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文化自信与中国散文丛书”之一种。本书从“和而不同”精神的源流入手,系统梳理出从欧阳修、桐城派等古代散文体系,到林语堂、梁遇春、茅盾、孙犁、西部散文等现当代散文的精神脉络,从而解开“和而不同”精神与中国散文之间反本开新的文化联结。全书共分两大部分:和而不同与中国古代散文、和而不同与中国现当代散文。通过研究“和而不同”与中国散文的关系,展现“和而不同”在散文中的多种存在样态,作者试图揭示出“和而不同”精神与中国文化发展内在的审美、哲学规律,从而为人民群众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做出深刻的精神启示。
引 言 “和而不同”是一种境界
提起“和而不同”,确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诸多命题如“和”是古老的中国智慧、孔子和而不同观、和而不同与世界大同、天地人之关系的和谐说、和合观念与大生态意识的源远流长、各体文章论述的丰富性、古今散文中的和而不同描写、文体形式的和而不同、现代文化磨合策略与和而不同、文学语言发展与和而不同、命运共同体与和而不同、和为贵斗则亡、家和万事兴,等等,都有绵延和言说不尽的意蕴。在笔者的联想中,充满魅性的“和而不同”就是一个美好理想,也是一种通达境界,甚至也是一种宽容胸怀……能够真正达至“和而不同”的境界,人类甚至“万类”即可相安无事而又美美与共。而相安无事、有事同做、有福同享且安于和谐的和平幸福,恰恰是在“和而不同”的追求中才能实现的。“和而不同”不仅仅是社会的、人类的非常崇高的理想境界,也会成为人们非常现实的日常追求,从而具体而微地体现于擅长书写创作的文人之间、流派之间、风格之间、朋友之间甚至也体现于异性之间、恋人之间、家人之间。窃以为,如今我们也要在文化传统、文化自信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宇宙生命体的层面充分言说这一“和而不同”的话题了……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主要是伦理道德抑或人生哲学层面的言说,人们据此对人生和社会提出了诸多要求。从先哲那里,人们获得了许多启示,有人以为,和而不同提示着如何做人做事;有人以为,和而不同提示着可以包容和理解。在对抗和斗争风气弥漫之时,尤其需要提倡这种包容精神,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文人,都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包容万物的气度。和而不同也意味着要有不同的思考和声音。所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一种声音,就是万马齐喑;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才有了先哲诸多学说的诞生和五四新文化的激活与发展。时至今日,和而不同的思想文化传统,给我们带来的有益启示无疑仍是多方面的: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大到民族文化、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小到文人书写的手稿样式和语言风格的差异,大到“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宇宙以及神秘莫测的彼岸世界,先哲的和而不同思想对现代人都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让我们努力继承和发展和而不同的思想文化传统,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建立一个和谐多元多样的天人世界、和谐多元多样的人类社会而不懈努力。
奉行“和而不同”往往可以别开生面,反之,贯彻“不同则斗”往往会两败俱伤。有人介绍,当年在极为困难的国内外环境中,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后来闻名世界的,各国纷纷效仿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那背后的思维逻辑就是“和而不同”。此后几代中国政治家寻求的国际局势改善,借重的文化思想其实也是“和而不同”。事实上,明智的现代人都能认识到: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正是同在感和共命运的体验促成了“共同体思想”。可以说,和而不同,确是古今哲人揭示的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民族文化、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也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和而不同”的最好注脚。佛、儒、道三家,教义由来不同,本是相互冲突的文化派别,差异非常明显。然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传统”环境之中,三家学说通过文化磨合,形成了兼容三家乃至“百家”的文化生态,这三大文化流派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和融合,在三家皆存、三教合一的发展过程中,更加丰富了中华文化,并最终形成了佛教中国化、道教世俗化和儒教道禅化的三家互补互存,互相繁荣的文化格局。这点从中国古代文化名人或作家文人通常三家皆精,或兼容三家学说且能达到很高的人生及文学境界的特点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我们在中国从古到今的众多文化名人或作家文人留下的散文世界里,就可以充分领略到他们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文章风格,体会到和而不同的境界是那样客观地存在着,并散发着无穷无尽的魅力。如果说中国文化具有宝贵的“和而不同”的传统精义,那么中国文学的“文以载道”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宝贵的文化精神。尤其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散文世界里,古今文人作家的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文论观点和众多风格各异的作品,总体上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气象,彰显了中国古今散文的丰富性。真的是千姿百态,分外妖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在《数字时代的文学新生态》一文中说,如今“在中国,文学的繁盛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想。传统的纸质文学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艺术上,在思想与艺术的融合上,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众多的写作者通过网络文学发现和证明着自己的创作才华,网络文学也拥有广大的受众,尽管他们是以分众式的选择呈现的,但毫无疑问,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和逐渐发展,形成了文学阅读人群的几何式扩充。……总而言之,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彻底改变了文学的生态,但它们不是使文学式微,而是使文学插上了科学的翅膀,开始了更有力、更高的飞翔”。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文学的生生不息和依然重要让某些急于宣布文学死亡的人失望透顶了,空前的“文学大众化”尤其是“散文大众化”在当下时代悄然实现。尽管严厉的批评家会从个人理想或理念的角度,对文学的历史和现实都会指出存在的种种不足,但笔者更愿意在文化磨合、人文存续、中华特色等意义上,了解和理解文化、文学,包括散文的“和而不同”及其丰富性。
国人常常称道西方大作家雨果的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其实,中国先哲的“天人合一”“心游万仞”等也特别强调了精神上的宽广和包容。其中,中国古代人文学说崇尚“和而不同”即可谓是一个“优秀的传统”,在文化实践尤其是现实政治层面也许存在各种局限,但在精神文化尤其是文学艺术领域,确实做到了“和而不同”,即使在“封建时代”,亦能流派纷呈、美美与共。显然,从“和而不同”视角考察中国古代散文,可以看到极为丰富的“大文学景观”,从文体上看,有骈文、说、表、序跋、铭、疏、杂记、游记、寓言,等等,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从内容及文风上看,也是天文地理、社会人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书人间冷暖,事无巨细,情有万端,客观上也构成了“和而不同”的散文世界。中国古代散文世界浩渺无边,限于篇幅,本书未能全面、细致地考察古代散文的方方面面,只能在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古代文论中的和谐论、古代文体的和而不同现象,以及部分文论名家、散文高手等进行一些较有深度的专论,或有管中窥豹之效果。
比较而言,本书涉论古代,侧重于理论层面,对相关文论进行了探讨;涉论现代(大现代),则侧重于实践(创作)层面,多以作家作品为例进行个案分析。
在笔者看来,到了思想更加现代化,语言更加“白话化”的“大现代”,其实中国传统中的“和而不同”观念总体看并没有式微,尤其是五四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和“新时代”,和而不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与中国现当代散文也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关系。在笔者看来,在“大现代”中国有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磨合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散文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入的影响。由此可以考察文化磨合思潮影响下的散文,进而涉论近现代以来兴起的文化磨合思潮、文化磨合思潮对现代散文观念的影响、中国现代散文的“和而不同”境界等。由此可以看到纪实散文的和而不同、艺术散文的和而不同、议论散文的和而不同、现代文化视域中的“大散文”等文学现象。具体论述时,也会涉及相关的现代纪实散文的发展变化、和而不同与纪实散文的兴衰、散文作家群与纪实散文的风格、现代景观散文的万千气象、现代抒情散文的多样风格、区域文化视域中的艺术散文、议论散文的和而不同、现代杂文家散文的丰富多样、现代学者散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政论家散文的使命感和文学味、现代文化视域中的“大散文”、古今贯通的“大散文”观念、现代语境中的“大散文”实践、散文名家的文化视野和散文书写、不同地域散文的艺术气象等众多问题。当然,同样限于篇幅,也很难逐一缕述,也只能“选点”例述。
尽管如此,我们却可以借此接近“和而不同”境界,走进古今联通的散文理论及创作文本世界。
引言:“和而不同”是一种境界
上编 古代散文观专题探讨
第一章 宋初“和而不同”的文道关系论
第一节 “和而不同”的基础:抨击时文,力振古文
第二节 “和而不同”之“道”:重建道统
第三节 “和而不同”之“文”:修复文统
第四节 “和而不同”之影响因素:政统、道统与文统
第二章 辨体破体与“和而不同”:欧阳修的文体通变观
第一节 对立角色与“和而不同”:“先体制而后工拙”的辨体论
第二节 “和而不同”与文体通变:“公于文章变而不失其正”的破体论
第三节 兼综百家与“和而不同”:欧阳修文备众体与不喜杜诗的文体观
第四节 “和而不同”与《醉翁亭记》
第三章 “和而不同”与桐城派早期作家的时文改良
第一节 “和而不同”与晚明时文取法古文的路径
第二节 “和而不同”与早期桐城诸家的时文改革立场
第三节 “和而不同”:早期桐城派作家时文中的个人性情
第四节 时文规制与古文之法:“和而不同”与早期桐城派作家的时文文法
第四章 对立融合与“和而不同”:从选本批评看桐城派骈散观的演进
第一节 骈散异趋:桐城三祖选本尊散抑骈的倾向
第二节 骈散沟通:曾国藩等人折衷骈散的理论主张与选本实践
第三节 “和而不同”:桐城派的骈散品位观
下编 现当代散文透视
第五章 作为“大现代”散文理论观念的“和而不同”
第一节 “和而不同”:中国现代散文的主体文体
第二节 “和而不同”:“大现代”中国散文的多样性及其辩证关系
第三节 “和而不同”:西部散文的创作模式
第四节 “和而不同”与贾平凹“大散文”观
第六章 “和而不同”与中国现代散文研究案例分析
第一节 “和而不同”与茅盾的“西游”散文
第二节 梁实秋的幽默散文与西方的超现实幽默
第三节 “和而不同”视域下的林语堂小品散文
第四节 “和而不同”视域中的梁遇春散文
第七章 “和而不同”与中国当代散文研究案例分析
第一节 “和而不同”:孙犁散文美学的内涵和逻辑结构
第二节 “和而不同”:台湾女性散文的诗学建构
第三节 “和而不同”: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寻根”现象与审美取向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