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审美进阶 提升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 哲学美学经典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42929
  • 作      者:
    刘旭光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人人都会审美,但“审美”到底是什么?是眼见即成吗?它的背后有观念与模式之分吗?本书以“审美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这个问题为核心,逻辑性地分析“审美”这种人类能力的构成,概括出几种关于“什么是审美”的理论模式,并比较这些理论模式之间的异同与相互的冲突和融合,对“什么是审美”这个问题给出总体性的与历史性的回答,同时将之与具体的审美实践结合起来。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旭光,复旦大学博士,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近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审美理论话语研究》首席专家,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主要从事中西方美学史与美学理论以及艺术理论的研究。著有《海德格尔与美学》《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文化与艺术》《“存在”之链上的美学——形而上美学的演进史》《艺术与真理》等,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在内的CSSCI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在对“审美”这一行为有个整体的认识之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并以此种审美观为指引进行具体的审美实践,让他们在展厅中、舞台前、自然里,自由而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愉悦。这是作为一名美学教师的理想,如果能够成功,那么笔者对美学的研究就是有意义的。


展开
精彩书摘

    这是一本有教材性质的学术著作,所讲述的每一个结论和观点都是经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结果,我把这些结果以简要报告的形式汇总在一起。同时,这本著作也是我二十年来对美学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在二十年中,我采用过三次讲授美学的模式。最初的五年,我把美学当作一套知识体系来讲,讲给中文系的学生,但是后来我意识到这没有意义——当学生知道了关于这个学科的历史、主要命题、美学家与美学著作等诸多信息与知识的时候,这些认识无益于他的审美行为,也无益于他的审美能力的提升。学生在课题上的反应与对待美学这门课的态度,以及我自己的教学感受使我意识到这样讲是不对的,美学这门学科如果不能够作用于人的审美能力的提升,如果不能对读者的审美产生引导之功,那么它就纯粹是一种满足人的知识兴趣的相关知识的汇集,这种汇集意义不大。基于此,大约在十五年前,我改变了教学方式。
    改变的推动力主要是听众变了,除了中文系的本科生,还增加了新闻学、广告学和影视学,特别是美术学科的学生。对于这些从事实践技能学习的学生而言,获得美学相关的知识是无意义的,他们选择美学课时抱着一个期待,期待通过课堂学习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够对自己的创作有所提升。为此,我的教学不得不回到一些原理性的问题:什么是审美?什么是美感?如何审美?如何欣赏自然美?如何欣赏艺术?……为了回答这些如何,我不得不把教学转化为对审美行为的指导性的步骤分析。这意味着我所讲授的美学课从知识传授转向了过程分析、技能获得和训练。从学生的反应看,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喜欢这种讲法,实践技能类的学生尤其欢迎,而中文系的学生多少有点茫然,不知道在笔记本上记什么。但这次转向思路是对的,为此,笔者也调整了美学研究的方向,去分析和研究审美经验、审美的过程与机制、美感的构成等更具体也更经验化的问题,并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转化为学术论文发表出来。这些论文由于切近审美经验,因此 在美学界颇受好评,获得了较多的转载,这激励着我把学术论文实例化为课堂讲义,以一种更加通俗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相关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作。
    我的美学课课堂教学发生第二次转变,是因为大约从六年前开始,这门课同时还要开给美术学院和电影学院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创作经验的博士生以及艺术学理论的硕士生。在向这些学生讲授了三四年这一课程之后,笔者意识到,对于那些审美和艺术鉴赏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们是带着一种多元的期待来到课堂的,在他们的脑子里面,实际上已经装备了各式各样的关于美学和艺术的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需要得到一个整理,这些知识也需要转化到实践当中去。为此,审美观念的历史多元主义和审美经验的丰富性以及艺术观念的多元,推动着我不得不在美学研究当中,以一种更开放的姿态、更具有历史眼光的姿态,反思诸种审美经验的发生和艺术创作的过程。我意识到有必要建构出一套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必须要有某种统一性,能够让读者和听众以最直接的方式鲜明地认识到什么是审美、什么是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审美愉悦的性质等问题,同时也要关涉这些问题在历史发展当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最终要回答是不是能够把它们统摄在一个理论框架体系之中。这构成了对笔者的一次学术挑战。
    这部著作就是应对这次挑战的结果。我预设了在课堂中坐着的是有一定的美学和艺术理论基础的人,他们可以是文科的中高年级本科生,也可以是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还可以是有审美经验和艺术鉴赏经验的听众,以及美学的初中级的研究者,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美学入门式的知识介绍和观念介绍,他们需要的是在知识、经验、理论之间建立起一个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在具体的审美活动和他们的个人选择之间提供一个契机。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之下,我重构了美学课堂的理论架构,并以此架构为基础,进行更加深入和更具有历史性的美学研究。这本著作就是此番重构的结果,它是基于以审美能力的提升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一个产物。

展开
目录

导言 “审美”的际遇

第一章 审美的特征与定义

 第一节 现代审美观的两块基石:审美非功利性与自由愉悦

 第二节 审美行为的基本过程与审美的定义

第二章 “审美”的问题域

 第一节 作为审美活动主体的“我”

 第二节 审美对象

 第三节 主体经验对象的方式

 第四节 愉悦

第三章 “审美”的行为构成

 第一节 感觉与判断的交融

 第二节 直观与体验结合

 第三节 静照与情动的统一

 第四节 审美思维

 第五节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

第四章 “审美”的发生

 第一节 超然

 第二节 惊异

 第三节 惠爱

第五章 审美的过程性与“纯粹审美”

 第一节 审美的过程性

 第二节 纯粹审美

第六章 审美的运作机制

 第一节 审美的开始:审美统摄

 第二节 审美的展开路径一:感性直观

 第三节 审美的展开路径二:情感体验

 第四节 审美的展开路径三:认知愉悦

 第五节 三种展开路径之关系:互动互化的自由游戏

 第六节 审美的实现:交感反思愉悦与“审美”的独特性

第七章 审美的诸种范式(一):古典范式

 第一节 审美模仿论范式

 第二节 审美道德主义范式

 第三节 审美的完美主义

第八章 审美的诸种范式(二):现代范式

 第一节 审美的情感感动范式

 第二节 审美的认知主义范式

 第三节 审美的崇高论范式

 第四节 审美的唯心论范式

第九章 审美的当代范式

 第一节 审美的形式主义范式

 第二节 审美的现象学范式

 第三节 审美的尼采主义范式

第十章 艺术美

 第一节 美的艺术

 第二节 艺术美与自由愉悦

 第三节 艺术美与自由创造

 第四节 艺术美与真理性内容

第十一章 审美教育

 第一节 审美教育的诸种路径

 第二节 “审美教育”这一信念的诞生及其原理

 第三节 “审美”自身的教育性

尾论 关于审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