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只关注自己在意的东西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视角,人们习惯于关注自己在意的东西。这种主观认知有很大局限性,容易把自己拘泥于内部世界中,对外部环境缺乏全面、科学的判断。
人们在意某些特定的东西,或者出于对自己有利,或者因注意力有限。如果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一定要敢于反主观臆断,积极主动开阔自己的眼界。
凯勒说过:要使性格有所发展并非简单之事,只有通过艰难和困苦的磨炼才能使心灵强化,视野开阔,雄心振奋,从而达到成功的目的。
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是因为他意识到了当时中国缺的是思想,缺的是精神。日本留学经历让鲁迅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了精神薄弱比身体软弱更可怕。因此,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去唤醒中国大众的心.来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他的文字唤醒了无数阴霾中的中国人,同时也拯救了当时灰暗的中国。
眼界的广狭决定了一个人的认知和作为。那些开创伟大成就的人.大多有一些奇思妙想,超越了普通人对凡尘的关注点。比如天文学家伽利略,认为宇宙起源于爆炸。在常人看来,爆炸带来的只有破坏,可是伽利略却给出了疯子一般的判断。这个理论被后人证明是正确的。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主动关注某些平时不留意的东西,多尝试新的领域和做法,拒绝用主观臆断代替理性思考。当一个人的视野宽广起来,留意的东西变了,认知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就更容易在辽阔的天地里发现新世界、取得新成就。
世界的广博与人生的璀璨都远非当下所及,如何避免成为可怜的井底之蛙?要通过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发现一片新天地。
◎跳出自己的舒适圈
我们要学会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勇于突破自己,去挑战一些新鲜的事物。行动是成功的阶梯,立刻行动起来,不断尝试新的领域,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多读书,多旅行
不断开阔视野,一个人才能走得更远。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行万里路须从读书开始。有时间就去旅行,见识外面的世界.可以让我们清楚何为自己想要的生活。
◎志存高远,不留遗憾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哪个阶段我们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这是谋事、成事的关键。在远大理想的指引下,人们更容易聚焦核心目标、持续奋进,从而避免被消极情绪左右,偏离了既定的航向。
不因个人喜好进行决策
成功的人往往是理性的人,甚至保持着绝对理性,因为放弃感性思维才能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判断。决策是理性人的活动,决策者的偏好、选择和判断是有条件的,是与所处的情境、地位等诸多因素相关联的。
作决策的时候不能仅仅因为个人喜好就作出判断,我们要尽可能地收集和掌握全面的信息,了解和掌握的信息越多,作出的决策就越准确。 越王勾践背负着奇耻大辱,但是他能理智地分析情况,理性地作出判断,回国后卧薪尝胆,振兴越国,最终灭了吴国。他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是理性思维促成了这一切。深陷厄运之中,勾践没有放弃,而是发愤图强。他怕自己贪图享乐,消磨了复仇的志气,因此控制住私欲,理性地作出抉择,最终击败吴国,实现了振兴越国的梦想。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因多次立功,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官位在名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如果遇到蔺相如,就当面侮辱他。为此,蔺相如一直躲着廉颇。一段时间以后,廉颇知道了真相.感到非常惭愧,便负荆请罪。蔺相如的理智和为国家着想的情怀打动了廉颇,而廉颇也是一个理性的人,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损害国家利益时,便立刻作出改变,两个人都善于从外部视角分析问题,从而促使赵国强大起来。
不因个人喜好作出决策,需要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从大局出发作出决断。古人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每个人生重大关口,唯有保持镇定才能作出理性的选择,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理性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只要顺着它前进,就能走到成功的彼岸。
P4-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