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性理而务躬行 明初理学巨擘曹端思想研究》:
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认为诚敬是对仁的一种涵养工夫,人们只要做到丁诚敬,使之常存心中,便可达致仁的境界。与程颢不同,程颐提出“主一无适,敬以赢内,便有浩然之气。浩然须要实识得他刚大直,不习无不利”,“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学者须是将敬以直内,涵养此意,直内是本”。他的主敬学说则借鉴了《周易》“敬以直内”和《孟子》“养浩然之气”的相关内容,认为做敬的工夫一方面应该收敛心性,使之“主一无适”,另一方面,应做到思想、行为上的恭敬,同时,将恭敬之意时刻存在内心之中。这样,便可以涵养出浩然之气。湖湘学派的胡宏提出“明理居敬,然后诚道得。天道至诚故无息,人道主敬所以求合乎天也”“格之之道,必立志以定其本,而居敬以持其志。志立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而知乃可精”。认为人应该“居敬”或“主敬”,达到与天道相合目的。朱熹则在吸收二程的观点之后提出:“敬只是常惺惺法,所谓静中有个觉处。”认为敬是一种自觉的意识,要求人们在做工夫之时,时刻保持内心的警醒。
曹端在他们的基础之上,结合明初理学的时代特色,提出自己的“立基于敬”的工夫论学说,并详细阐发了其即本体即工夫的哲学内涵与理论意蕴。
首先,从本体论的角度,他提出“一诚足以消万伪,一敬足以敌千邪,所谓‘先立乎其大者’,莫切于此”“吾圣人之道,则合高厚而为一通,幽明而无间,语其而目之大者,则曰三纲、曰五常,而其大要,不曰中则曰敬,不曰仁则曰诚,言不同,而理则一”的观点。在这里,他吸收了前儒从终极价值根基的角度阐发“诚”“仁”和“中”的哲学意义的观点。如“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等。并且认为诚、中、仁的哲学内涵与“敬”可以互诠互显,相互发明。即“合高厚而为一通,幽明而无间”的一理之体——圣人之道。在此,笔者认为,他无疑是继承了程颢从本体论角度论敬的观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