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62293
  • 作      者:
    张政文[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政文,男,1960年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西方美学。

 

多年来,张政文教授在德国古典美学、文艺学等学术领域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等多项课题;先后出版学术专著9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从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初,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逐渐发展为独特的文化启蒙景观。《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研究》通过对德意志地理人文条件与民族性格等文化要素的考察,对康德、黑格尔、费希特、谢林等人审美现代性理论基础的解析,对神话诗学、希腊想象、审美教育问题的重新探讨,清晰而立体地再现了这一重大历史景观。这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审美现代性话语提供了视角,也为我们如何展开文化启蒙提供了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研究》:
  不过德意志市民社会这五大特征都不同于英、法。在德意志市民社会中,王权政治权力在多种社会权力中占主导地位,宗教社会与世俗社会虽分离却没有全面的对抗,城市自治的经济、政治、法律和舆论实力薄弱,民众基本支持、拥护王权统治。用英、法现代性社会进程的视野来审视德意志市民社会,可以说,德意志市民社会的最大情境就是社会政治与社会文化脱节。一是作为市民社会主体的“’受过教育的市民”阶层既缺乏远大的政治抱负,也没有实现政治愿景的客观力量。他们不主动涉足现实政治,不关心直接面临的重大而实际的社会问题,却只在关乎人性的普遍问题上徜徉,在想象的艺术王国和抽象的思辨世界中踽踽独行。莱辛、赫尔德、歌德、席勒、康德、谢林、黑格尔都把有关人类的问题当作他们思考问题的基点,似乎思想与言语的自由就是生活的变革、现实的解放,这被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批评为“小市民”。二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并未像英、法那样教会与市政、信仰与生活完全分离而各司其职,相反,宗教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日常行为的核心价值观。宗教在市民社会中不断地理性化、自律化又使得政治尺度和目的在市民社会中处于边缘化的在场状态,备受冷落与漠视。三是作为政治与法律执行者的德意志市民社会的官厅公务员基本上来自市民家庭。广大中层以下的官吏都是饱受学而优则仕的熏陶、经历十年寒窗的苦学、一心为家庭与自己求得受人尊敬、衣食无忧而努力的读书人,他们不仅无心改变自己千辛万苦得来的地位和生活,而且为所赢得的这一切深感庆幸和骄傲;而高级官吏则更是现存政治与法律制度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更加捍卫现存秩序。所以,德意志市民社会整个政府系统中没有政治变革的动力,相反,现行政治与法律不容置疑,依此行政天经地义。本质上,德意志市民社会行政过程只关乎是否符合现行政治与法律的要求与目的,不考问现行政治与法律是否合理、公正。可以说,德意志市民社会中的行政真正地“去政治化了”。
  脱离政治的德意志市民社会使精神生活别具一格,文化成为德意志市民的在场主角,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公共精神,它不同于建立在纯粹私人关系上、为纯粹私人利益服务的传统道义。新的公共精神体现为市民的精神根基从神的彼岸移植于人的此岸,彼岸的戒律、规定、界域不再是精神的监护人,现实人生开始真正拥有了精神的自主与自觉。市民社会中人与人的精神交流不以意识形态、职业团体、社会地位为平台,而以公共道德为基础。有人曾对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城市广场做过比较,研究发现:意大利的城市广场数量多、空间大、功能全;而德意志的城市广场数量少、空间小、功能单一。究其文化原因在于意大利市民社会的公共生活具有集会性、狂欢性特点,任何一个人都能随时在广场中观看、参与、退出城市的公共生活。而德意志市民社会的公共生活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道德形式,市民的公共生活不是集会、狂欢而是共同生活在同一个道德氛围中,不需要广场,要的是融人并支配着他们私人生活的共同道德观,这种共同道德观正是市民社会中孕育生长出的作为一位社会、普通而有用的成员以仁爱、正派、热情、谦恭、秩序、服从、勤勉、效率、节俭为方式,以对社会经济和公共事业的贡献为评价标准的公共价值精神。这种公共价值精神具有明显的社交性和强烈的精神归属感,成为后来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美德。如此,培养符合这一公共精神并有能力服务社会的人的教育就非常重要了。德意志教育正是伴随市民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从1365年建立维也纳大学起,百年中就出现了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埃尔福特大学、匹兹堡大学、莱比锡大学、弗莱堡大学、美因茨大学、图宾根大学等名牌大学。正是市民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才为德意志培养了大批现代性的管理人才、科学技术专门人才、思想家和学者。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德意志文化启蒙与审美现代性
第一节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建构的文化生态要素
一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的地理成因与帝国基因
二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的民族文化生态特质
三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的市民文化生态情境
四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的启蒙思想文化生态情致
第二节 康德的审美现代性设计与启蒙理念
一 理性现代性的内部断裂
二 审美现代性对理性现代性的调整
三 审美现代性的启蒙目的论
四 审美现代性中的艺术理解
第三节 费希特美学中的审美现代性肌质
一 同一自我在行动:艺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艺
二 同一自我在社会:精神文化中的艺术在场
三 同一自我在艺术:艺术的自律
四 同一自我在历史:艺术与人类的未来
第四节 黑格尔的和解概念与审美现代性新筹划
一 黑格尔的问题与方法:和解
二 面向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解
三 立足现实:人与社会的和解
四 回归生活:人与自我的和解
第五节 谢林的艺术启蒙论与审美现代性重构
一 浪漫:启蒙的自我批判与重建
二 艺术:审美现代性的分化与超越
三 神话:历史逻辑的人性回归与认同

第二章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的“神话诗学”话语
第一节 德意志浪漫派神话诗学建构的社会情境
一 意义危机:启蒙运动的弊病
二 意义拯救:浪漫主义运动的旨趣
第二节 谢林神话诗学的理论建构
一 自然哲学
二 先验哲学
三 同一哲学
第三节 谢林神话诗学的自然建构
一 从艺术哲学到神话诗学
二 神话是一 切艺术的永恒质料
三 神话的显现手段:象征
第四节 谢林神话学说的历史建构
一 希腊神话
二 基督教神话
三 神话是重构历史的话语
第五节 新神话自由审美拯救
一 神话与启蒙的纠缠
二 德意志浪漫派的新神话转向
三 德意志浪漫派新神话诗学的政治视野

第三章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的“希腊想象”话语
第一节 德意志启蒙与身份重构
一 德意志启蒙与人文主义传统
二 德意志启蒙中的“文化与政治”问题
三 德意志身份重构问题
第二节 温克尔曼与德意志“希腊想象”的范式确立
一 温克尔曼与德意志启蒙
二 温克尔曼与“希腊美的理想”
三 “拉奥孔”问题
第三节 歌德、席勒与“古典希腊”
一 歌德、席勒与“古典希腊”的“完整性”问题
二 歌德、席勒与“古典希腊”的“理想性”问题
三 歌德、席勒与“古典希腊”的自由问题
第四节 黑格尔、谢林、荷尔德林与“艺术希腊”
一 黑格尔的“艺术希腊”想象与“艺术的终结”问题
二 谢林的“艺术希腊”想象与神话问题
三 荷尔德林的“艺术希腊”想象与“艺术宗教”问题

第四章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的美育话语
第一节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美育话语的缘起
一 古希腊至17世纪的美育理论
二 德意志审美乌托邦理论话语的产生
第二节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美育话语的建构
一 德意志美育理论的启蒙话语
二 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审美教育
第三节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美育话语的成熟
一 “完整的人”与审美教育
二 自然目的性与道德目的性的冲突与弥合
第四节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美育话语的转向
一 无神时代的审美拯救
二 “超人”式的拯救之途
第五节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美育话语的重构
一 间离化与史诗剧的教育功能
二 爱欲解放与审美乌托邦的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