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修辞.2014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8609650
  • 作      者:
    胡范铸,林华东主编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为中国修辞学会2014年度的学术年刊。内容主要有:1、中国修辞学年度论著选刊;2、中国修辞学会年会论文选辑;3、中国修辞学学术活动述评;4、中国修辞学博士论文简介。书稿的作者为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等十多个高校的修辞学研究学者,主编为胡范铸、林华东。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修辞(2014)》:
  修辞立其“信”
  弗朗斯有关翻译与修辞关系的讨论覆盖了实践、历史传统及理论等各个层面,见解虽然丰富而独到,却有待进一步深化,其不足之处从他对全文论点的归纳可以清楚看出。弗朗斯在总结中仅重申翻译必然涉及某一“修辞局面”并且总是一种“中介”。.他指出翻译是“个性化营创”(personalinitiative而非“科学程序”,却未能进一步阐明这个判断的理论意涵。他回顾自己引用的巴特的事例,却将其寓意界定为“相对于任何思想感情的组合并不存在某个正确的表达方式”,认为就翻译而言,这意味着译者“每走一步都必须面对各种选择,必须在作者与读者,源语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进行协商”(France2005:261)。其实,翻译与修辞的交集远比弗朗斯提及的更为深至,而巴特的那段名言业已为我们提供了探测二者深层关系的切入点。
  巴特事例给予的启示并非仅局限于弗朗斯感悟到的,即表达方法以多样性作为其有效性的先决条件,不断按照修辞意图从表达的各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是交流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不加文饰直抒胸臆所传递的却是适得其反的信息,如果诚挚的情意只有通过刻意“变个花样”并且显得“原创”等语言策略手段才能被准确感知,则从该事例我们最终只能得出一个结论:“真诚”不依赖修辞就无以确立——或者说无以在主体间性框架内被感知为“真诚”。从20世纪中叶的西方,巴特的事例于是乎将我们导引回“修辞立其诚”这一先秦经典命题。古今注家在阐释“修辞立诚”时虽然见仁见智,却大都将“诚”预设为先已客观存在着的某种情态,这一形制完整并先于(或外在于)修辞得到界定的情态然后假“修辞”得到准确表达。巴特的事例促使我们意识到该预设尽管听起来似乎不言而喻,实际上却存在严重的认识论缺陷。相对于修辞诚“并非是一种居先存在(priorexistence),它总是在修辞过程中被赋予某一可感知的形制,然后得以确立。也就是说,”诚“是修辞产生的一种效果,是由修辞生成的。当这一认识上的跃升通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建立起来的互文关系扩展到被誉为”翻译三字真言“的”信、达、雅“我们有关翻译与修辞关系的认识同样得到极大的提升。
  如果以这”三字真言“作为探讨翻译与修辞关系的参照点,对于”达“(译文的可读性)与”雅“(翻译风格的适切、得体)的修辞属性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信“则不然,因为人们一般将它理解为译文对原文的忠实,觉得应属于翻译伦理范畴,与修辞并不相干。一旦我们认真看待严复本人有关”信“其实源于”修辞立诚“的观点,并且接受了”诚是修辞产生的交际效果“这一新解读,则”忠实“或”信“这一翻译思想的核心观念及由它派生出来的一系列认识都必然将以完全不同的面目示于人。例如,对绝大多数文类而言,”源文本“不再代表某一确定不变的意义组合,可以用以准确衡量译文的”信“度。用美国学者兼翻译家戴维·贝洛斯的话说,真正的”原文“仅存在于”其构想者的活跃心智“(nooriginalsaveforthelivingmindthatconceivedit),译者手头的”源文本“不过是”缺乏最终固定形态的素材“(materialthathasnodefinitivelyfixedandfinalform),而翻译则是译者基于这些素材的一种话语”施事“(Belos2008:19)。
  ……
展开
目录
《中国修辞》发刊词
本卷特稿
论语体与语体变量
中国修辞学年度论文选
“案例库修辞学”: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的一种进路——兼论“面向中亚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库”设计的基本思路
融入大生态:中国修辞学研究突围十年回顾与反思——基于广义修辞观的学术逻辑和学术实践
修辞是翻译思想的观念母体
从库恩的学科范式到克里斯蒂娃的文本范式——文本解读范式的新思考
当代修辞学研究的拓展与固守
中国修辞学会年会论文选
政府微博语篇特征分析
危机管理、危机公关、危机传播之辨析——一种符号社会学的考察视角
塔吉克斯坦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超语篇”结构——西方新媒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新路径
一位修辞学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基于《修辞学发凡》现代白话语例的考察
话语召唤结构的认知修辞研究
语篇意义结构的稳定性——从罗兰·巴特的文本类型理论说起
试评《语言学名词》“修辞学”部分
社会心理修辞学刍议
肯尼思·伯克的辞格认同观探研——层递格的认同功能考察
中国语言学科如何处于领先地位
中华传统语言文化在国际话语交往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修辞学视角中的语块——以新兴“被x”、“貌似”和“(V的)不是A,是B”为例
从“让××飞”看新媒体流行语的隐喻与模因
引用辞格审美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因
从张弓先生的“修辞与语言因素关系论”说到修辞研究的“本位观”
修辞与“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
论辞格的表层研究和深层研究
别解及其文化特征
《祖父的园子》改笔修辞分析
重要学术活动述评
中国话语·社会发展:当代修辞学发展的新面向——中国修辞学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述评
“大众语”讨论的意义与修辞学研究的进展——纪念“大众语”讨论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
望道修辞学论坛综述
国家形象修辞:网络时代的“说”与“听”——第四届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述评
全国修辞学博士论文文摘选
空间的制约与语言的表达——基于汉语报刊新闻标题的考察
中国新闻语言中的指称序列研究
合意性原则与刑事庭审转述行为分析
意向性作用下的语篇组构研究
文本关键词的语篇功能研究
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辞格系统研究
现代西方修辞视角下的钱钟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