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史研究的必读之作
本书是日本学者、中国思想史研究大家浅野裕一的代表作,选取道家思想中有力的一派即黄老道作为对象,考察其思想特色及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所谓黄老,在人物上是指黄帝和老 子,在书籍上则是黄帝书和《老子》的合称。黄老道在汉初风靡一时,占据汉帝国中心思想的位置,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重要一环。作者对相关材料竭泽而渔,娴熟地运用传世典籍与 马王堆出土帛书等出土文献资料,对于道家思想的起源与演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同时,对于中国历史进程中秦汉帝国的性质差异以及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的转变,从思想史的 角度作出了精彩的阐释。
黄老道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部黄老道的形成
第一章卷前古佚书与黄帝书
第一章卷前古佚书与黄帝书
“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具体地来讲,就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四种古佚书。这些是否可以看作黄帝书的一部分?另外,如果是黄帝书的一部分的话,又是在何时形成的呢?本章就这些问题进行考察。
自1973年发现帛书以来,针对四种卷前古佚书,大多数的意见还是推定其为黄帝书的一部分,虽然因论者的不同而有些细微的差异本文没有提及的还有如下:康立、卫今《法家路线和黄老思想——读帛书〈经法〉》(《红旗》一九七五年 第七期,《文物》一九七五年 第七期,后来收在上记《经法》中);程武《汉初黄老思想和法家路线——读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札记》(《文物》一九七四年 第十期,收录在《经法》中);汤新《法家对黄老之学的吸收和改造——读马王堆帛书〈经法〉等篇》(《文物》一九七五年 第八期,后收录在《经法》中);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兼论其与汉初儒法斗争的关系》(《考古学报》一九七五年 第一期,后收录在《经法》中);康立《〈十大经〉的思想时代》(《历史研究》一九七五年 第三期,后收录在《经法》中);龙晦《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前古佚书探原》(《考古学报》一九七五年 第二期);田昌五《再谈黄老思想和法家路线——读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札记之二》(《文物》一九七六年 第四期);钟肇鹏《黄老帛书的哲学思想》(《文物》一九七八年 第二期);裘锡圭《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后佚书与道法家——兼论〈心术上〉〈白心〉为慎到田骈学派作品》(《中国哲学》第二辑);吴光《黄老之学通论》第五章;内山俊彦《马王堆帛书〈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小考》(《東方学》第五十六辑);岛森哲男《黄老思想の構造と位置——〈経法〉等四篇を読んで考える—》(《集刊东洋学》第四十五号);西川靖二《漢初における黄老思想の一側面》(《東方学》第六十二辑)。。作为其中一个典型的意见,我想在此介绍一下唐兰的《黄帝四经初探》(《文物》1974年第10期)、将卷前古佚书与《汉书·艺文志》所记的《黄帝四经》联系在一起的说法。
唐氏断定古佚书毫无疑问就是《黄帝四经》,其论据有以下四点:
(一) 从四种古佚书中可以看到显著的思想性共通处,其具备完整的思想性体系。因此,这些古佚书不是从不同的书籍中抄录来、杂然地拼凑在一起的东西,而是本来就具有整合性的一本书。而且,在《十六经》中,有黄帝及其臣下出现,可以认为是与黄帝书有关的文献。
(二) 古佚书的书写时期正是文帝初年、黄老道流行的时期,帛书的黄老合卷形式与时代背景吻合。
(三) 在《汉书·艺文志·道家》这一部分里著录的黄帝书中,只有《黄帝四经》四篇与古佚书的篇数一致。另外,《隋书·经籍志·道经》中记述有“其黄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从这句话来看,可以判明,汉代的黄老之学具体就是指《黄帝》四篇和《老子》两篇。这样的话,只要帛书采用的是黄老合卷的形式,就只能认为在乙本《老子》前面的古佚书就应该是《黄帝四经》。
(四) 古佚书的内容简要概括,具备“经”所要求的必要条件。而且,《经法》《十六经》两篇书名就含有“经”。另外,针对《老子》单独讨论名、德,古佚书将刑与名、刑与德并称;与《老子》不同,古佚书论说理等。其显示出与《老子》不同的独自性,足以与《老子》并称为黄老,具备黄的实质。
唐氏通过以上论点,断定古佚书为《黄帝四经》。当然,对此,有像高亨、董治安的《〈十大经〉初论》(《历史研究》1975年第1期)那样的、只将《十六经》与《艺文志》所记述的《黄帝君臣》十篇扯上关系的说法;还有像罗福颐的《座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1974年第9期)那样的、将《十六经》与《艺文志》兵阴阳家类的《力牧》十五篇扯上关系的说法等等。不同意见也有很多。
不过,古佚书从汉初书写开始,直至《艺文志》所依据的前汉末刘向《七略》、刘歆《别录》为止,其间大约二百年。可以推测,文献的传承发生了很大的变动。这样的话,就像金谷治在《古佚书“経法”など四篇について》(《加賀博士退官記念·中国文史哲学論集》)中所指摘的那样,将古佚书与《艺文志》记述的黄帝书中的某一个联系在一起的做法,本来就有一些牵强吧。
如此这般,对于明确断定古佚书为《黄帝四经》,仍然有证据不足之感。但是,诸家提出的论据都类似于唐氏列举的论据(一)(二)。从此看来,将古佚书看作是黄帝书的一部分这一点,诸家的意见几乎都是一致的。笔者也认为,就算不认为四种古佚书就是《黄帝四经》,但那也是黄帝书的一部分。这本身已经没有怀疑的必要了。
下面就有关古佚书的形成时期作大致的研讨。唐兰在《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当中,以以下的论据,推定古佚书的形成时期为公元前400年的时候:
(一) 从“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这句记述来看,黄老道的形成是在申不害以前、公元前400年的时候。
(二) 黄老道是在春秋末的老子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其弟子杨朱之间的时期形成的。就是说,形成于战国初。
(三) 古佚书的文章被引用在《管子》《鹖冠子》《国语·越语》等当中。将古佚书看成是公元前四世纪初著作的话,就好解释了。
(四) 以一世三十年来计算《史记·乐毅列传》末尾处附载的黄老道系谱的话,被视为黄老道始祖的河上丈人的时代就是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前半期。
对此,康立在《〈十大经〉的思想和时代》(《历史研究》1975年第3期)中,通过以下论点推定《十六经》的形成时期是在汉初:
(一) 《十六经》中有“黔首”这个词语。这是从战国末期开始到秦代普遍化了的一个词语。
(二) 《十六经》中有类似蹴鞠之类的描写。这是兴于战国时期的一个运动。
(三) 《十六经》当中描述了“兼有天下”的黄帝的形象。这是在先秦诸子当中看不到的特色,著于汉初的可能性很高。
(四) 《十六经》中的“唯余一人,兼有天下”这句表达,与高祖诏令中的“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这一句很相似。
(五) 在《十六经》中出现的黄帝,作为帝立王。这反映了高祖作为帝分封了诸侯王的这个汉初历史事实。
就像这样,就有关同一个古佚书的形成时期,唐氏的推论与康氏的推论就相差了大约二百年。前面提到的金谷的论文,对这两个学说加以研讨,认为唐氏的推论无条件地相信《史记》中的记载,缺乏确凿的证据;将师承关系以一世三十年来计算,和亲子关系一样,用这样的方法逆算到不知是否真实存在过的河上丈人身上,这大概只是一个很随便的论证。金谷的论文不接受唐氏将古佚书的形成时期提前到公元前400年的说法。
对于唐氏提出的说法当中的(一)(四)论点,金谷氏认为也可以有其他的看法,表示出慎重的保留态度。但是,金谷氏特别关注论点(三),在大体上对唐氏的见解表示了赞同。并且还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即使难以认可在结论上将《十六经》的形成时期推至汉初,但战国的最后时期至秦汉时期应该是容许的范围。
金谷氏对于唐兰论说的批评确实很准确。将古佚书的形成时期提前至公元前400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稍显粗暴的推论。那么,另一方的康立的说法又如何呢?虽说程度不如对唐兰那样,金谷氏对于康立提出的说法,也留下了若干的怀疑。首先,关于论点(一),“黔首”这个词语在《战国策·魏策》惠施的发言中已经能够看到了。以这个词语的存在不能够推定《十六经》的形成时期在汉初。论点(二)也一样,康氏所说的“蹋球”单单只是说兴于战国时期,以此不能当作将《十六经》的形成时期推至汉初的证据。
下面的论点(三)也特别地引起了金谷氏的注意,但作为论据这一点也是很薄弱的。因为,强调黄帝是一个绝对的统治者的形象,这正是黄老道的特色。其他学派的文献缺乏这一点,可以说是当然的现象。另外,论点(四),只要不能够证明《十六经》模仿了高祖诏令,只是说二者相似的话,是不能够成为证据的。最后的论点(五)也一样,《十六经·立命篇》中的“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这里所说的王,明显与天子同义。这与高祖封建的王,性质完全不同。拿《立命篇》的序列来讲,高祖封建的诸侯王相当于君。就像《立命篇》中描写黄帝“方四面传一心”那样,显然是将黄帝视为一个具有四面八眼的、半超人的神秘性的存在来处理的,是不能与高祖同列的另外,作为君临诸王的帝的概念,也不是什么汉成立之后才开始有的概念。“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十九年,王为西帝,齐为东帝”(《史记·秦本纪》)。就像这样,实际上在公元前288年,齐湣王与秦昭王分别称东帝与西帝。因此,应该认为,作为率领王的帝的概念,在战国中期至后期已经形成了。。
除了以上的诸问题之外,康立氏提出的说法还有其他的疑点。乙本《老子》及卷前古佚书避高祖刘邦的讳、将所有的邦字改为国字,却完全没有更改惠帝刘盈的讳盈字、文帝刘恒的讳恒字。从这个情况上来看,卷前古佚书的书写时期可以推定为高祖殁年(公元前195年)以后、惠帝殁年(公元前188年)以前的时期。因为没有特别指定,所以不清楚康立所说的汉初是指到什么时候为止。从论据(四)强调与高祖十二年的诏令相类似这一点来看,他还是主要将其假设在公元前195年以后的吧。这样的话,康氏推定的《十六经》著作时期,与古佚书书写的时期应该完全重叠。那就是说,帛书《十六经》不是写本,而是作者的原著被原封不动地陪葬在三号汉墓当中了。
退一步来讲,将康氏所说的汉初视为汉成立之后不久的公元前200年,即使将古佚书的书写时期假定为公元前190年,中间仅仅只有十年时间。详细解说留在后面的部分,黄老道学团的根据地被推定在齐,如果考虑到齐与长沙之间遥远的距离,以及当时通过转写来传播文献的情况等,就会知道上述的假设是多么的仓促和不自然。就像前面所指摘的那样,结合考虑康氏所举出的(一)至(五)论据全都离确证很远这一情况来看,可以说,将《十六经》的形成时期推至汉初的可能性,几乎全无。
有关古佚书的形成时期,必须在详细研讨了黄老道的思想内容之后再做判断。很难将其形成的时期提前至战国的初期,但也不能将其推后至汉初。本章仅想就此来整理确认一下。
目录
目录
序言...............1
第一部黄老道的形成
第一章卷前古佚书与黄帝书...............
第二章《国语·越语下》的思想...............
第三章范蠡式的思想与《老子》...............
第四章《经法》的思想性特色...............
第五章《十六经》的思想性特色...............
第六章《称》的思想性特色...............
第七章《道原》的思想性特色...............
第八章《管子·势》的性质特点...............
第九章《国语》的资料性性质特点...............
第十章范蠡式思想的渊源(一)
——与《尚书》的关系...............
第十一章范蠡式思想的渊源(二)
——同《国语》的比较...............
第十二章瞽史官与古代天道思想...............
第十三章古代天道思想与范蠡式思想...............
第十四章《老子》的形成状况...............
第十五章范蠡式思想与稷下之学...............
第十六章假托黄帝...............
第十七章黄老道学派的形成...............
第二部黄老道的兴盛
序言...............
第一章《经法》中的道法思想...............
第二章《管子·心术上》中的道法思想...............
第三章《韩非子》中的道法思想...............
第四章申不害的法思想...............
第五章慎到的法思想...............
第六章道法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法术思想的形成(一)
——商鞅的法术思想...............
第八章法术思想的形成(二)
——韩非的法术思想...............
第九章秦帝国与法术思想...............
第十章秦帝国的皇帝概念...............
第十一章皇帝与法术...............
第十二章黄老道的政治思想
——与法术思想的对比...............
第十三章汉帝国的皇帝概念(一)
——高祖的皇帝观...............
第十四章汉帝国的皇帝概念(二)
——惠帝、文帝、景帝的皇帝观...............
第十五章“秦汉帝国论”批判...............
第十六章汉的皇帝权力与诸侯王...............
第十七章汉帝国的运营与黄老道...............
第十八章汉的重臣与黄老道(一)
——以曹参为例...............
第十九章汉的重臣与黄老道(二)
——以陈平为例...............
第三部黄老道的衰退
序言...............
第一章《伊尹九主》中的道法思想 ...............
第二章《六韬》的兵学思想
——天人相关与天人分离...............
第三章邹衍的思想...............
第四章关于《五行篇》...............
第五章《五行篇》的内容...............
第六章《五行篇》的思想性特色...............
第七章《五行篇》与子思、孟子学派...............
第八章《五行篇》的文献性质...............
第九章《五行篇》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儒家向天的靠近...............
第十章董仲舒天人对策的再讨论
——围绕儒学国教化的问题...............
第十一章武帝的统治与黄老道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