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写了王安石波澜壮阔的一生:一个出生平民,但是官至宰相的官场升迁之路;一个变法失败、失去至亲后,潜心向佛的自我修行之路。从世人口中的“荆国公”“拗相公”一直到看淡人生的“半山老人”,王安石看似顺遂的人生历经了看不见的转变,他在一生中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起落沉浮?王安石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创造了中国变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作为百年不遇的杰出人士,却生前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历史机遇和个人抱负之间,王安石究竟如何度过了他传奇一生?本书深入解析王安石一生的历程和细节,读懂了本书,也就读懂了王安石。
第一节 初涉政坛,卧薪尝胆
庆历二年的这次殿试共取进士839人,这次科举是北宋一朝最著名的科举考试之一,因为本科涌现了大批在此后的北宋政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最令人的惊奇的是本次科举甲科进士前四名中后来有三人做过大宋朝的宰相,这在此前历代都是闻所未闻的奇事,这三个人分别是王珪、韩绛和王安石,而他们三人的名次也正好是从第二至第四排序下来,不能不让世人惊叹世事的巧合。
进士及第后王安石等人需要在京城做短暂的停留,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要被外放到地方做官,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同科友人谈古论今,过得好不惬意。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朝廷的任命状下来了,王安石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简称淮南签判。接到任命后,王安石很快打点好行装匆匆踏上了赴任的旅途,开始了他全新的人生历程。
在此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关于宋朝官制的一些情况。
宋沿唐制,官名官品不变,但内容有所不同。
在中央,中书门下主管行政,一把手就是宰相,全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简称“执政”;枢密院主管军事,一把手称“枢密使”,副手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两府合称“中枢”。理论上,枢密院与中书平级,但实际上,很多人把当宰相作为自己为官的最高目标,没有几个人把做枢密使当一回事。
中央另设三司,包括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主管财政,一把手称“三司使”,职位仅次于宰相,又称“计相”,副手为“三司副使”或“三司判官”。两府三司互不相干,由皇帝直接领导。这是当时中央机构的大致格局,后来神宗自己改过一次,史称元丰改制。
在地方,行路、州、县三级建制。仁宗时全国设十五路,一路相当于现在一省。王安石当时所在的淮南东路就是其中一路。路的主要领导是节度使和观察使,但这两个官职在宋朝基本上是个名义,并不常设。
路的常设职位有:
“转运使”,全面负责,是实际上的一把手;
“经略安抚使”,主管军政;
“提点刑狱使”,则主管司法,王安石就曾做过这个官;
“提举常平使”,主管财政。
各职位独立,直接受皇帝领导。
从人口上来说,路下所设的州,只相当于现在的县,而宋时的县,则仅相当于现在的乡。
淮南上任三个月后,王安石请假回乡看望自己尚在老家的祖母,一是为了省亲,还有一件事就是为了成亲。这次回家期间,已经23岁的王安石迎娶了他的表妹吴氏,也就是他舅舅的女儿,这一年吴氏19岁。见到舅舅时,王安石想起了当年的那个神童方仲永,但是舅舅告诉他方仲永已经才华尽失,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了。王安石无奈地笑了笑,他早已预料到会有这一天,而《伤仲永》一文就是在此之后做出的。
既然回到了老家,王安石就不能不去看另外一个人,就是那个与自己在京师相遇后便结成好友,此后书信往来不断的曾巩。曾巩也是抚州人,他第二次科举再次失利,不得不在家中继续等待着下次机会。谁知还未等他前去拜访年长于自己的好友,曾巩听说王安石回乡后就已经等不及找上门来了。好友相见自然是万分高兴,相谈甚欢。曾巩曾作诗《过介甫》记叙他与王安石的这次相见,诗云:
日暮驱马去,停镳叩君门。
倾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
淡尔非外乐,恬然忘世喧。
况值秋节应,清风荡歊烦。
徘徊望星汉,更复坐前轩。
两个才子的相见,诗文附和当然是少不了的。王安石这次回来新作了一首名为《还自舅家书所感》,曾巩读后立即附诗一首《酬介甫还自舅家书所感》。王安石在临行前又去回访了曾巩,临别时王安石作《同学一首别子固》赠予曾巩。无论是对曾巩还是王安石,他们之间的诗文附和、往来的数量在他们的一段时期的作品中都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可见二人之间的关系是异常亲密的。
上 篇 少壮自负,与日争辉
第一章 荆公非凡的少年路
第一节 盛世奏响的悲歌 / 002
第二节 韶州三年塑性格 / 006
第三节 巧出题叹伤仲永 / 010
第四节 少年才情领风骚 / 013
第五节 人生转折的风雨 / 018
第二章 登龙门,欲展宏图
第一节 初涉政坛,卧薪尝胆 / 025
第二节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 030
第三节 短暂京官,屡求外任 / 038
第四节 空负报国之志,难遇知音明君 / 044
第三章 熙宁执政巧谋合
第一节 胸怀天下的万言书 / 053
第二节 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不自知 / 057
第三节 帝闻声誉见其人 / 061
第四节 遇明主,欲行新法 / 064
第五节 响亮的“三不足”口号 / 067
中 篇 展翅翱翔,空留余恨
第四章 心系苍生,清廉为官始变法
第一节 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北宋 / 074
第二节 变法彰显其本质 / 079
第三节 众建贤才,人才迫切 / 100
第五章 日落西山终归败,一人之力终归小
第一节 党派之争互交锋 / 111
第二节 元祐更化废新法 / 113
第三节 君臣失和动根基 / 123
第四节 用人不当,可恨惠卿 / 129
第五节 被呼拗公,大贤之玷 / 131
第六节 不谙政治,终成遗憾 / 134
第六章 壮志未酬,泪洒官场
第一节 屡上辞呈,君臣相惜 / 139
第二节 辞相成功,告老江宁 / 146
第七章 钟山隐居,梦归故里
第一节 无官身轻,赋闲江宁 / 152
第二节 息影山林,谈诗论佛 / 159
下 篇 悠悠千祀,间生伟人
第八章 读书要学王荆公
第一节 创作与生活 / 172
第二节 好学不倦 / 175
第九章 做官处世思想——荆公之思想
第一节 政治思想 / 180
第二节 文学思想 / 187
第三节 哲学思想 / 194
第十章 以一人之力战天下之人
第一节 荆公与司马光 / 197
第二节 荆公与苏轼 / 208
第三节 荆公与范仲淹 / 213
第四节 荆公与欧阳修 / 216
第十一章 千秋争议王安石
第一节 古代的评价 / 221
第二节 近代的评价 / 226
第三节 当代的评价 / 227
第四节 结语 / 228
附录一 王安石大事年表 / 230
附录二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 233
主要参考文献 / 245
后 记 / 246
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曾巩
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司马光
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黄庭坚
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梁启超
王安石修身行己,人所不及。
——朱熹
且公之施为,亦彰彰有效矣。用薛向、张商英等治国用,用王韶、熊本等治兵,西灭吐蕃南平洞蛮,夺夏人五十二砦,高丽来朝,宋几振矣。
——颜习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