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授课经验,40年经典导论,哲学名师大力推荐】
自第一版1976年出版以来不断更新,被世界多所大学采为教材。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推荐中国读者使用。
【不用掉书袋,只管做自己的哲学】
不教你一百个哲学家的名字,也不教你背他们的思想或生平,直接教你怎么用哲学的方法处理一个个难题。——不知道阿姆斯特朗,照样骑自己的自行车!
【哲学是这样指导生活的:】
“因为以前一直这样,所以这次也不会例外”“字典里是这么说的所以一定是对的”“这一切并非我所愿,我只是控制不了我自己”……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理由让你觉得哪里不对,可说不出来为什么?本书中的哲学方法教你看清其中玄机,做出恰当的批判。
本书是作者为哲学初学者授课的讲稿,后不断更新,此第三版是作者生前最终修订版。本书受世界多所大学哲学系好评,被列为教材。
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导论,本书纯讲哲学“技术”:哲学论证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样的哲学思考和论证才是有效的;面对一个问题时,应该如何分解问题、构建论证,如何批判地阅读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写作和论证,如何提出自己的原创性观点、形成哲学写作,等等。
在讲解各种论证形式和方法时,作者给出了许多具体的例子,如“哪艘才是忒修斯之船”“不能戒烟是能力问题还是决心问题”等,并对这些例子进行细致且一以贯之的剖析,很适合希望了解哲学“内功”的读者和哲学专业的学生。本书让读者意识到:知道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家的名字和观点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正确的方法下接受思维和写作的训练,参与到哲学工作中,才是做哲学。
回顾
哲学是做出来的。它所要掌握的是认知技能,而非吸收事实知识。这本小册子的价值,最多而言,也是很有限的。做哲学的人是概念的工匠。与其他工匠要走的路相同,哲学最终只有通过不断去做才能掌握。在漫长的修炼路途上要不断尝试,但也免不了经常遭遇令人沮丧的失败。每一件制作精良的家具背后都有成堆的遗憾,比如摇摇晃晃的书柜,歪歪扭扭的碗橱。哲学也是如此。
在苏格拉底临刑前的几个小时,他对痛苦与快乐进行了反思 :
我的朋友,这种通常被称为快乐的感觉,不是很奇怪的吗?它与一般认为与它相对的痛苦,竟然联系得如此紧密。一个人从不会同时拥有它们,然而一旦你追求其中之一并且得到之后,就也几乎总是要接受另一个 ;它们就像同一个脑袋连着的两个身体。我敢保证要是伊索想到这一点,他肯定能给它俩编出一个寓言来,估计是这样的 :神想要停止它198 哲学是做出来的俩之间喋喋不休的争吵,但是他发现根本做不到,于是他把它俩的脑袋合到了一起,所以每当一个出现的时候,另一个一定会跟过来。这看来恰恰就是现在的我所经历的。之前脚镣弄得我腿上很疼,但现在[脚镣去掉了,]我感到了跟着痛苦而来的快乐。
苏格拉底发现,枷锁不仅仅是松绑时快乐的前奏,矛盾的是,它也是快乐不可或缺的前提。
当然,哲学也是这样。它让人沮丧,但这同时也是喜悦的前奏和前提。只可惜,初习哲学时,你肯定难免要更多地与随它而来的苦恼相伴,让人欢欣雀跃的一面则是更少的。但哲学值得你去相伴。因为这与挣脱脚镣的物理性束缚不同,冲破思想上的沮丧纠缠,在复杂的概念领域形成清晰融贯的哲学综观,这是专属于人类的快乐,这只为我们这种生活在言说与理性中的动物而备。不经过蜕变你就难以体验。说来也怪,你寻之千百度的恰是相关性之所在。因为最终与我们最为相关的并不是日常世俗事务和谋生,而恰恰是自由与不受束缚的理性活动—因为独有我们才是循理的动物(reasoning animal)。领悟这一真相也能让你明了苏格拉底为之而生亦为之而死的信念 :未经考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混义谬误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更为丰满的哲学案例:
(a)必然真理为真。
(b)一切真理都可能为真。
(c)一切可能为真的都可能为假。
(d)所以,必然真理可能为假。
可是,必然真理当然不可能为假。看来是哪里有问题。但是哪里呢?
我们来思考一下。论证的形式看起来没问题。它看起来是有效的。(但是肯定无法保证它就是有效的。)没准其中的一个前提是假的。是(a)吗?可(a)看起来挺对的。如果某个断言必然为真,那么它当然为真。(b)呢?同样,看上去也没什么明显的问题。如果一个断言实际上就是真的,那么它当然可能是真的。如说一个断言既是真的而又不可能是真的,这会自相矛盾。如果它不是可能为真,那它一定是假的。然而没有断言可以既为真又为假。所以如果某个断言实际上为真,那么它也一定可能为真。这样就只剩下(c)了—可是,哎呀,(c)看起来似乎也挺好。说一个断言可能为真就是说,它并非就是真的,而仅仅可能是。它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当然它不能既为真又为假。)例如,考虑一下这个断言 :
乞力马扎罗山今年下大雪。
我们可以说,这可能为真。它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即使它为真,它也本可能为假(比方说,如果云层有过飘移)。如果我们说乞力马扎罗山今年下大雪不可能为假,那么我们肯定要得出结论说它一定为真,这是个必然真理。不过乞力马扎罗山究竟下不下大雪,肯定不是必然的,而总是一件关乎事实的事情。因此(c)好像也合理,一个可能为真的断言也可能为假。那么这个论证错在哪里?
目前最好的做法是暂且先不管这个论证,想一想我们对于必然性和真都知道些什么。在我们质疑这个论证的前提之前,我们先把断言分为四类。首先,我们当然可以将断言分为真的和假的两种。但是在这两组中,可以接着再往下分。在真断言中,我们打算区分必然为真(不可能为假)和偶然(contingently)为真,也就是关乎事实的真(但有可能为假)。同样,在假断言中,我们区分必然为假(自相矛盾)和偶然为假(但有可能为真)。分好这些类后,我们得到下面的表格 :
必然
偶然
真
NT :必然为真
例 :四边形有四条边
CT:偶然为真
例 :有些桌子是金属制成的
假
NF :必然为假
例 :乔治的祖父没有孩子。
CF:偶然为假
例 :没有人曾死于核爆炸。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论证。我们可以提出的问题是 :这四类当中的哪类含有可能为真的断言?一旦我们这样仔细地做出了分类,这个问题就明显有了不同的答案。你可以说,答案取决于“可能为真”是什么意思。
如果我们的意思是不必然为假,那么 NT、 CT 与 CF 各类都包含有“可能为真” 的断言。根据这种解释,只有 NF 被排除了。与此不同,如果我们的意思是偶然为真,那么只有 CT 这组包含了“可能为真”的断言。
以这种方式解释“可能为真”,那么排除的就不只是 NF,还有 NT 和CF。换句话说,关键词“可能为真”有两种解读方式。但是做此论证的人心里想的是哪一种呢?
答案当然是两种都有。他混淆了两种解读。我们只有按照第一种方式把“可能为真”解读为“并非必然为假”,那么前提(b)才为真——但根据这种解读,前提(c)就是假的。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可能为真”按第二种方式解读成“偶然为真”,这样前提(c)就是真的——但这样一来,前提(b)就变成假的。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单一的对“可能为真”的解读,能使前提(b)与前提(c) 一起,同时为真。因此这个论证违反了理性活动的准则。其有效性与前提的同时为真之间是不相容的。论证者犯了混义谬误。这是对哲学家进行批判的一条路。
序 言 001
导 言 005
1 哲学冲动通向何方 009
2 哲学实操 :一个案例研究 021
3 专事于论证 :形式 037
4 当心修饰语 :掺入花招的形式 063
5 专事于论证 :内容 077
第一次间歇 097
6 哲学文章 :对观点的批判性考察 101
7 批评哲学家的五条路 109
8 定义、类比及思想实验 139
第二次间歇 153
9 哲学文章 :裁定争论 155
10 哲学文章 :解决问题 159
11 刨根问底 :由表及里看问题 173
12 哲学文章 :为原创论题辩护 187
13 阅读哲学家的六种方式 189
回顾 195
附录
谜题 197
文段 207
这本小书是导论性质的,但与多数哲学导论不同,它侧重于论证方法。如果把哲学视作系统说理,这本书更多是在介绍基础的说理艺术,值得推荐给爱好者阅读。——陈嘉映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哲学研究常给人一种宏大叙事的画风,殊不知哲学论证的细致入微处,非工匠精神不可打理。本书着眼于哲学建筑恢宏外观背后的铆钉和榫头,从形式逻辑和思维批判的角度理清哲学论述的合格标准,以小见大,方寸间立明道之规。我向有志于以明晰方式研究哲学的入门者大力推荐。——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