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尼采治焦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474711
  • 作      者:
    (德)尼采,(西)艾伦·波西著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尼采治焦虑》内容特色如下:
  1、 本书的宗旨是:消除压力,教读者理解生命恆有的困境和解脫之道。本书的精髓是:鼓励人类日渐向上。
  简短的每日哲学系列课程,目的就是要帮助你在彷徨无助时能够作出抉择,喘一口气,削弱琐事的重要性,重新回到自己的轨道。教我们如何把哲学运用在治疗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中。
  2、99句智慧箴言,7天治愈浮躁的你。
  与尼采别的著作相比,这本书不是全篇的励志哲言,而是根据不同的“精神患者”探讨生命中的焦虑与困扰,帮其揪出根源“对症下药”。最终将人们从盲目及幻觉中拯救出来。教我们把哲学运用在治疗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从迷惑中解脱,开启智慧。
  3、这是一本摆脱焦虑、静心安神心灵读本。
  “焦虑”是当今的时代病,职场中、生活中、个人情感中,这种状态愈来愈强烈。用尼采哲学来治愈焦虑,帮助读者从人生的牛角尖中解脱出来,滋补受伤的灵魂。并使高压人群恢复平静。
  4、每天一小时,轻松汲取人生智慧,使自己内心强大平静,焦虑、烦躁、迷茫等负面情绪一扫而空!
  尼采认为光靠心理咨询以及药物并不能解决人心的“低气压”也无法让人们停止害怕死亡。实际上人们并不需要吃药,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让自己想通的工具。

展开
作者简介

  尼采,1844年出生于洛肯的一个牧师之家。他自幼性情孤僻,多愁善感,纤弱的身体使他产生了一种深沉的自卑感。他的生活, 除了靠巴塞尔大学的一笔退休金外,还得依赖几个朋友的善心,以及一些陌生人的陪伴。缺钱、孤寂、没有朋友——这一切都激发出尼采内心世界的自觉意识和无力感。因此他一生都在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强化自身的力量。
  他是一位充满激情而又疯狂的天才,他能在一个瞬间便能征服一个人的灵魂。他的哲学思想在德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最高的知名度。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受到希特勒的狂热崇拜。希特勒曾将尼采引以为德意志民族的骄傲,并将尼采的作品赠送给墨索里尼阅读。同是尼采也引起鲁迅、梁启超、纪伯纶等人的强烈共鸣。其主要作品有:《权力意志》《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偶像的黄昏》《悲剧的诞生》《尼采诗歌》等。一般人对于尼采总有种孤傲、 愤世嫉俗的印象,但也只有知道深渊幽暗的人才能明白璀璨的极致。说白了就是唯有智者才能不带成见地走进他的世界。


  艾伦·波希,西班牙职业规划专家,个人成长教练。担任西班牙最大一家出版社的自助类图书顾问.同时他也是一位哲学家或者称之为自由思想者,其思想的透彻和真诚,使他在读者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作品《尼采治焦虑》《王尔德邀你享乐》《卡夫卡懂你的心》系列图书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尼采治焦虑》。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售出巴西、西班牙、法国、希腊、葡萄牙、土耳其、韩国、中国台湾版权。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必须解决焦虑,否则将成为他人的奴隶!
  尼采说:“只有知道生命意义的人才懂得如何面对。”
  在西班牙职业规划专家艾伦·波希看来,焦虑的痛苦,只有焦虑者自己能懂——尼采本身就是一名焦虑症患者,他深受其害,亦深知其苦。然而,尼采的超绝智慧和哲学思辨,让他能超越自身的痛苦,从哲学的高度更为清醒地看待焦虑本身。
  艾伦·波希以西方流行的哲学治疗法为基础,从尼采著作中提取99则智慧箴言,帮助我们解决压力与困扰,拯救盲目与幻觉,治疗焦虑与绝望。面对这样一本书,你只需要打开心胸,直面内心的问题本身,在书中静静地寻找答案。

展开
精彩书摘

  01 只有知道生命意义的人才懂得如何面对。
  当我们迷失人生的方向时,压力和迷惘也就随之而来。整日忙碌的我们被“不知为何而战”的感觉鲸吞蚕食了能量,而唯一的因应之道便是为自己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在我们高兴的时候也在我们难过的时候,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赋予意义。
  关于这一点,维克多·法兰克认为:只要我们能发掘出自己生命的意义,就足以让我们度过绝大多数的苦难。而意义治疗法就是以这个概念发展出来的:与其让患者沉湎于过去,不如找出在当下他们所拥有、所能做的事物。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每天都有个理由从床上爬起来。
  对自己的存在无法感到满足的人,他们的问题往往是在于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而要解决这个困境的第一步,便要让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想往哪个方向走。
  和法兰克一样,尼采也同样强调“生命的意义”的重要性,而且还比法兰克早了半个世纪。当我们的生命有了意义,所有付出的努力都将不再是单纯的劳动,而是迈向我们既定目标必要的步伐。
  02 一生中总有断断续续的幸福片段,但永恒的快乐并不存在。
  幸福十分脆弱也反复无常,唯有特定的时刻才会昙花一现;倘若我们一直处于幸福的状态下,那幸福将失去本身的意义,只有透过幸与不幸的对比我们才能明确地感受它的存在。
  经历了一整个星期的阴雨天后,突然放晴的天空就像是造物主的奇迹;同样地,当我们从最悲切的伤痛中走出来时,就能够体验最璀璨的喜悦。快乐与忧愁是互补的,它们需要彼此的存在才能发挥到极致,就如心中的郁结不会是永存的,而幸福也不是百年不朽的。
  现今的社会压力来源之一就是认为我们有义务要时时刻刻、在任何地方都必须保持着笑容,但是否决自身的悲伤只会让我们寄托于药物、精神治疗或者其他没有实质用处的事物,不愿强颜欢笑难道是一种耻辱吗?
  对于这幼稚又虚假的看法,尼采提醒我们:幸福快乐只是一瞬间的存在,如果我们不断地装模作样,用力地掩盖悲伤,便很有可能把这能够支撑我们在这艰难的道路上继续往前走的那一瞬间也一并抹杀掉。
  03 我们能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是因为它对我们不带偏见。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似乎已经习惯于“不自然”了。虽然我们身处在自己的星球之上,却时常让我们感觉自己并不属于这里。纵使文化与文明已经渐渐取代了我们内心动物的本能,但仍无法断绝我们与大自然之间的连结。
  我们都在都市丛林中居住太久,因工作而过度操劳,要消除种种的不适,让自己徜徉在大自然温柔的怀抱中两三天,比一直服用药物要来得有效的多。
  土壤的气息与清新的空气,打破寂静的只有周遭小动物们的吱吱喳喳,在大自然中我们得以和自己遗忘许久的本质再度相遇。
  诚如尼采所说,我们由于在乎别人的想法而不得不在城市中扮演着某个角色,但当我们重回大自然的怀抱时,我们可以重新做回自己,卸下不必要的粉饰,抛去无谓的说话、行为方式,只要让自己随着它的指引,走进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将在那里发现一泓宁静的清泉。
  04  永生是必须付出巨大代价的,其代价就是得在活着的时候不断历经死亡。
  尼采提醒我们,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多次死亡,因为从一个阶段迈进下一个阶段就意味着上一个阶段的自己死亡,而在下一个阶段重生。
  生命中阶段式的跳跃正是许多部落所遵循的“传承仪式”,但这个仪式却被文明社会渐渐地淡忘了。
  人类学家乔瑟普·玛利亚·法利格拉曾说过:“排除宗教因素的话,第一次的圣餐礼就是一种仪式。它象征孩童迈向青春期的一道门,大人们会在圣餐礼之后买第一件长裤给孩子,因为他们已经是小大人了。在圣餐礼之后,小大人们将被获准独自上街,而在圣餐礼之前,就算是去面包店买面包也仍需要大人的陪同。为此,他的教父也会为他开立第一个银行账户。此外,男孩也会在圣餐礼后得到第一支手表,象征着他必须像大人般做好时间管理。”
  为了觉知到自己生命中的重生,你可以拿张纸记录下每个阶段的巅峰与阶段之间的仪式,然后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个大问题:“下一段生命,我要在哪里重生?”
  05  不幸才能让人感觉高人一筹,所以当你称赞别人“你真是幸福”的同时,他们往往还是在抱怨着。
  我们似乎经常发现最原始民族的部落,相较于现今的西方世界,都较为欣然自乐。为什么那些家徒四壁甚至一无所有的人要比那些富有的人更能保持愉快的心情?
  如同尼采所指出的:“会不会这些抱怨就是在文明社会中区分你我的标记?”
  无论是在工作场所、咖啡厅或是餐桌上,你会发现抱怨是无穷无尽的:物价指数上升、城市里的噪音、污染都能成为抱怨的点。我们仿佛是把抱怨当成一种休闲运动,却从来不试着想要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这些种种怨言总会在最后转变为焦虑或压力。
  但重点是,压力并非来自于我们所处的环境,而是来自于我们对于环境的解读。也许幸福的秘诀就是不要再挂心于那些我们无能为力的因素或统计资料,学学印地安人的乐天知命吧!
  06 我们的珍宝藏于知识的巢中。我们总是忙碌于我们的知识,如同有翅的生物生来便会收集心灵的蜜。
  如同亚瑟·叔本华,尼采在年轻时也对汇聚了东方思想的印度哲学深感兴趣。
  承继内在的真理,了解心灵是唯一使我们成为人类的工具,拉玛那·马哈希或许是最后一位研究这方面的大师。
  拉玛那鼓励弟子们探究“我是谁?”这个问题,而在发现癌细胞在自己体内蔓延时,他更安抚弟子,“我哪里都不去,我能去哪呢?”
  如同尼采用蜂飞入巢中使蜜更加纯粹来譬喻我们的觉知,拉玛那也这么描述自我的探索之旅:“如同人们在腰间系上石块,沉入海底采集珍珠,我们也要潜入自身深处,寻找真我的珍珠。”
  要探寻这颗珍珠,我们不需要去印度朝圣,也不需要做任何灵修的练习,只要平和地深观内在即可。
  07  再粗俗的文字、再鄙陋的言语都比沉默来得有礼。
  绝大多数的冷战导火线都源于沉默而非争吵。
  想象一下,你的朋友因为你忘了他的生日而感到不高兴,于是就不跟你说话了。他原本可以直接跟你说:“嘿,你是不是忘记昨天是什么日子了?”
  事实上,你只是粗心了点而已,但你的朋友却认为这是你不重视他的表现,所以他就用沉默来惩罚你;最后,因为你的朋友突然开始不接你电话,跟你讲话的口气也非常差,所以你也开始生气了。
  这样的场面听起来很幼稚,但却比你想象中还要更常发生。有多少情侣会需要好几个礼拜甚至好几个月的时间来解开彼此之间的误会?职场上许多冲突不也是因为拒绝沟通而导致的吗?
  在紧张的人际关系之中,没有及时解释清楚非但会造成我们的压力,更会使误解的情况越来越糟,最后招致对我们不利的流言蜚语。
  尼采认为,也许我们无法很精确地阐明我们的意见,但表达出我们的感受绝对比用沉默伤害对方要好。
  08  你的荣耀无法改变你的起点,但却能决定你的终点。
  如同我们在第一节所说的,最快乐、最有成就的往往是那些清楚自己方向的人,尽管我们的目标可能远大、可能渺小,但当活着有了目标,我们的存在便无疑地有了价值。
  当我们专注于我们的生活时,无论我们的出身有多么卑微、过去曾犯过多少错,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如同《古兰经》所说:“神在乎的不是过去的你,而是从现在开始的你。”
  只要一张图表就能让我们看清并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请你试着:
  · 在纸的中央画出一条垂直的线。
  · 在纸的左边写下迄今你做了哪些事。
  · 在纸的右边写下从此刻起你打算做哪些事。
  · 在底下写下你应该要采取哪些步骤来完成这些事。
  · 现在就开始做吧!
  09  认为自己完美无缺的人,必定是心灵上的白痴。
  拥有意识是人类的特征,不完美更是我们的特点。看看报纸就知道,人们每天都花了大把的时间在弥补过去犯下的错误,而不去创造新的、有价值的事物。
  如果我们能够承认不完美乃是人类的天性,我们便能更谦虚,更加认识到我们眼前进步的空间有多大,因为所有的失败或错误都是在教导我们该如何精益求精。
  完美主义者经常因为不完美的表现而受挫,进而将过错怪罪在别人的身上,同时也无法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指正。
  为此,尼采给予我们心灵上的建议是:不要奢望十全十美,只要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就够了。
  日本的“侘寂”这个词所指的就是不完美的艺术:在那些不完整、不对称或是逐渐凋零的事物中,都有一种属于生命的美感,这种对自然的向往让它们在不完美中变得完美。
  10  如果有人认为告诉我们他的秘密就有权获得我们的信任,这是大错特错的,这种行为不会赋予他这种权力。
  信息就是力量,媒体从业人员或许尤其对这句话感同身受,因为话语实在太重要了,关于说什么、对谁说,这两点我们更该衡量再三。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交浅言深的人,让我们突然就参与了他的生命。虽然这种行为可以理解成信任的一种表现,但是成为他人的心腹却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成为对方小圈圈里的人,意味着你有了和他一同走下去的责任。换句话说,在那一刻我们突然被迫成为观众,看着那个原本与我们无关的世界。
  获得他人的信任不单单会造成我们的压力,它还伴随着某种程度的危险。因而尼采告诫我们:期待对方和你抱持着同样的信任感,往往会导致关系的破裂。
  因此,我们在倾听的时候必须格外小心,而在开口说话的时候,也要尽量将我们的心声吐露给真正亲密的人。
  ……

展开
目录

序言 / 每天一句静心箴言    

壹 / 觉知生命中的重生               

贰 / 让行为为你发声    

叁 / 思想造就灵魂

肆 / 触及心灵的践行之悟    

伍 / 自由与爱密不可分

陆 / 唤醒最高的智慧    

柒 / 冥想就是创造

捌 / 生活中的小确幸    

玖 / 对抗焦虑与恐惧    

拾 / 幸福的处方笺

尾章 / 治疗焦虑的哲学疗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