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世儒学史的辨正与钩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111644
  • 作      者:
    彭国翔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近世儒学史的辨正与钩沉》是作者彭国翔1997年迄今十五年间所选十三篇论文的结集。这些文字发表于海内外各种不同的学术出版物,尤以台湾的学术期刊为多。这十三篇文字都涉及大量中文古典文献,而台湾一直使用繁体字这一中文古典文献的原文,因此,《近世儒学史的辨正与钩沉》选择首先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就是顺理成章的。
展开
精彩书摘
  《近世儒学史的辨正与钩沉》:
  对海门而言,江与河的比喻,是指具体时空中的存在类型和样态。儒和禅的不同,正如江与河一样,是具体时空中不同的存在。这种万事万物在具体时空中的差异,作为“百虑”和“殊途”,是无需也不能求其一致的,正所谓“因缘之应迹难齐”,所以海门说“欲合一,虽至神不能”。另一方面,虽然江与河在具体的时空中各自有其不同的存在方式,但二者的性质、功能和归宿却是相同的。性质都是“湿性”,功能都是“流行”、“利济”,归宿都是“到海”。就此而言,作为“一致”和“同归”,儒和禅之间的共性也是无从抹杀的,正所谓“心性之根宗无二”,所以海门又说“必歧为二,虽至愚不许”。如果能够明了儒与禅“不可分”、“不可合”各自所在的意义层面,那么,“理一”和“分殊”可以两不相妨而一体无间。海门所谓“了此无二之宗,何因缘之不可?顺彼难齐之遇,何心性之不存?”正是此意。如果不通“理一分殊”之旨,不能明了儒与禅之间分合的意义层面,那么,其弊就不免会使儒与禅都偏于一端而未能得其整全。对儒家来说,如果视禅为“异端”,“使忘言绝虑之旨、知生知死之微,皆推之于禅而不敢当之为儒”,儒家自然只有“粗浅淡薄”的一面;对佛教而言,如果视儒仅为“世法”,“使日用饮食之常、经世宰物之事,皆推之于儒而不敢当之为禅”,佛教则“不可以治家国天下”,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及“行住坐卧,皆是禅定”、“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就都无从谈起了。海门所谓的“儒者之过”和“禅者之过”,正是对儒家和禅宗仅得一面的结果。在他看来,前者是“不知孔子之儒”,后者是“不知如来之禅”。而要了解“孔子之旨”和“如来之旨”,对海门来说,必须分别到“濂洛以后诸儒”和“曹溪以下诸师”那里去探求。显然,对海门来说,宋明理学和禅宗各自代表了儒家和佛教的真精神。
  笔者曾经指出,晚明阳明学发展出了一种“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这种宗教观既肯定“百虑”,又信守“一致”;既肯定“殊途”,又信守“同归”。虽然认为具体时空中任何一种人类的精神传统都不能以根源性的“道”本身自居,只能是统一性的“道”的“殊相”,但由于同时并不否认宇宙间存在根源性和统一性的“道”,所以也不会流于相对主义。事实上,海门的《佛法正轮序》,正是这种“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的最佳见证和说明。笔者以往的论述并未引用海门这篇文献,这里也恰好可以补充。
  ……
展开
目录
序言
前言
一、杨时《三经义辨》考论
二、《樗全集》及其作者
三、阳明学者的“实学”辨正
四、王心斋后人的思想与实践——泰州学派研究中被忽略的一脉
五、明刊《龙溪会语》及王龙溪文集佚文——王龙溪文集明刊本略考
六、王龙溪的《中鉴录》及其思想史意义——有关明代儒学基调的转换
七、日本内阁文库藏善本明刊《中鉴录》及其价值和意义
八、周海门的学派归属与《明儒学案》相关问题之检讨
九、周海门与佛教——历史与思想
十、周海门先生年谱稿
十一、黄宗羲佚著《理学录》考论
十二、姜希辙及其《理学录》考论
十三、清康熙朝理学的异军——彭定求的《儒门法语》初探
新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