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饮食文化史.黄河下游地区卷.Volume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995103
  • 作      者:
    赵荣光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饮食文化史(黄河下游地区卷)》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中带有统领性的课题,是填补空白之作。由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励精图治,历经二十多年才得以完成。多学科、大跨度、高难度,学术思想新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工程。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史(黄河下游地区卷)》承载了中国五千年丰厚深湛的农业文明。每个分卷都是一部区域饮食文化通史,脉络清晰,内容厚重。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启迪文明,继往开来,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画卷。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饮食文化史(黄河下游地区卷)》:
  一月:“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宝尊,无小无女……,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正月初一是最为重要的祭祀日,由家长带领妻儿老小,向祖先进酒降神。此后,全家无论尊卑和男女老少,都要列次序坐在最高辈长者面前,然后由晚辈们分别依次向长辈敬献椒柏酒,举杯敬祝长辈吉祥长寿,全家其乐融融。其中,正月元旦日敬献椒柏酒,花椒象征着玉衡星精,祝长辈和祖辈长寿。
  二月:“祀太社之日,荐韭卵于祖祢。前期齐、馔、扫涤,如正祀焉。其夕又案冢薄馔饲具,厥明于冢上荐之……”二月在农村的太社按日子进行祭祀,应劭《风俗通义》卷八中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后世的土地庙,就是当时的“里社”,前称“里社”“祀太社之日”(后世称的“社日”,即是立春后在二月内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向祖先献祭鸡蛋、韭菜,提前准备祀馔。当日晚上,又在祖坟前列供桌上供,第二天天明去坟上祭祀,如果这一天不是祭祖的好日子,或有其他急事,则可以请巫师另选日上坟祭祖。
  三月:“是月也,冬谷或尽,椹麦未熟,乃顺阳布德,振瞻匮令,务先九族,自亲者始。无或蕴财,忍人之穷。”在《四民月令》中,作者劝人积德行善,这个月份正是秋冬积存的粮食可能快要吃完,而桑椹和冬麦尚未成熟之际,粮贮多的人应当多以仁德之心去怜恤缺粮受饥之人。先关照本家的九族亲戚,由亲缘近者开始帮助缺粮人家。不要为了自己家积攒钱粮,而忍心看别人受穷挨饿。反映了那时春荒造成农历二三月挨饿是普遍的事。同时也说明由于本地区广种桑树,每年“桑椹红”正是穷人春粮尽之日,桑椹正可疗饥救急,由此可见一斑。
  四月:“是月也,可作枣精,以御宾客。”
  汉代黄河下游地区桑蚕为农家重要副业。每年桑蚕吐丝做茧、缫丝之后,农家都有大量的弃蛹,可知汉代蚕蛹可能早已成为普遍的季节性农家副产佳肴。在《齐民要术》卷三《杂说》篇中引《四民月令》四月篇,其原文作:“是月也,可作弃蛹,以御宾客。”但校释作者在注释中说:“弃蛹”应是“枣精”的误写,并因此将《四民月令校释》乃至转引《四民月令》的《齐民要术》相应处均作如是改动。但笔者以为此处改动有误,其理由有五点:
  其一,《四民月令》四月篇中指出:四月“蚕入簇,茧既入簇,趣缫剖绵”,说明农历四月正值切开蚕茧取得蚕丝的加工季节,养蚕人家必然都会获得大量的蚕蛹,崔窘将其称之为“弃蛹”,是比之于蚕茧壳为缫丝的原料——主要的收获目的而言是恰当的,但是蚕蛹毕竟是大量的副产可食之物。况且味美可食,如何能任意弃之呢?
  其二,蚕农人家,多在农村,家境多不宽裕,未必在平时招待得起许多宾客,所以,一旦当自己养蚕而获得许多蚕蛹又一时吃不完时,而这个季节蚕蛹又易于腐败(当时可能尚未掌握腌渍制作方法),或因缫丝工作忙而无暇顾及,于是就会去请一些友人亲戚来,饱餐一顿烹调鲜美的蚕蛹,并同时表示感谢友邻们平时对于自己家事的帮助之情,这种举动,于古于今均在情理中。既然写入《四民月令》,就说明养蚕户的这种应季饮食活动,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食俗。
  其三,当时的广大农民限于家计,平时多以粮菜为餐,在他们日常饮食结构中,动物类食品所占比例极少,蚕蛹虽然不算高贵食品,但是其中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经过烹调,毕竟比菜粥美味得多,用以“御宾客”也是说得过去的菜肴。时至今日,在黄河下游地区各地,蚕蛹在酒席上仍然很受欢迎。试想在食物并不十分充足的两千年之前,农民是绝对不会将蚕蛹轻易地抛弃而不食用的。
  其四,该书校释者认为御宾客用“弃蛹”似乎不妥,而将“弃蛹”改为“枣精”,笔者认为缺少根据又不符合情理。因为在农历四月,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值初夏,是各种菜蔬均很丰富的季节,招待宾客时却要摆上“熟的米屑掺有干枣泥”的“枣糟”冲熟成粥来招待客人,确实不合时宜。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史前时期
第一节 氏族社会时期的饮食风貌
一、开始出现农业的后李文化
二、以鼎进食的北辛文化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的饮食风貌
一、以粟和黍为主要农作物
二、生产工具和饮食器具种类丰富
三、地域性饮食文化特征明显
第三节 龙山文化的饮食风貌
一、农作物种类增多
二、生产工具和饮食器具制作更为精细
三、禽畜饲养数量增加

第三章 先秦时期
第一节 饮食原料生产的发展
一、粮食作物的种类和产量有所增加
二、蔬果作物的种类很多
三、畜牧与海洋渔猎业趋于成熟
第二节 食物加工技术的进步
一、主食形态增多
二、酱文化特点的形成
三、“周八珍”中体现的烹饪技术
四、饮食器具的社会象征
第三节 进食方式的演进
一、手食方式的遗存
二、餐匙进食的普及
三、箸食的出现
四、席地而食
第四节 孔孟食道与饮食礼俗的建立
一、孔孟食道的建立
二、中国饮食礼俗的建立
三、诸子饮食思想
四、饮酒礼俗的建立

第四章 秦汉时期
第一节 食物种类丰富
一、主要农作物品种以及小麦成为主食
二、蔬果作物资源丰富
三、肉类来源稳定
第二节 食物加工技术的改进
一、旋转磨开始出现
二、主食以面食为主、粒食为辅
三、肉食加工技术增多
四、蔬菜加工技术多样
五、调味品加工
六、制曲酿酒技术的进步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
第七章 北宋金元时期
第八章 明朝时期
第九章 清朝时期
第十章 中华民国时期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编辑手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