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美学角度讲述人们随着人生的时间变化,心灵美学的各种变迁,可谓独树一帜。
一是描述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现象学的方法。美学是关于我们的感性的,是心灵的现象,所以,我们需要“回到事情本身”,用感性的方式描述感性,用情性的体悟直观情性。否则,就会丧失感觉和情感的原初情景。二是叙述的方法,就是把我们的整个的人生总结成一些“情节”,分成不同的阶段,截取我们整个人生的关节点,把握我们情性发展之“节点”、“节奏”和“节律”,把我们人生情感的关键环节、跌宕情节记录下来,叙述出来。三是反省、探索的方法,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把人生感觉、人生情感、人生经验描述出来,叙述出来,而且,在描述和叙述的过程中,还要用人类“饱经沧桑”的知识和智慧来打量。我们探索的,是个体的精神现象,是心灵的美学历程,是岁月的投影和生存的素描,是存在与时间的情灵维度。这就是属于所有人的“心灵美学”。
☆ 版式优美,装帧别致,是一本将美学的“大美”之书。
正文用纸典雅,阅读时候纸面的颜色带给你美的享受;版式舒朗、章节段落错落有致,即使阅读久了也不会感到累。
装帧设计上,用抽象元素来突出哲学与人生的含义,力求用简洁的设计和装帧来呼应文中的情性美学的味道。
从人的生存发展来研究心灵的美学历程,既具有古典美学的论域,又具有当代生存论美学的亲证色彩。主要是个体心灵的哲学探讨,包括人生的各个阶段,从生活的多种侧面和层面来观察、叙述和思考人的心灵发展的美学意蕴。主要章节包括:重生与反省、道始于情、开辟鸿蒙、道可道非常道、兴于诗、卑微视角、少年情怀、残酷青春、爱情悖论、抗争与沉沦、中年危机、“耳顺”心境、退隐自在、无欲从心、纵浪大化、归零与通灵。
绪论 时间与存在
一、 心灵与软、硬
人生中总有这样的时刻,一刹那电闪雷鸣,风狂雨骤,一切被照亮——陷入可怕的清醒;一切被遮蔽,有如电脑黑屏,内在的光亮突然关闭,绝望笼罩;心灵经受严峻的考验。这时,一切外在的成败得失,都失去了分量,无济于事。内心之中那根脆弱的弦,决定着一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著名演员张国荣,都是在世人眼中辉煌的成就和光环下,自杀身亡。在任何人的心灵之中,都有这样一根脆弱的弦,它是由我们的情感、意志、理性“纠结”而成的,或许,只有用“心灵”这个词,才能够表达出它的感性、灵性,和微妙、复杂的构成。美学,主要研究的就是心灵中这根“脆弱的弦”,就是包含着无穷内涵的心灵本体。
在那样的特定时刻,即德国大诗人里尔克所说的“严重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会想反省、审视自己的人生,尤其是自己的心灵。可以说,心灵以心灵本身为对象,进行自我观照和反省,本身就是心灵的本质特征;守护、护持、安顿、升华心灵,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人类文化的精华,也正是由此而显现。文学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那些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从《离骚》到《红楼梦》,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到卢梭的《忏悔录》,从《堂吉诃德》到《城堡》、《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都是如此;哲学史上,那些大哲学家同样是深刻反省自己的心灵,进而“为天地立心”;更不必说,那些宗教经典,则是人类心灵的终极关切的产物。也许,我们可以说,人类文化的重要成果,都是心灵在某些“严重的时刻”产生的,是精神危机的产物。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句话,和西方哲学家把情感叫做“内在的感性”颇为相似,都是说,人心之中,有着像人的肉体一样感觉一切事物感性特征的能力。人心具有感性特征,而不是理性的“机器”。一方面,说明人心之中情感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说明心灵的内在感性和外在的感性——肉体一样,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在这个方面,毋宁说,人心之中,其实是有着生物性的“本能”的。这,就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了深刻的联系。
当然,这句话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其实是说,人的心灵是像肉体一样,是软弱的,是会“疼”的。“心软”才会“心疼”。情性的心灵,是有着柔和而敏感的特质的。“心疼”是汉语中用来表达最温柔的爱的。为什么呢?它是说,心灵具有深切的感知疼痛的能力,为对方而疼痛,而痛苦,对方在自己的心中才具有真正的、血肉相连的位置。所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其实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对方“心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的道德感、伦理精神,是和人是感性的人、情感的人这个基本规定分不开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也可以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规定了人的情爱能力和人的心灵秩序。也许,你也可以说,人心是肉长的,难道动物的“心”不是么?动物也有伦理属性。这个问题,我们在此不做深究。但是,“心疼”的能力,也正是我们人类与万物沟通的基础,是我们与万物产生“生命共感”的基础。因此,也是我们审美精神的根基。
但是,现代学术,无论是政治学、经济学,还是社会学,都有“理性人”的假设。在社会科学中,人是“硬心” 的。“心硬”,是理性人的特征。那么,作为“计算机”、“理性人”的我们,会不会“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把我们“人心”最根本的东西丢掉呢?或者说,人的理性能力,是否来自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个感性特征呢?这个问题,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做了深刻的探索。康德指出,人的理性能力,最终是建立在人的感性能力,甚至可以说,是建立在人的感性局限的基础上的。人心具有的时间感、空间感,即内感官、外感官,决定着人类的认识能力。就此而言,“人心”都是“肉”长的,可以打消人追求“无限”的僭妄,从而告诉我们,人不是“上帝”,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是“机器”,这也正是“人”的“心”决定的。“肉”长的“心”,让我们具有情感、想象、创造力,从而让我们超越人造的机器,能够产生不受拘束的思想感情,会“超常发挥”,当然也会“犯错”。可是,也许,“会犯错”才是人的根本特征。
当然,我们不是“野兽”,不是“机器”,除了“人心都是肉长的”,还需要人心具有感性特性,具有“灵性”。说“心”有“灵”性,主要是说,“心”既是“虚灵不昧”,又是“神明不测”的。古人说,“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朱熹),还是有往古的巫术观念痕迹,“神明”、“灵魂”,都是假设了另外的一个超越的世界存在,或者说,还是把我们的“心”设定为一个彼岸和此岸世界的结合。“神明”在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才具有了“灵性”,我们的“心”才不只是“肉长的”。当然,朱熹的说法,已经把传统的“神明”观念改变成为一种内心本然具有的超越维度了。
我们常常说,要“虚心”,这是说要让“心”腾出“空间”,才能够接受新的东西,或者是别人的意见。其实,心不需要“腾”出空间,心本身就应当是“虚”的。“虚”,正是古人认为的“心”的根本特性——“虚”,才可以“灵”,才能够“不昧”。因为,“虚”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出感性世界的别一世界,与“太虚”相联系。《红楼梦》上设立了一个“太虚幻境”,其实,按照古人的想法,我们的“心”本来就有“虚灵”的方面,人人心中本来就有着一个“太虚幻境”。我们的“灵性”,正在于我们的“心”中有“太虚”,有“幻境”。“太虚幻境”才能够让我们“虚灵不昧”。
“不昧”,就是去除了蒙蔽,就是获得了光明,简单地说,就是“明白”,就是“清楚”、“清明”。“心灵”就是“神明”,就是“神”——“明”。我们只要在“神”“明”之间缓缓地读来体会,就可以晓得,“心灵”,其实也是“心”——“灵”。心“灵”了才是“心”,或者说,心本身就是“灵”的。心被照亮的时候,“明白”、“清楚”了,才是心,才是心灵。我们通常说诗人、艺术家有“灵感”,似乎他们有特别的“通灵”的能力,他们生来就带着“通灵宝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灵”,我们都有“明白”的时候,都是“明白人”,否则,我们就成为没有“心灵”的动物了。因此,我们都有灵光乍现的时刻,我们都有如有神助的时刻,都似乎接收过来自另外世界的“启示”和“点化”、“提撕”,都曾经获得过心灵的“启蒙”。这样来看,“心灵”,就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就具有了“超感觉”、“超感性”的意义。“心灵”就把“肉”与“灵”结合了起来——“肉”有限,“灵”无限;“肉”是人的“自然”,“灵”则标示着人的“自由”。“心灵”,是灵肉的合一,也是自然与自由的合一。
所以,我们可以说,“心灵”这个词,本身就是“美学”的表述。因为,它是指我们用“感觉”感觉到“超感觉”,在我们的“感性”之中,存在着“超感性”。从而,我们在“有限”之中“感”到了“无限”,在“自然”当中,“感”到了“自由”。“心灵”,是“美学”诞生的根本原因,也是“美学”研究的主体。
……
绪 论 时间与存在
一 心灵的软、硬
二 寻求“不确定”
三 美即新生
第一章 道始于情
一 入世之前
二 学习情感
三 先于思想
第二章 开辟鸿蒙
一 浑沌死了
二 爱就是害
三 抒情与表情
第三章 道可道,非常道
一 味道
二 说道
三 行道
四 兴于诗
第四章 卑微视角
一 傻与疯
二 第三只眼
三 幻视力
第五章 少年情怀
一 偶像
二 憧憬
三 挚爱
第六章 青春美学
一 怒而飞
二 永生感
三 打死父亲
附录:青春不朽
第七章 爱情悖论
一 否定的精神
二 邪恶的爱欲
三 无言的言语
第八章 抗争与沉沦
一 地狱入口
二 恶之花
三 炼狱
第九章 中年危机
一 “中间”力量
二 梦回“萝莉”
三 “平庸”智慧
第十章 焉知天命
一 有限
二 裂缝
三 敬畏
第十一章 退隐自在
一 谛听有情
二 回望无际
三 欲回天地
第十二章 无欲从心
一 何所求
二 无所求
三 求所求
第十三章 浑厚华滋
一 老境
二 孤独
三 郁勃
第十四章 归零与通灵
一 返璞归真
二 花枝春满
三 悲欣交集
结语 神剪辑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