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微型城市和生态
人的活动和城市建设不可能不破坏大自然,问题是如何少破坏。因此,讲生态城市,首先要讲的是生态的方式,其次才是生态技术。
提倡城市要有生态的方式,首先得向农村学习,而不是相反。农村的生活模式,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在同一空间进行。农村的经济,是循环经济、整体经济。比如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废物利用、可以饲养家畜,等等,接近于自给自足的、生态模式。这种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了利用率。
沿着这个思路,城市规划思想的转变首先要否定的是“功能分区”,这是极不生态的方式,市民奔波于不同的功能区块之间,人的生活围着既定的城市功能转,人困马乏,极不经济。城市应该按照人的生产、生活、生态需要来规划。城市居民的日常工作和居住、购物、运动等生活应按照就近安排的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出行。只有当居民需要到城市一级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歌剧院、音乐厅、市级展览馆等,才需出行。减少汽车的使用,使高效的公共交通成为可能。这就是生态的规划方式。
这就产生了微型城市模式。微型城市,就是一个“超级建筑”,里面有居住,有办公,有购物,有娱乐,有餐厅,有酒店,甚至有托儿所、医院等。根据不同的周边环境,来设置其功能的复合度。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可以不出大楼,或者就近,就能满足一般性的生活需求。作为开发,微型城市是功能复合、高密度、高效集约的开发模式,完全超越了大楼的概念。这种模式的深化,也会导致微型城市内部功能的融合,有着广阔的前景。
在这种高度集约的微型城市里,各种生态的技术包括太阳能等新能源、生物降解和循环利用新技术得到用武之地。微型城市的生态方式,在未来,甚至可以和现代农业结合,发展城市垂直农业,进一步向自给自足发展,实现自我循环。因为对环境污染最大、对生态多样性破坏最严重的恰恰是农业(尤其是高强度的农业生产),因此,减轻农村的农业生产压力,就是减轻生态压力。这就在更大的视野里,达成生态方式。
因此,微型城市,是“生态城市”的初级阶段。生态城市,才是我们的方向。有“生态城之父”之称的芬兰人艾洛.帕罗海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态城市的生活图景:
在生态城中,大多数居民消费的食物是他们在自己的城市中生产的,有机废物可以通过组合和生化制造进行再循环;生态城包括根据田地而调整的建筑区域、商务森林和公园式的自然保护区;城区的一大部分保留用于太阳能、风能发电、岩土热泵、生物发电,生物发电会向大气中散发二氧化碳,但植物又从大气中吸收了碳,所以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平衡,大气中碳的负担也不会再继续增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