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一豫园:老城厢的节场空间城隍庙一豫园
城隍庙与邑庙园林构成的庙园关系是上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城市节场与空间场景。几个世纪以来,它们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海派文化多样性的真实写照。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庙与园”衍生出了迥然各异的微妙关系。城隍庙一豫园节场,位于上海老城厢的核心地区,自古即是公共活动空间。
城隍庙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 “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相传,城隍是道家保护城池的神,同时也庇佑着市民,城隍庙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隍神则多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殁后也能为民“御大灾、捍大患”。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上海城隍庙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从明代永乐到清代道光(182l-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海滨城市,上海的城隍庙还兼有着护海功能。明初城隍庙改建之时,大门有坊,其额曰“保障海隅”。进出黄浦江的船舶,必向城隍庙烧香祈祷,城隍庙由此得以兴旺。
上海城隍庙在几百年的历史当中,曾因管理不善多次遭火,也屡遭驻军和战争之灾,部分庙宇殿堂受损,神像毁坏甚多。但是由于城隍神在民众中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很快又得到修复。1924年,城隍庙最后一次遭火,焚去东楼一角,殃及殿字。
……
展开