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筛选,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筛选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工作。人们每天都在接收新信息、吸纳新知识。这些既是思考的素材,又是思考的结果。无数信息涌进大脑,有新的,也有旧的。你一定会从中选择几个,让它们进入你的深层意识,或写进电脑,或挂在墙上,变成一系列的关键词。
汽车、考研、生子、升职、创业、健身、买房、落户、出国……你握了下拳头叮嘱自己,要完成这些梦想。但是,你明白藏在这些关键词后面的是什么吗?你遵从大脑的指示时,想过为什么要努力奋斗吗?是赚钱买房、结婚、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还是纯属“找点事做,打发无聊的时光”?
当遇到这个问题时,很多人无法回答,或不想回答。他们的眼神是迷茫的。迷茫的另一个解释是,人们对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信息缺乏筛选、组合与简化的能力。买衣服的时候你看了100家店,不知道该买哪一件;报志愿时你千挑万选,夜不能寐,始终不能做出选择;求职时你左思右想,好像哪个行业都不错,就是不知该何去何从。
我曾是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的培训师,在这个行业工作了十几年,为公司的管理者和有晋升潜质的人传授知识。相比那些目标明确、功利心赤裸裸地写在脸上、号称是“成功者”的人,我更喜欢和刚毕业的大学生打交道,因为他们年轻而充满活力。年轻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本,但年轻人的脸上更多的是迷茫,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缺乏筛选与分析的能力。
当这些学生从这里毕业时,我从他们的眼神中依然能看到迷茫。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是考试高手,了解人类各个领域的过去,却对自己的未来迷茫到不知所措:“我到底应该做什么?”我告诉他们,为什么你们会迷茫,不是因为你们学到的知识不对,是你们梳理知识的方式有误。
近20年来,全世界的年轻人读了太多鸡汤文,心灵鸡汤正在破坏他们的思考能力,它提供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浅思考模式,让人们习惯于在信息的海面上“享受”随波逐流的生活。
心灵鸡汤帮人们对生活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要求,指出了一条又一条道路,却从不告诉人们有更好的方式,也从不启迪人们思考生活的真相。当人们处在被这些“有毒信息”包围的环境中时,就无法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如同眼睛被蒙上了一样。
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对思维培训有一项基本原则,要求被培训者在诸多的方案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建立分析路径。比如,埃克森北美公司的人事主管K接到上级的命令,要求招聘3000名石油开采工人(目标),每名工人的年薪不高于48000美元(条件)。但当时北美地区石油开采工的市场年薪是56000美元,同时还要加上不菲的商业保险(现实)。摆在K面前的是目标、条件与现实的冲突,他别无选择,对上级不能讲条件,只能竭力完成任务。那么,K怎样在求职者的要求和招聘方的目标之间实现平衡,制订出一个最优方案呢?
在评估不同的条件后,K有了两个方案。方案一:从南美洲招聘部分人员,那里的工人薪资水平较低。方案二:从非洲招聘并培训工人,他们的薪资需求更低。
问题是,被培训者如何看待这些信息,思考自己的方案?那些信息是“他们的麻烦”——就像正阅读本书的读者,大家有“自己的麻烦”,大脑的加工中心中,信息堆积如山,筛选这些信息然后做出决定,终归是自己一个人的任务。
走出思考的舒适区
有一天萧亮心情不好,牵了一条猎狗去打猎。萧亮一枪就打伤了一只兔子,让猎狗去追。猎狗去了,结果兔子跑了,而且是在受伤的情况下成功逃脱。萧亮的心情更差了,他对着猎狗一通乱骂。猎狗特别委屈:“我已经尽力了,可是兔子太狡猾,我真没办法。”萧亮又不能炖了它,只好作罢。
兔子逃回去之后,它的伙伴听说它在受伤的情况下还能从一条猎狗的追捕下安然无恙地逃脱,都觉得不可思议:“你是怎么做到的?”兔子说:“猎狗追不到我顶多被萧亮骂,我跑不掉的话就会被吃掉。我和猎狗遇到的是不同的问题。”
打猎场上的萧亮虽然很倒霉,但他至少获得了一点有益的启示:“人”的首要问题和兔子一样,是生存,生存是最大的目标。假如饭都吃不上,有谁会花心思品读一本文字优美的哲学书籍?农民和商人的人生目标截然不同,书籍作为知识载体在各自的筛选机制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当一个人能吃饱,不再把生存当回事时,那么他做事也许就会像萧亮的猎狗一样,可能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只能捡一些被打死的猎物,此时的他已成了社会的“宠物狗”而失去了勇士的拼劲儿。大部分人有时候会像“宠物狗”一样思考,陷入这种选择模式。有时候什么都想要,有时候又什么都看不上,最终在信息海的风浪中迷失,思考浅尝辄止,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选择。
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会让人的思维变得敏锐起来,筛选信息的本领也会变得格外高超。他们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除了个别消极的厌世主义者),他们会不断地进步,以摆脱危机。对思考来说,安逸是真正的“毒品”,会让人们变成萧亮家里那条猎狗。如果你是那只受伤的兔子,你还会每日沉溺于朋友圈,无病呻吟地感叹吗?
筛选是为了解决一个基本问题: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诸如,我想要赚钱、我想要买车、我想要美容、我想要结交很多高层次的朋友等。这些回答可以说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最多也只是经过了浅思考,这些不是本书要讲的东西。人的目标应该是深层次的——你的内心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你有没有一个每天都在为之思考的目标?很多人听到这个问题时都是一脸茫然,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清楚这个问题竟然需要思考。他们也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如何从那些“看起来都可以”的目标中选出“唯一可以”的正确答案。
在大数据共享时代,思考已经变得越来越无趣了。筛选是智能化的,打开浏览器,看到的是软件早已为你量身准备的推送。你喜欢吃烤鱼,有几十条烤鱼店广告供你浏览;你关注股票,到处都是关于股票的分析文章和证券公司的优惠信息;你正在找工作,就会看到招聘网站和职位链接向你招手。智能化筛选的好处是软件替代你完成了搜集信息、定义和抽离等几个阶段的工作,你要做的只是轻触电子屏幕,选出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答案。你不用动脑子,只需喝着咖啡,瞪大眼睛,化身成一个接收器坐在沙发上就可以了。
一位常年待在办公室的白领辛辛苦苦终于攒够了首付,准备在生活的城市买套房子。当他握着手机在百度上搜索了第一条和楼盘相关的信息之后,15天内手机向他推送了几百条房产广告。他终于找到一条满意的信息,他拨通了广告电话,联系上了一位房产经纪人,拿到了相中的这个房子的资料。同时,他还收到了其他楼盘的信息。他花了24小时思考,对比这些楼盘的优劣,计算资金的缺口,顺便还打了几个电话借钱。这个月最后的一个工作日,他去楼盘看了半个小时,签了购房合同。6个月后,他突然发现自己购买的这套房子并没有起初印象中的那么好,就像恋人过了新鲜期一样。他开始发现越来越多的缺点,楼盘周边的配套没有完善,房子位置有点偏,去购物中心的公交车、地铁线路开通遥遥无期,这些与当初房产公司的承诺大相径庭。他感到有些后悔,可也无计可施。做消费类决策时,人们极易陷入浅思考模式。表面上,他们做出了一个经过慎重思考的决定,实际上,却是在“有目的的信息”的引导下进行了一次“思考表演”。做这类事情的时候,我喜欢放下手机,去实地考察。也许会每隔两天就去一趟,直到发现最有利或最不
利的信息为止。有时人们也会对自己的眼睛充满怀疑,因为信息总是动态变化的,你得争取时间等待那个变化,才能看清你所选择的目标是否就是自己想要的。
顶级思考高手因为有方向,所以从不迷茫
方向是最值钱的信息,也是一个很大的哲学问题。不管攻读物理学学位还是工商管理学位,钱是用来做生意还是买股票,本质上都是一种方向问题。人们筛选各种条件,就是为了找到方向。顶级思考高手比一般人强大的地方,不在于他的思考技术,而是他选择方向的能力。
有的人虽然精于筛选和计算,但方向错了,只会错得越来越离谱。比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总是善于掂量利弊得失,总是把一个道德问题思考成利弊问题,把一个是非问题思考成立场问题。如果你愿意花点时间搜集资料、费点脑力,也能看穿利己主义者玩弄逻辑的诡辩把戏,以及他们表现得很像思考高手的样子。本书并不提倡这种方式,因为思考是为了让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好,而不是自我粉饰。
与利己主义者相反,有素养、有知识、有功力的人,你能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什么呢?不是经过雕琢的低调,而是坚定的方向。当你能找对方向时,思考的技术就不再重要,此时的你如同乘上了一艘顺风船。而一旦你的方向错了,再高明的思考技术也没有什么用。
筛选和决定目标之前,要先把心静下来,从容地选择、思考、行动。不要总是依附于别人的想法,也许它能帮你走得快一些,但不一定是你的路,只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你才能摆脱迷茫。
筛选“想要”的,称量“所值”的
有一个女孩快毕业了,她是那种典型的为了工作而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每座城市里都能见到许多这样的年轻人。到了大四,同学们都在寻找工作,她感觉自己也该找份工作了,便开始投简历。她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却想着找一个很好的工作,最好能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走到哪儿都是一个受人尊敬的白领。
好,我们暂且假定她的希望得到了满足。但她仍然迷茫,筛选机制失灵。当她坐进办公室时感觉不到想象中的快乐。因为她是被就业的,而不是从心里想要达成一个目标去选择职业,只是机械地去选择一份工作,没有“大目标”,仅仅只是为了获得一份薪水而已。“薪水”这个目标可带不来真正长久的快乐。有人在工地搬砖的薪水一天都有好几百块钱,比她现在的薪水还要高,但她肯定不乐意去做,所以薪水不是快乐的决定因素。
筛选自己“想要”而不是“需要”的东西是深度思考的必修课。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刚到企业工作时会陷入一种状态:什么都不愿做,什么也不会做;教他,他不学,自己也不上心,只能完成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不需要高学历就能完成的最简单的事情,甚至都不需要思考,连培训手册也不用看就能做的工作。他选择了一个自己“需要”的目标,为了不至于被人嘲笑浪费时间,他在朋友圈不停地抱怨:“哎呀,我今天好累,又要加班了。”有的年轻人以为自己用电脑录入了几组数据,编写了几个文档,就是为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了某种价值。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做了一些基础的工作,自己被自己轻易地感动了而已。这种现象是浅思考模式导致的,他们只是看到了工作的表面,而没有思考深层次的工作内容。这些“自我感动”的年轻人如今到处都是,和随便写个项目方案就自以为是在创业的群体有高度的重合。也许思考一个高深莫测的哲学命题的工作更适合他们,因为他们已经很久没有理性地思考了。人们总是选错目标,继而向着错误目标继续努力,走向更大的错误。
……
展开
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洛克威尔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
思考是人类zui da的乐趣。
——布莱希特
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zui da的乐趣。
——爱迪生
伟大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地深思熟虑。
——克雷洛夫
思考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长出大树的种子一般,在眼睛里是看不见的。但,人类社会生活的明显的变化正发生于其中。
——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