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与中华典籍外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747303
  • 作      者:
    包通法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包通法: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翻译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美语言与文学专业,2003年赴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访学。

    多年来专注于本土译论的问题框架,浸淫于国学对外翻译研究,尤其专注于中国古代哲学、先秦典籍、传统诗学文论、西方现当代哲学、阐述学等,曾出版认知与翻译方面《共识与相异》专著一部,译著《中国酒大观》等,并在《外国语》《中国翻译》《外语学刊》《外语与外语教学》《上海翻译》等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相关译学、文化与诗学方面的论文近60篇。主持教育部规划项目、江苏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苏省教委资源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7项并获江苏省人文社科奖项2次。
展开
内容介绍
  《道与中华典籍外译》借鉴语言哲学“语言是存在之居所”之哲学命题与学理,以及“人活在语言中”“语言是人类的最后精神家园”的认识论范式,基于语言本体论义理,以人文语言观和后殖民主义语言行为理论,振起“文化平等对话”的文化自觉意识,践行语言本体论翻译观,回归文本自身,关注文本自身,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运用于典籍翻译的思辨、实践和评鉴,从而使我典籍翻译从关注“语言意义自主实体”走向关怀语言表征的汉典籍精神内敛和哲学形态,为实践异化、创化翻译我古典籍的核心思想,建构汉文化哲学形态的普遍意义的知性体系提供一种可资途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五节  关于中华典籍外译东方智慧知性体系建构
  一、本体论
  基于“我注六经”和语哲义理,在华夏典籍外译中关怀其蕴涵的中华文比精神“是”与“说”精神格局,即我典籍所蕴涵的“象思维”智慧知性体系和话语表征形态,具有本体论意义。中华文化精神跨文化跨语际传输不仅步及如何认识中华文化精神和智慧的“是”,而更重要的应关注如何言“说”抅问题,将跨文化中华典籍外译中坚守“象思维”认识样式,并视为一种具有本体论意识、具有民族文化精神格局的哲学观照,从而在此基础上关怀中芒典籍外译中东方智慧知性体系构建的终极目标。
  二、认识论
  (1)中华文化认识精神“象思维”是人类智慧体系的精神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中华文化外输中“象思维’’认识精神形态和体系,从而使翻译典籍实践升华为经验世界的思辨与认识,从个人经验维度转向学科知性体系的飞跃:
  (2)在汉典籍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批评中关怀我国富有个性的“象思维”文化形态、智慧形态,关怀语言表征的哲学维度,从而使东方智慧为思考入类共性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知性体系,使过去不恰当地把汉文化智形态视为区域性、本土化知性体系而边缘化现象得到根本的改变,以有别广西学的知性体系和话语系统构建东方精神认识范式和智慧体系;(3)文本和“象思维”,是典籍外译的精神认识本体和抓手:“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洪堡特)话语表征形态即词汇意义范式和语法结构,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体验诠释客观世界、人生、社会的直觉和理性。语言的表征形态本身就是一种思辨,一种生命状态和存在方式.一个民族的哲学宇宙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借以他的语言而存在于其中.以文言文著文的汉典籍如老子、孔子以及先秦其他诸家有关“天、地、道、仁、名、理、有、无”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认识论证实了语言形式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一种思辨形态和生存状态,是民族精神的凝固外观,体现的是汉文化的民族精神。因此,汉典籍的外译以关怀“象思维”的语言结构和语义始,从而由关怀汉语文言文表征中承载的一种生命存在和精神格局出。
  三、方法论
  (1)以象思维为翻译实践,凭借先秦典籍部部皆是借象表思的经典,抓住了“象”就抓住了汉典籍诠释和翻译的牛鼻子;
  (2)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对典籍翻译典型文本话语形式作定性分析与定量描述。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华典籍外译语哲维度翻译范式研究
第二章 论汉典籍哲学形态身份标识跨文化传输
第三章 “象”“象思维”“道象互为”与《庄子》英译研究
第四章 语言哲学观照下《诗经》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第五章 语言哲学观照与《文心雕龙》英译研究
第六章 中国古诗意象翻译的可证性研究
第七章 “意境”的伪证性研究与文学诗歌翻译
第八章 论“景中情,情中景”思维样态——中国古诗词意境美学体认范式与跨文化传输研究
第九章 语言本体论与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英译研究
第十章 论王维诗歌中禅味的认知与翻译
第十一章 汉诗英译中的音韵美的认知共识与翻译
第十二章 宋诗学观与白诗“浅、清、切”诗性体认与翻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