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脑尖:改变一生的80堂思维课》:
战国时期,聂政因杀人避仇,与母亲、姐姐到齐国来,以屠宰为职业。韩国大夫严仲子听说聂政是个勇士,为逃避仇人才隐藏在屠夫的行业里,于是他来到聂家拜访求见,经过好几次的往返终于见到聂政,严仲子备了酒食,亲自送到聂政母亲面前。等到大家喝到尽兴时,严仲子又捧出黄金一百镒,上前孝敬聂政的母亲。
很多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又过了三年丧服期满聂政才说:“我不过是平民百姓,拿着刀杀猪宰狗,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委屈身份和我结交。我待人家的情谊太浅薄、太微不足道了,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可以和他对我的恩情相抵,而严仲子献上百金,这个恩我一定要报。”这才有了《史记·刺客列传》中聂政刺杀严仲子的仇人韩相侠累的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得到很多别人的恩惠,受到别人的照顾,虽然我们用不着像聂政一样去舍命报恩,可是我们究竟该怎么样报答对方,我们的报恩行为又隐含着怎样的动机呢?
很多人会选择立刻回馈和报答对方,你今天送我一条丝巾,我明天就回赠你一条领带;你今天帮我修了车,我明天会请你吃饭;你帮我介绍了份工作,我用工作的第一个月工资精心帮你买份礼物……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正常不过了,不过经济学家不这么看。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理性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艾亚尔·温特说:“在个人层面,朋友间的关系往往非常注重对金钱等方面的恩惠斤斤计较,所有人都要尽快报答恩情,在多数情况下,这并非因为真心想做慷慨的人,恰恰相反,实际上这是一种自私的特征。”
温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幼儿园的家长接孩子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晚点,老师因此得延迟下班。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经济学教授尤里·格尼茨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约翰·李斯特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对以色列的10家幼儿园进行了为期20周的研究,并选取了其中6家实施了罚款措施,所有迟到超过10分钟的家长一律缴纳3美元的罚款。研究著增多,即使在这些幼儿园取消了罚款措施以后,这6家幼儿园的家长迟到概率仍高于从未实施过罚款的幼儿园。
对亏欠他人的行为(老师们付出额外的劳动)处以罚金,实际上可能减少我们原本所感到的心里不安。因此,付了钱的家长不再觉得亏欠老师什么。
金钱诱因降低了我们的心理积极性。比如当好心人救了落水儿童,孩子的父母拿出重金感谢救人者;医生妙手回春救了你的亲人,你偷偷地往医生抽屉里塞了大红包。这些原本我们要感谢一生的人,很可能因为金钱的付出而弱化了这种恩情。
因此,接受恩惠的人尽快偿清积累起来的“人情债”,甚至不惜破坏恩惠施与者从这种行为中获得的满足感,这是一种自私的特征。立马回报别人的动机常常不是因为感恩,而是不愿亏欠别人。
很多年以后,聂政才用性命报答了严仲子的恩情。所以真正的报恩并不急于一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