市群应带着镣铐有约束地发展
中国城市群研究的若干问题
中国城市群的选择与空间组织格局探索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探索
城市群:城镇化的主要载体
中国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与展望
长江三角洲世界超级城市群的一体与扩围探索
珠江三角洲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思考
辽中南城市群基本特征及面临的问题——关于空间割裂与整合的思考
哈长城市群的识别与培育
城市群整合的归宿:大都市地区
中原城市群的构建、迷失和反思
培育型城市群划界与空间培育战略——以哈长城市群为例
关中城市群建设与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城市群发展是一个自然自需过程
城市群要突出城乡协同发展并治城乡病
城市群发展要有全新的理念和认知
城市群发展要考虑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城市群发展要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
城市群到底应该有多少及淮海城市群的建设
城市群发展演化的耗散结构思考
城市群划分的目的与基本组成单元
城市群的实体空间和政策空间
城市群发展应该因地制宜分类引导
城市群就是“巨无霸”的城市地区
加快打造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城市群
在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
新常态下中国城市群的科学选择与分级培育——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商层论坛成果简报
中国城市群科学选择与分级发展的争鸣及探索——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观点综述
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我国将分三类打造20个城市群
城市群,尊重规律逐步推进
城市群,时代发展大主题
城市群,21世纪中国发展新的增长极
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