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先秦学术源流蠡测
0.00     定价 ¥ 1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8067256
  • 作      者:
    赵建功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一、努力以陈寅恪先生所提倡的同情了解的思想史研究进路,以新出考古文献与传统文献互证发明的“二重证据法”,基于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确证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孔子晚而喜《易》”乃是毋庸置疑的史实,并由此推出至晚在孔子晚年所属的春秋末期,《周易》即已成为“群经之首,大道之原”,而不是像学界主流所认为的要到汉代才如此。二、对孔子的天道观做出新的反思,提出孔子对阴阳五行思想是非常熟悉的,并以之为天道的基本内容。三、对老子哲学思想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智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四、首次基于人的本性(超越性)的角度,对中西哲学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比较。
展开
作者简介
赵建功(1969-),山西平遥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会学术部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1992年7月于南开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95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师从易学大家郑万耕先生;2002年7月于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哲学史家许抗生先生。主习易学、先秦哲学及三教关系,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度重大项目《易学哲学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郑万耕教授主持)之子课题《易学中的天人观》、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先秦哲学的生态伦理研究》等课题,著有《周易与现代文化》(与北京师范大学郑万耕教授合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2007年再版)、《六朝宗教》(与北京大学许抗生教授、田永胜博士合著,南京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哲学天人观及其与易学关系之研究》(独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等专著,在《国际易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有《人的悲剧与审美超越》、《“先秦儒学中易学从属于礼学”说献疑》、《以〈易〉解〈恒先〉六则》等30余篇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书对先秦易学、儒学与道学的学术源流进行了一些探讨,涉及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孔子的阴阳五行观、老庄之道及其生态伦理智慧、从人的超越性看中西哲学的差异等问题,尝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中国古典哲学的天人观是一本多元的:“一本”指中国古典哲学各家皆以天人合一为宗旨,“多元”指各家所讲的天人合一并不雷同。中西哲学的根本区别是,中国哲学主内在超越,西方哲学主外在超越;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有机统一于每一个人以及每一种哲学及文化中的。至晚在西周初期,中国文化的主流就已经坚定地相信,命自我立,德福相应,命运可以改变,而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以德配天、止恶行善,也就是孟子揭橥的修身立命,这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
展开
精彩书评
易学热从《周易》诞生之日即已开始,历久不衰而弥盛。
造成易学热的原因:占筮的预测性,占筮的神秘性,占筮和《易经》[ 本书《易经》一般指《周易古经》,《周易》则包括《易经》和《易传》。]的古老性,《易经》的独特性,《易经》的涵摄性,人为的推波助澜。
尤其到现代,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易学热达到了空前的高潮。而当我们冷静反思时,又会发现这场易学热潮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巨大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方法论的严重缺乏和研究者的素质偏低。
展开
目录
目录第一章《周易》的现代反思/1
第一节易学热的冷静反省/2
第二节《周易》的现代意义/8
第二章易学源流及现代发展/12
第一节易学史概览/13
第二节易学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18
第三章《周易》在国外的传播和研究/32
第一节《周易》在东方各国的传播和研究/34
第二节《周易》在欧美各国的传播和研究/41
第四章孔子好《易》及易学分派考述/58
第一节孔子好《易》之相关文献的初步梳理/59
第二节孔子的义理易学观及易学分派/89
第五章孔子的阴阳五行观及荀子批判思孟
五行说新探/93
第一节孔子的阴阳观/94
第二节孔子的五行观/98
第三节荀子批判思孟五行说的原因/102
第六章荀子天人观辨正/105
第一节“明于天人之分”的本义/106
第二节“制天命而用之”辨正/113
第七章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120
第一节郭店儒简的天人观/121
第二节楚简《老子》的启示/123
第三节郭店楚简使疑古派再遭重创/127
第八章老庄之“道”合参/130
第一节老庄之“道”的内涵/131
第二节“道”与“无”、“有”/137
第三节如何体“道”?/140
第九章老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发微/145
第一节“道生万物”的宇宙观/146
第二节“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准则/149
第三节“从事于道”的具体措施/151
第十章上博楚简《恒先》易解/163
第一节以《易》解《恒先》六则/164
第二节《恒先》易解/173
第十一章从人的超越性看《周易》的理想人格/200
第一节人的超越性略论/201
第二节从人的超越性看《周易》的圣人观/208
第十二章从人的超越性看中西哲学
——以先秦时期为主的初步探讨/214
第一节中国哲学主内在超越,西方哲学主外在超越/215
第二节中国哲学主精神性超越,西方哲学主物质性超越/223
第三节中国哲学重主观性超越,西方哲学主客观性超越/228
第四节中国哲学主静态超越,西方哲学主动态超越/231
第五节中国哲学主隐性超越,西方哲学主显性超越/234
第六节中国哲学主阴柔性超越,西方哲学主阳刚性超越/236
第七节中国哲学主现世性超越,西方哲学主非现世性超越/240
第八节中国哲学主审美超越,西方哲学主非审美超越/247
第九节小结/252
第十三章修身立命: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256
第一节前诸子时期“自求多福”的命运观/257
第二节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奥义/258
第三节孔子德福相应、命自我立的命运观/261
第四节“顺天休命”:《易传》的点睛之笔/265
第五节孟子对“修身立命”的阐扬/268
第六节荀子“积善成圣”的主张/271
参考文献/274
后记/28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