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娜·阿伦特的康德阐释研究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69763
  • 作      者:
    陈联营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联营,男,1979年生,河南洛阳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现任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外国哲学方向硕士生导师,曾在德国科隆大学哲学系访学。研究领域为西方近现代政治哲学,翻译出版汉娜·阿伦特的《反抗“平庸之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汉娜·阿伦特晚期的“心灵生活”研究对康德批判哲学进行了系统的、富有启发的阐释和发展,《汉娜·阿伦特的康德阐释研究》就围绕这一阐释展开。
  结合阿伦特前期的政治理论,《汉娜·阿伦特的康德阐释研究》首先分析了阿伦特康德阐释的问题背景,即艾希曼审判及其思想后果。阿伦特前期的政治理论以行动和公共领域为核心,以此为基础,《心灵生活》对思考活动、意志活动和判断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对批判哲学也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
  《汉娜·阿伦特的康德阐释研究》也重点讨论了阿伦特的政治理论工作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领域的意义和反响。
  通过对康德政治哲学的阐释,《汉娜·阿伦特的康德阐释研究》将呈现出共同体、思想、道德、生命意义、政治判断和历史叙事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当代政治哲学的理论建构提供有益启发。
展开
精彩书摘
  《汉娜·阿伦特的康德阐释研究》:
  从事实性的角度来说,纳粹统治标志着德国和欧洲的各种传统的实际崩溃,无论它是好的传统还是不好的传统。因为在纳粹的统治形态下,统治与被统治、理想与现实、沉思与行动,所有这些传统概念的秩序都被颠覆了,对低等者不再是统治,而是要彻底消灭,以实现一个不存在被统治者的共同体。传统的崩溃最集中地体现在西方传统道德的崩溃中,阿伦特认为,西方世界道德的突然崩溃并不是由某些意识形态造成的,而是由一系列新的政治事件以及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造成的,这些问题并不在于歹徒的残暴行为,也不在于犯罪行为闯入公共领域,而是广泛存在的“合作现象”。所谓“合作现象”指的是纳粹统治下的绝大多数德国人对暴政的积极配合。阿伦特认为,这种“合作现象”标志着欧洲道德传统的现实崩溃,因为它意味着传统道德瓦解为一套孤立的风俗,一些可随意改变的行为方式和习俗。而且,随着纳粹的失败而在战后开始的向“常态”的迅速复归,也再一次证明了这种道德崩溃的状况,因为这种复辟现象恰恰更表明了道德被多么随意地对待。也就是说,真正的道德问题根本不在于纳粹的罪行,因为真正的罪犯在各个时代各个群体中都存在。他们犯下的罪行可能是可怕的,但并不会造成什么道德难题。道德问题源于那些追随者的行为,源于他们自愿的顺从。在这些普通人那里,道德瓦解为一套孤立的风俗。只要道德标准被社会普遍接受,这些普通人就绝不会对它们产生怀疑,就会自动地追随它们。
  所有既有的道德准则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都崩溃了,无论是在公共生活中还是在私人生活中。根据阿伦特的描述,道德的崩溃表现在下述事实或流行观点中:
  第一,那些犹太人领袖与纳粹合作,选择不怎么“重要”的人先被处死,而不是他们自己去牺牲。无论是当时还是在战后,人们都普遍认为,这不仅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接受的,而且是“负责任的”。第二,在纳粹统治的恐怖下,被诱惑去行不义与被胁迫去行不义是一样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本来就不应期待任何人会像圣人那样行动。第三,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对道德诫命的颠倒,例如,在纳粹统治之下把“你不可杀人”这一诫命颠倒为“你要杀人”的诫命,或者,在苏俄将“你不可告密”颠倒为“你应当告密”。第四,社会的所有阶层,包括未曾被纳粹触动、也从未把自己等同于当权者的老精英阶层所采取的那种自然的合作。例如,教皇庇护十二世(Pope Pius Ⅻ)处在一个可以大声疾呼的位置上却保持沉默并容忍了事态。第五,纳粹政权宣布了一套新价值,并引入了一套根据这些价值设计的法律体系。事实证明,能够迅速地顺应或忘记与其社会地位相适应的道德信念的人,毋需是一名坚定的(积极的)纳粹。第六,在“历史”宣告纳粹失败时,那些纳粹教义在德国人中间马上消失了,道德重新被颠倒过来,迅速恢复“常态”。这实际上是道德秩序的第二次崩溃。
  艾希曼的行为典型地体现了战时德国的道德崩溃状况。传统的道德规则和宗教戒命都不再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而是被随意地颠倒过来。在这种状况下,像艾希曼这样的普通德国人就被置于茫然无措的生活之中。在艾希曼的心目中,正如现代社会中常见的那样,对大是大非问题的判断应该以“上流社会”的意见为准。这样,当艾希曼亲眼看到德国的“令人尊敬的群体”、那些老牌的公务员阶层一致地接受希特勒的犹太政策时,他就彻底打消了疑虑。因此把驱逐犹太人视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时,他积极地发挥自己的组织和谈判才能。一旦他把组织转运犹太人作为自己的职责,而且犹太人最终的命运不是他所能掌握的时候,那么对他来说,良心问题就不在于犹太人是否经由他被屠杀,而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给犹太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他以把犹太人有条不紊地输送到集中营而自豪。
  其实在正常状态下,现代社会中也总是有这样的人,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作道德自我感觉良好者,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处处合乎道德,倘若有时违反了道德,做了错事,就向人们不断地表示悔恨。这倒没什么,最典型的是,他们甚至在做错事的时候也怀有良好的道德感,认为自己的错误可以给世界带来好处,比如教育别人不要犯错。他们内心的信念是:看吧,我所做的都是合乎礼仪的,甚至在我做错事时,我也合乎礼仪地表现我的歉意和忏悔,因此,谁也不能在道德上指责我。关键在于,他们从不会去真切地体谅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意见,而是自然地认为他们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不知道,有时候一言不发最令人愉快,有时候一个眼神足以鼓舞人心,而道德法则有时候恰恰成了掩盖不道德的饰品。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阿伦特的思想风格和方法
第二节 阿伦特思想中的康德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作为政治哲学的批判哲学
第一节 政治原论
第二节 批判哲学的根本关切
第三节 心灵与政治
第四节 纯化心灵

第二章 思考即自我对话:对《纯粹理性批判》的阐释
第一节 显象的首要地位
第二节 知性与理性之区分
第三节 批判性思考
第四节 先验辩证论与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章 意志活动与道德:对《实践理性批判》的阐释
第一节 现代的道德崩溃
第二节 意志哲学视域中的《实践理性批判》
第三节 三种道德观念
第四节 自由即自律?
第五节 恶的问题

第四章 判断活动与事件史观:对《判断力批判》的阐释
第一节 从鉴赏判断到政治判断
第二节 拒斥历史目的论
第三节 旁观者与历史
第四节 诸心灵活动之间及其与现实的关系

第五章 朝向政治的哲学何以可能?
第一节 法政与美政
第二节 政治、崇高与权威
第三节 新政治哲学的惊诧
第四节 政治人类学的对照
第五节 反响和评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