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松下幸之助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第一本书
2.稻盛和夫多次在公开场合称松下幸之助是其老师。
3.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集团代表董事、副社长,中国东北亚公司总裁、CEO本间哲朗真诚推荐。
4.水库式经营、自来水哲学、玻璃式经营、事业部制的思想原点。
5.经营者、职场人必备的案头书。
松下幸之助的哲学是松下幸之助全部思想的源泉,是经营企业,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初心,更是他不畏困苦勇夺时代先机实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秘诀。它是读者学习松下幸之助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和经营理念的必读书。
本书共五章,包括自然和宇宙、人类、人生、社会和政治,共40小节,松下幸之助围绕着“人应该如何生存,应该如何实现繁荣”这一主题,以人为中心论述了何谓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基础问题,提出了万物和谐的观点,探讨了判断事物的标准以及思维方式。
松下幸之助的哲学是源于实践的,是实用价值的,是具有亚洲特色的哲学思考。他着眼于人的发展,依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提出了较为完备的世界观、人类观,而且论述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和谐的本质
世间万物都按照宇宙的秩序保持着和谐,只要人类顺应这个秩序就能营造和谐的生活。
和谐绝不是妥协或者合谋,而是要顺应真理,遵从天赋。
对于“和谐”,我们不能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还必须通过训练将其活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期待实现繁荣、和平和幸福。
妥协不是真正的和谐
我们的生活往往很容易受囚于自我。相信自己的想法绝对正确,这种信念在有的时候是必要的。但我们也不要忘记怀谦虚之心,时时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别人的教诲。如果失去了这份谦逊,就会变成世人常说的过分强调“自我”的人,导致纷争不断,被人疏远。一意孤行则狭隘死板,自以为是则冲突四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冲突就是源于一意孤行和自以为是。
一意孤行、自以为是,社会生活就无法顺利进行。于是乎,妥协或合谋便应运而生。
当然,在推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妥协或合谋有时候也可能是必要的,但这不是真正的和谐。妥协,是就算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也不得不迁就对方而屈从的一种态度。这里面势必存在着不公和不满,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放弃,而且也隐藏着只要一有机会就恢复自己的主张的企图。所以这不能叫作真正的和谐,也就是说,这不是一条所有人各得其所的生活道路。
我们要摒弃妥协和合谋的模糊态度,营造一种让所有事物发挥作用的真正的和谐社会。我们必须进一步地深入思考,比起妥协,什么才是和谐的本质?
我们一直在说和谐,但和谐指的究竟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万事万物在一定的秩序下各自安身立命,各得其所。比如,天体之所以和谐,是因为太阳、月亮、地球以及其他无数的星球之间存在一个秩序,大家都按照这个秩序有规律地运行。同样地,我们人类,亲子和谐、夫妇和谐指的就是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在夫妻之间存在着各自的秩序,大家都在这个秩序下各得其所。所谓和谐社会,指的是每个人都守住本分,遵守社会秩序,相互帮助。
所以,要实现真正的和谐,就必须先建立起正确的秩序。说到秩序,应将万事万物都包含其中。错误的社会秩序,就算所有的人都遵守它,因为并没有包含每个个体,所以不能叫作真正的和谐。而且,这里面还包含了不公、不满。总有一天这种不满会大爆发,最终无法期待实现永恒的和谐。
比如,在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和教会长期欺压民众。这种状态就是一种社会秩序,并且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秩序还被认为是维护了和谐的。由于它是违背自然的、不公平的,最终引爆了法国大革命。我们日本也是一样,以前以天皇为中心,隐藏在其光芒下的阴暗处的极端军部独裁政治得以推行。虽然国民心有不满,但还是遵守了这个秩序,然而日本最终走上了战争的不归路,并遭受战败,这个错误的社会秩序也就瓦解得无影无踪。
像上述这样在错误的秩序下,事物只不过是看起来和谐,绝对不是真正的和谐,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崩溃。如果我们期望真正的和谐,永远的和谐,那必须找到没有错误的、符合真理的秩序。
——摘自《天心:松下幸之助的哲学》第25-28页
第一章 自然·宇宙
繁荣的根基
生成发展
大义的意义
和谐的本质
大自然的恩惠
素直之心
第二章 人 类
人类的目的
人类的天命
人性
理性与本能
善与恶
欲望的善恶
信任与理解
杀生的含义
第三章 人 生
人生的意义
天分的自觉
人的成功
礼的本义
信仰的理想状态(一)
信仰的理想状态(二)
礼与修养教育
烦恼的本质
健康的原理
第四章 社 会
繁荣的社会
国家与世界
国民生活的意义
和谐思想
经济的目的
生产和消费
财富的本质
学问的使命
教育的根本
文化的意义
第五章 政 治
政治的要诀
民主主义的本质
政治的责任
政治家的职责
公职人员的待遇
税收的公平
宪法的渊源
稻盛和夫在《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中说:“幸之助先生经常反复念叨‘自己并没有学问’,以这种谦虚的态度,时刻准备着从周围人那里汲取智慧。他凭借耳听心记所得的学问,逐步积累智慧。以此为基础,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他并没有怎么受过学校教育,可为何能够创立松下集团呢?我认为,他这种好学与创新的态度,正是其成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