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发生与诠释:儒学形成、发展之主体向度的追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55302
  • 作      者:
    丁为祥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儒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巨。那么,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视域审视,儒学又是如何产生的?特别是作为先秦原儒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其基本内涵和特色是什么?有何价值?本书是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体发生学与主体诠释学研究”的*终研究成果,作者选择主体发生学为视角,运用主体发生学与主体诠释学的方法,紧扣秦汉儒学及相关文本资料,以追根溯源的方式展开对儒学进行主体生存向度的系统研究,旨在揭示和阐发儒学在历**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以及其现代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发生与诠释 儒学形成、发展之主体向度的追寻》:
  甚至也可以从相反的角度看,如果认为《周官》就属于周代的伪书,那么它的许多作“伪”的内容应当是根据《逸周书》所“造”出来的,此中也就应当包括所谓“六艺”的思想内容。因为作为“周史记”,《逸周书》的内容必然是出自周代史官的写实或实录;而《周官》作为后人借助先贤思想以形成自己关于官制官位方面的设想,必然要借助《逸周书》才能实现的。在这一基础上,二者之间的相互重叠之处,就恰恰会表现出《周官》对于《逸周书》的继承或因袭关系。 
  《周官》一书的最大特点,在于“以官制合天道,而天道则表现为各种相关的数字,凡涉及礼制的,必与此种数字的格套相合”。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其完全以“天、地”与“春、夏、秋、冬”四时的方式来设置官位上。从思想背景来看,自西周总结出“敬天法祖”与“敬天保民”的政治经验以来,这种以官制合天道的套路自然也有其广泛的思想基础,但却并不能完全证实于西周的官制设计本身,也不见于《逸周书》中的相关记载。这就说明,西周以来“敬天保民”之合人于天的道德意识并不一定就要表现为对天道的原样照搬或刻意模仿。从这一点来看,应当说《周官》“以官制合天道”的思想并没有表现出对《逸周书》之明显的继承色彩。当然,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这种“以官制合天道”的思想才可以说是《周官》的特有创造。
  ……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历史
二、具体发生
三、社会学与人类学
四、解读与诠释
五、传承:激活历史、走向未来

第一章 从民族的“记忆”中寻绎中华文明的历史脚步
一、历史起点的选择
二、生存及其技能:从“钻燧取火”到“构木为巢”
三、伏羲与神农:从分工到农耕
四、炎黄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

第二章 “艺”与“经”:一种来自社会学的辨正
一、叙事方式的选择
二、《周礼》的形成时代
三、《周官》与《逸周书》
四、“六”的特殊含义
五、“六艺”与“国士”
六、“艺”与“经”

第三章 夏、商、周:从生存技能到礼乐文明
一、三代与“生存技能”
二、六艺:发生的顺序与诠释的顺序
三、射御:男子“成丁”与“士”之技能
四、书数:“士”的人文性转向
五、礼乐:生存技能之人文归结
六、礼乐转向之“德性”奠基

第四章 从“礼”到“仁”——儒学的历史生成
一、周公的特殊经历及其制礼作乐
二、政治与思想文化——从周公到孔子
三、孔子的生命方向及其主要贡献
四、“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老子的不同取向
五、“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家的登场

第五章 始基、根源与现实——儒、道、墨、法的形成及其不同走向
一、子学的形成及其“互绌”格局
二、天道性命相贯通——儒家的方向
三、从始源向当下的凝聚——道家的走向
四、在应对现实中返本还原——墨家的分化
五、现实问题之“现实”解决——法家的产生

第六章 从子学到经学——儒、道、墨、法子学式的融合
一、百家争鸣——“杨墨之言盈天下”
二、儒墨的融合及其超越性指向——孟子思想
三、儒道之前后式统一——苟学的规模及其走向
四、道墨两家之“现实”统一——韩非子的法、术、势

第七章 经学的形成及其宇宙论特色
一、大一统政权之思想文化选择
二、举贤良文学——从黄老之学到尧舜之道
三、经学的历史形态
四、天人感应——儒家道德的落实
五、道德的依据——宇宙生化论
六、烦琐的礼教与谶纬之学

第八章 经学的演变及其历史与知识侧重
一、古文经学的出现与形成
二、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刘向与刘歆之间
三、古文经学的转向——历史与知识追求
四、气节——经学精神的个体凝聚
五、章句——具体智慧的学理表现

结语 儒学研究的解读视角及其诠释学循环
一、政治危机——儒家的原始发生
二、理论创造——来自思想文化的解读
三、信仰的确立与宇宙论诠释
四、解读与诠释的交替和循环
五、儒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