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庄子的生态审美智慧解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9072915
  • 作      者:
    赵凤远著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革命及其主体性文化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环境污染并危及人类的生存,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会议开始,人类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从此生态哲学、生态关学与生态批评逐步成为显学,工业革命时代以其非逻辑性而被忽视的中国古代哲学也逐步显示其当代价值。中国道家哲学中的生态智慧特别被中西许多学者发掘出来,包括万物一体、道法自然、天倪天均、心斋坐忘与至德之世等重要思想,均从中发掘出有价值的意义内涵,甚至当代关注的生态整体论、生态环链论、生态社会论与生态现象学等,在庄子的思想中都有其萌芽与因子。赵凤远的博士论文对于以上思想均有论述。非常重要的是赵凤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庄子生态审美智慧放到一定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审视,揭示了庄子生态审美智慧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价值,并揭示了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说明这种思想毕竟是前现代农业社会的产物,必须经过当代改造才能加以适当利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临沂大学博士教授文库:庄子的生态审美智慧解析》:
  《庄子·齐物论》说:“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这里意思是说,“道”根本没有什么边际,而是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对于这段话中的“无”字,学界大多认为是道的代名词,这也是庄子之道的一个特色。在这里,我们看到庄子虽然把道看作天地万物的最后根源,但是他强调的重点却是在于后面道的遍布性思想。宇宙之初的存在是道、是无,也可以说是特定的有,即浑然未分的一体之气,是无形之物;“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说的就是无形之物、无名之朴、浑然之气,这未有固定形质的“气”就是“道”的存在状态,可以称作“一”。万物得到“道”就能生成,便是“德”;在没有具体形体时却有阴阳二气之分,流行无间就称为“命”;流动的元气稍有滞留便产生了“物”,万物生成而具有各种形态,就称为“形”;形体保有精神,各有规则,就称为“性”。这里认为“道”不仅存在于万物的形态之中,而且广泛地存在于万物的品德、生命、精神等等之中。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庄子对生命极为关注.他不仅关注万物的形体生命,更加关注万物的精神生命,因为在庄子看来,只有二者结合才是完整的生命。本原之道通过本来与道未分的气贯穿于万物之中正合乎生命的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目的性,人在道周流万物的生命系统整体中能够欣赏道的遍布之美。
  《庄子·大宗师》用一段形象性的话语描述了道所具有的这种遍在性:“吾师乎!吾师乎!鏊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这里“吾师”的“不为义”“不为仁”“不为老”“不为巧”都说明了“道”完全是出于自然而然的,它根本无意于有意作为,但结果却把整个非常复杂的世界组织得十分和谐完美。尽管这里没有直言一个道字,但是从功能的遍在性上来看,“道”(即吾师)已是呼之而出。这是对道的存在特征所做的形象性描述,这种描述正是庄子思想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性或文学性的原因之一。
  《庄子·知北游》中一个寓言故事明确揭示出庄子“道无所不在”的观点。“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猗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甚至在蝼蚁、稊稗、瓦甓、屎尿之类的存在物中,其意在于说明哪怕是卑下的事物之中也存在着“道”。这就说明“道”不仅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也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正如《庄子·知北游》本篇下文他所说的“物物者与物无际”。这段话后来经常被论者引用来说明庄子的道遍在万物思想。从这里我们看到庄子将道贯穿在一切事物之中了,正所谓“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庄子·天道》)。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不分大小、强弱、高低,都蕴含着道。
  庄子认为“道”不仅遍布于自然事物之中,而且还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庄子·天地》说:“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名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这里强调了“道”遍存于社会的伦理价值之中。《庄子·怯箧》说:“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也。”这里认为统治者如果不遵守大道原则,任凭自己的见识和智慧去行动,就会导致天下大乱。《庄子·在宥》说:“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这里意思是说,循道而行,就会有很多好处,而逆道而行,就会生死难料,明昧难说。3.“道通为一”庄子认为,“道”的存在特征还表现在其具有不可感知、言说、分割等的整体性。
  《庄子·知北游》说:“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无有弗应也。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窗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光曜和无有都是庄子寓言中的假托之名,光曜以其无形质但有光芒的特征比喻其不可谓之“无”,而无有则以其状貌来比喻“道”的“无为无形”的整体存在特征。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庄子生态审美智慧研究的依据
二、庄子生态审美智慧研究的方法
三、庄子生态审美智慧研究的现状
四、庄子生态审美智慧研究的思路

第一章 庄子生态审美智慧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庄子生态审美智慧的文化背景
一、神话与万物一体的观念
二、图腾与万物一体的观念
三、巫术与天人相通的观念
第二节 庄子生态审美智慧的现实背景
一、中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变迁
二、中原地区的自然生态实践成就
三、巨变时代的社会生态现实状况
第三节 庄子生态审美智慧的理论背景
一、《周易》“天人合德”的生态审美蕴意
二、《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审美蕴意

第二章 庄子“天道观”的生态审美智慧
第一节 庄子“道为万物之本”的生态审美蕴意
一、“道为大宗师“
二、“道自然化生万物”
第二节 庄子“以天为宗”的生态审美蕴意
一、庄子的“天”与“道”
二、“宗天”观念的渊源
三、“宗天”的四层含义
四、“安时而处顺”

第三章 庄子“齐物观”的生态审美智慧
第一节 先秦人与物关系论的生态审美蕴意
一、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
二、墨子的“兼爱”与“尚同”
三、慎到的“齐万物以为首”
四、惠施的“泛爱万物”
第二节 词源学上“齐”字的生态平等蕴意
一、《说文解字》中有关“齐”字的阐释
二、从通假字看“齐”字的“平等”内涵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的生态审美蕴意
一、《齐物论》的主题内涵
二、“万物一齐”的四层含义

第四章 庄子“重生观”的生态审美智慧
第一节 庄子“养生观”的生态审美蕴意
一、前人的“养生观”
二、《养生主》的主题内涵
三、“养生”的四种途径
第二节 庄子“游世观”的生态审美蕴意
一、“游”字的原始义考究
二、“游世观”之误读
三、“游世”的两个层面

第五章 庄子“和乐观”的生态审美智慧
第一节 庄子“和合观”的生态审美蕴意
一、“和”的原初义考究
二、“和合”的三层寓意
第二节 庄子“乐生观”的生态审美蕴意
一、“乐”的原始义考究
二、“乐生”的三大旨归

第六章 庄子生态审美智慧的当代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