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意的名义:一位设计学院院长的分享/犀牛艺术文库》:
图与谋
艺术创作,方方面面都无不讲究个意图。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皆求言之有物。而任何艺术作品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的关系一旦被量化或被“识破”,也就索然无味了。依我看来,“图解”和。匠气“,是对作品的最大羞辱,甚至有不少著名的”艺术家“一辈子亦未能脱离与上述二词的关系。
少年习画时,我拿了一些我的习作真诚且幼稚地问陈丹青:“陈老师,画画时,构图都有哪些讲究”“怎料他同样率真地扔过来一句:“构图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讲究构图或使人觉不出构图(此话,后来亦随其文章公开发表过)。”说句实话,真正让我领悟到“不讲究”和“觉不出”其字面背后的深层含义时,我已长大成人,且愈发地感激他!这位至今还保持着率真的“大男孩”,给予别人的启示与影响,远远不止于画框中。后来我也成了老师,并同样是如此率真地去“忽悠”我的学生,虽然,在我的传授之中添了不少自己的理解与“讲究”,但我始终不会忘却那“以无法胜有法”的最高境界。
然而多少年来,我去看所有与视觉相关的艺术作品时.却都会带有职业病般的。“图谋不轨”,试图以自己的“法眼”,看透别人作品中对于包括构图在内的一番“讲究”。张艺谋从《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影片摄影的叛逆与“违法性”构图,走到了《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中庸,对称式的“合法性”诉求,直至今天老谋子一直在不断地“图谋”着,直到有一天,他再次决定“顺其自然”。
大导演们越是功成名就,其压力就越会迫使他们趋于“遵纪守法”.抑或是显法于表,别具匠心演变成了极具匠气。而同样是功成名就的表演艺术家于是之的“我今天瞎演!”一句其“图谋”唯在于“知法犯法”。去掉一切预知的东西.让创作回归到直觉与即兴,至此,或许已临近于最高境界了。片面也是面
片面和全面,是一对矛盾,即使你委曲求全。既有“曲”,何有“全”?一种所谓片面的差异化己见,有时恰恰代表了一种视角、一种态度乃至一种品格。依我之见,某种意义上的皆大欢喜,倒算是一场悲剧(原谅我想起央视的“春晚”)!从图形上来看,一个完满的同心圆,若不打开一个“生命”的缺口,必会失去视觉上的张力.艺术上的表现力——虽完美,却毫无亮点!进一步地说,这小小的缺口,或许能助您寻到一条全新的“出路”。一个个看似片面的感知,却成就了一扇扇别样风景的“窗口”,呈现出难得的生动和自由。
无奈,西方人所讲的“完形心理学”,其实早已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及其文艺作品当中,比你我想象的还要根深蒂固!仅从影视作品中所惯用的“大团圆”结局来看:何止是我们,就连一贯强调个人主见的美国人,其影片不也难以免俗么?为了票房,不能给少数观众留下任何可以产生“片面”见解的空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