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康德的伦理学:义务论还是德性论?
第一节 作为“义务论”的康德伦理学
一 德性伦理学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评
二 “康德式伦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 对康德伦理学的“德性式”解读
一 新康德伦理学的兴起
二 “康德对亚里士多德”还是“康德与亚里士多德”
三 对绝对命令的重新解读
四 对“出于责任”动机的讨论
第三节 重思康德伦理学的思想主题
一 问题的提出:“义务论”还是“德性论”
二 康德的伦理学:正义学说与德性学说
三 对康德伦理学的“遗忘”与“重构”
第二章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第一节 重建道德基础
一 走出传统的形而上学
二 何为“道德形而上学”?
第二节 绝对命令的第一个公式:普遍公式(FuL)
一 FuL与FLN的关系
二 FLN与四个例子的证明
三 康德式伦理学的发展及批评
第三节 绝对命令的第二个公式:人性公式(FH)
一 自在目的
二 关于“自在目的”的争论
三 人性公式的推出及其解析
四 FH与对四个例子的补充证明
第四节 绝对命令的第三个公式:自律公式(FA)
一 FA的主导性地位
二 康德关于“自律与自由”的论证是否是循环论证?
三 康德对于自由的道德哲学证明
第三章 正当的形而上学:走向正义
第一节 关于“法权论”与“道德形而上学”关系的争论
第二节 法权论的普遍原则对应绝对命令的哪个公式?
一 UPR与FUL的关系
二 UPR与FH的关系
三 UPR与FA的关系
第三节 法权与道德在何种意义上存在联系?
一 如何从纯粹实践理性去论证法权的普遍原则?
二 法权与外在自由
第四节 法权从道德中的分离与独立
第五节 从正当上升到德性
一 正当的优先性
二 正当中德性的缺乏
第四章 德性的形而上学:走向德性
第一节 德性与目的:康德的责任一目的论
一 关于“义务论”和“目的论”的争论
二 实践理性自身的目的:同时是责任的目的
三 “同时是责任的目的”与“人性公式”的关系
四 康德德性论何以在根本上是目的论?
五 “目的论对义务论”还是“目的论和义务论”
第二节 德性与自由
一德性与自由意志(de freie wille)
二德性与自由决意(de freie willktir)
第三节 德性责任的不完全性及其带来的“Latitude”
一 关于“Latitude”的三种争论
二 广义德性责任的不完全性带来的“Latitude”
三 不完全德性责任带来的“Latitude”有多大?
第四节 德性与情感:对道德法则的敬重(Achtung)
一 Achtung:一种理性的道德情感
二 敬重的基础:人的价值和尊严
三敬重与责任
第五章 个人的德性完善
第一节 恶(a-与a0之间)
一谁是我们真正的敌人
二 人的本性中趋恶倾向的三个层次
第二节 自制与德性之间(a0与a+之间)
一 康德的德性是否仅仅是亚里士多德的自制
二 自制与德性的区分
三 自制与德性的距离
第三节 作为力量的德性:Tugend(a+)
一 德性是一种好的意向(gute Gesinung)
二 德性是一种坚强的勇气(fortitude)
三 德性是一种力量(strength)
第四节 德性与希望(a++)
一从人性上升到人格
二 重建向善的原始禀赋力量
三 希望之维:对道德进步的不断追求
第五节 人的生命力量的展开
第六章 对他人的友爱德性
第一节 对他人的友爱德性:爱与敬重
一 对于“友爱”的讨论
二 友爱:爱与敬重的平衡
第二节 友爱与不偏不倚是否相容?
一 偏倚论与不偏不倚论的争论:友爱问题
二 康德的友爱与不偏不倚如何相容?
第三节 一种公共、伦理共同体内的友爱
一 伦理共同体内的友爱
二 广泛的开放性和利他性
第七章 走向正当与德性的统一
第一节 现代性道德困境问题及其三种思路
一德性伦理学的复兴
二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
三 现代正义自由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一种可能的思路:正当与德性的融合
一 为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道德如何作为义务的基础?
二 道德形而上学:从正当上升到德性
三 走向正当与德性的统一
第三节 康德伦理学的现代意义
结语 我们需要怎样的德性伦理学?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